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这里是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的故事

将军衙署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鼓楼西侧,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府。按一品封疆大吏规格建造,砖木构制,占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共有一百三十二间房屋。清代曾有七十八位将军在此任职,是管辖绥远城驻防八旗、归化城土默特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和节制宣化和大同绿旗兵事务的机构。衙署内有绥远城将军办公复原陈列展览及绥远城八旗驻防历史概览。

绥远将军衙署自建成之日起,一直是清政府统治绥远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而民国初年至解放前机构的频繁更换,也正突出反映了当时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

这里是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的故事

绥远城将军衙署作为绥远城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及掌管西北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也在绥远城告竣时落成。驻守在将军衙署的绥远将军,号为“建威将军”,拥有广泛的实权,除统帅绥远城的驻防八旗官兵、管理内蒙古西二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旗的蒙古王公、民众外,遇有战事,还具有调遣宣化、大同二镇(总兵)、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绥远将军乃属清廷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节在这里的。

这里是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的故事

从乾隆二年二月,驻守在山西右卫的建威将军王昌奉旨改驻绥远城起,到清末宣统末年最后一任将军堃岫被北洋军人张绍曾所取代止,将军衙署历时172年,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将军有78 任,均在此管理驻扎。这一历史阶段,将军衙署的体制、作用,正如光绪十六年(1890年)绥远将军克蒙额亲立在衙署大照壁上一块石额所书“屏藩朔漠”那样,一直未变。

这里是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的故事

民国元年,北洋军人、二十师师长张绍曾被委任为绥远城将军,仍驻节衙署内。

民国三年(1914年)改将军为都统,随之将军衙署改为“都统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衙署为“临时区政府”占用。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置绥远省。衙署改牌绥远省政府。

1937年10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由德王拼凑的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的军队占据绥远,衙署一度为伪政权属下“巴彦塔拉盟公署”占用,后又为伪“蒙疆联合政府”所占据。

1945年后,绥远省政府再次迁回衙署。

这里是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的故事

1949年9月19日,时任绥远省主席的董其武将军在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的帮助影响下,率领全体军政人员六万五千余人,宣告起义,绥远自此和平解放,这就是毛泽东主席所倡导的“绥远方式”。从1912年起到1949年短短三十七年中,先后有二任将军、十四任都统、一任区政府主席、二任省政府主席入主了这座官邸(日伪时未计)。绥远将军衙署自修建日起,一直是统治绥远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解放后,衙署为绥远省人民政府并内蒙古人民政府办公地。

2003年6月,将军衙署博物院对外正式开放。

2006年5月,将军衙署与绥远城城墙被合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的故事

将军衙署座落于新城西街东端的路北。共有五进院,130间房屋。衙署座北朝南。和府门遥相对应的是它南面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大照壁。这座照壁的形状属一字壁,是砖瓦灰。照壁中央上方嵌有“屏藩朔漠”石刻字碑一块。照壁北面是两根旗杆,上悬龙旗。旗杆北侧,和大照壁两端用鹿角栅(即在一米五高的平台式墙基上设有木栅栏)相连接的,是两座形似牌楼的辕门。辕门北侧,各有一座房基很高的鼓手房。从衙署府门到大照壁,是一个呈四方形的小广场。它属衙署的外院,主要对衙署起保护作用。

这里是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的故事

衙署府门前有一对精雕细刻的巨型石狮镇守。狮子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座钟亭和鼓亭。府门共有三间,两小一大,大门居中。进入府门是将军衙署的内院。这是一处呈东西窄,南北长的长方形五进院落。进入衙署头门后,紧接着的是仪门。过了仪门,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座落着大堂、二堂、三堂、四堂、后宅。大堂、二堂是将军决议军机大事、接受参拜的地方;后面为将军及其眷属居住之所。由这条中轴线再向左右方向辐射,依次建有印房、兵部司、左右司、户部司等各办事机构的房舍。在府院内,相应地建有隔墙和通道。东北隅还建有一处小花园。

这里是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的故事

将军衙署规划效果图

从2013年起,将军衙署文物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展开,现在,经过调整后的将军衙署保护范围四个边界分别是东为哲里木路的西界;南为新华大街的南界;西为西夹道巷西界;北为建设街北界。重点保护区为将军衙署中院落清代建筑群,东院落民国建筑群和前大照壁的南北侧外扩10米,东西侧外扩5米的范围,其他区域为一般保护区。预计2017年,将军衙署文物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完工后,将军衙署周边将建设成为以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为主体、民国“九·一九”绥远起义纪念馆为辅助、清代建筑风格为主要基调、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城市文物景观,总占地面积将达到2.64万平方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