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一、中国研成首颗量子卫星关键部件 世界第一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12月12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王建宇近日在“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学科发展战略院士论坛”上透露,由中国科学家完全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现已完成关键部件的研制与交付,卫星有望先于欧美在2016年左右发射,在轨设计寿命为2年。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确定的五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旨在建立卫星与地面间远距离量子科学实验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完成多项大尺度量子科学实验。该项目启动于2011年,由中科院院士、中国量子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潘建伟团队牵头实施。

专家们认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关键部件的成功研制,不仅是中国保密通信领域“杀手锏”技术研发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从跟随创新到引领创新、从集成创新到原始创新的跨越,同时也是世界量子通信技术的重要创新,它有望将人类科技发展史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具备覆盖全球的能力。

二、中国超强超短激光器实现1千万亿瓦输出 国际首次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日前在超强超短激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正在研制的10PW(千万亿瓦,拍瓦)级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了1PW激光脉冲输出,这是国际上基于光学参量啁啾脉冲放大器首次突破1PW激光峰值功率大关,验证了啁啾脉冲放大链(CPA)与光学参量啁啾脉冲终端放大器(OPCPA)相结合的混合放大器方案作为10PW级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总体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据介绍,拍瓦超强超短激光能在实验室内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强电磁场、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时间尺度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在激光加速、激光聚变、核医学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是国际激光科技竞争前沿之一,多个国家已提出了大型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研究计划。

恩...话说这玩意简单点说可以在0.001秒内可能时间更短,就可以让击中的物体直接气化成分子甚至是原子。好厉害有木有...我们申明,这项科技绝对是民用不会应用到武器上(笑)。

上海光机所的激光装置主要包括基于钛宝石晶体的800纳米波段宽带高信噪比CPA放大链、基于三硼酸锂晶体的OPCPA终端放大器和激光脉冲压缩器等几个模块。最终获得45.3J的放大输出,转换效率接近27%,放大光谱全宽约80纳米,压缩脉宽为32.0fs,压缩后单脉冲能量32.6J,对应峰值功率1.0PW。

三、中国临空飞行器试验成功 未来可近太空旅游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图为直径7米的360度双圆周裸眼3D穹幕。11月16日上午,在深圳会展中心三个机器人的劲歌热舞中,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拉开了帷幕。

刘若鹏博士介绍了“光启”从做超材料起步到云计算、大数据再到近太空开发的研究,目标其实就是改变未来人类的生存条件。刘若鹏说,近太空(临近空间)是指离地30公里—800公里这层空间,低于卫星轨道,高于战斗机飞行高度,气流温度都比较稳定,无论科研还是国防都十分重要,各国都去开发,还没有真正成功,但光启去年已经成功进行了临空飞行器试验。造价只有卫星的1/10,并打破了WiFi数据传输的壁垒;同时,他们还在推进近太空载人旅行项目。

四、中国攻克第四代核电核心技术 世界领先水平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图为主氦风机试验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HTR-PM)的核心装备——主氦风机试验样机,已于本月初在上海电气集团鼓风机厂通过业内专家评审和鉴定。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电磁轴承的大功率主氦风机,大量采用了创新技术,无论功率还是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已攻克世界高温气冷堆先进核电技术研发中的主要技术难关。在未来,这一主氦风机将被安装在位于山东省荣成市的华能石岛湾核电厂,该核电站将是世界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楼主:即使不懂核物理的人,也能看得懂,在这一项上,中国远远领先世界,美国不会又说是偷他们的技术吧?(手动表情:大笑)

高温气冷堆具有温度高、用途广等特点,其固有特性决定此类堆型可以避免类似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堆芯熔化、放射性大量释放的重大事故,曾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专家认定为21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核电站最有发展前景的堆型,国内外对此种技术都非常重视。在高温气冷堆研究领域,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五、保密神器:中国开建全球最长量子通信干线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是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

今年上半年中国开始建设世界上最远距离的光纤量子通信干线——连接北京和上海,光纤距离达到2000公里。

数据安全依赖于密钥(由数字0和1组成的一段序列,用于对信息进行加解密)的安全性。然而传统的加密系统中,密钥在传输过程中面临着被窃听的风险。 而量子通信通过一项利用光子微观特性的量子密钥分发技术“解决了现有通信系统中这一最薄弱的环节”,提供量子密码产品和服务的瑞士公司ID Quantique的共同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格列瓦·里波迪说。

量子密钥分发利用单光子的量子状态对密钥进行编码。当存在任何窃听时,量子力学原理决定了这种行为一定会扰动光子的量子状态,从而被通信方察觉。中国上述投资约1亿美元的开创之举和上面提到的联合研究中的系统都应用了量子密钥分发技术。

六、中国霍尔效应电火箭完成测试 推力远超美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中国电火箭又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据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研制成功磁聚焦霍尔推力器,累计工作达1000小时。与此前曾报道持续工作达10000小时的国产离子电火箭相比,霍尔电火箭具有推力更大,理论寿命更长的特点。该型火箭将可用于我国未来大型卫星平台。目前,美国、俄罗斯、欧洲在电火箭方面也在积极开展研究,中国在这方面是后起之秀,追赶速度很快。

据网络资料,在航天器推进中,霍尔推力器是离子推力器(ion thruster)的一种,霍尔推力器有时也称为霍尔效应推力器Hall effectthrusters或霍尔电流推力器Hall current thrusters。霍尔推力器一般被认为是具有中等比冲(1600s)的空间推进技术。霍尔推力器自1960年代以来在理论和试验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步。

霍尔推力器可使用多种推进剂,最常用的是氙。其他推进剂包括氡、氩、铋、碘、镁和锌。

霍尔推力器喷气速度最大可达10-80km/s(比冲1000 - 8000s),但绝大多数型号喷气速度在15-30km/s (比冲1500 - 3000s)。霍尔推力器推力与功率有关。1.35kw的推力器可产生83mN的推力。高功率型号在实验室环境中推力达到了3N。(相比之下,离子电火箭的推力目前最大不超过100mN)100kW功率量级的氙气霍尔推力器也已得到验证。

七、中国研究变体空天飞艇 突破瓶颈领先发达国家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资料图:变体飞艇利用改变体积控制总体密度,比常规飞艇靠改变重量升降有较大优势

在诸多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的同时,一些中国的科学家们并非只在观望或者跟风,而是不墨守成规,寻找他国项目停滞不前甚至以失败告终的深层原因,从探索和建立与众不同的基础科学理论入手,大胆创新另辟蹊径。

过往各类平流层飞艇方案难以化解或绕开的结构矛盾,大多是因为需要对抗但又无法对抗大气压力而引发。2000年,珠海新概念航空航天器有限公司[New Concept Aircraft (Zhuhai) Co., Ltd. 以下简称“珠海NCA”]的李晓阳博士,在多年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变体空天飞艇的创新科学理论及其实现技术,并于2005年先后获得中国和美国授予的变体空天飞艇(Transformable Airship)发明专利权。李晓阳发现,在人类现阶段科技能力条件下,巧妙利用而不是对抗大气压力,才是能否真正实现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的关键所在,与众不同的变体飞艇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而创造的。

变体飞艇突破了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必须面对的多项技术瓶颈,例如:变体飞艇利用了大气压强这个取之不尽的能源,巧妙的变体结构能够根据各个高度的大气压力,利用微压差致动来自动增大或缩小艇体体积而浮力相对不变,其变容积艇壳和轻质气体仓都无需承受压力,因此其合成艇体的总面密度极低。业内人士知道,对于作业环境周边空气密度极低的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来说,艇体总面密度的大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技术指标之一。基于“改变重量来调节净静升力”飞艇原理的各类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因其艇体需要保形和承受各高度的大气压力而必须采用高密度的嚢体材料,加大嚢体材料密度又因自重增大而必须加大容积,如此恶性循环……这种状况,正是导致上述各国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项目中途而废的关键原因之一。

八、我国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技术获重大突破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图表:中国首颗高分辨率光学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交付使用。新华社记者 冯琦 编制

4月23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副主任唐新明透露,我国国产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测绘和应用技术获得重大突破,该技术结束了我国遥感卫星难以测图的历史,实现了五项第一。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唐新明表示,该项技术应用于资源三号立体测图卫星从指标优化设计到立体测图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上,建立了卫星辐射几何一体化仿真平台,实现了卫星总体技术指标设计的定量化;建立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几何检校场,突破了我国光学卫星几何检校技术难题,将无地面控制卫星测图的精度提高了近百倍。据介绍,国产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测绘与应用关键技术突破了航天摄影测量的一整套核心技术,形成了我国光学卫星测绘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1∶5万测图从依赖国外卫星到使用国产卫星的根本性变革,使我国一举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掌握成套卫星测绘技术的国家。

国产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测绘与应用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数据垄断,开创了自主航天测绘的新纪元。目前,资源三号卫星的各类产品已经全面应用于测绘、国土、水利、地矿等十多个行业的400多家单位,应用单位还在迅猛增加,已分发数据超过4500万平方公里,节省外汇上亿美元,向美国、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影像产品。

九、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建,规模宏大,技术先进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图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东莞动工。从广东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获悉,中国单项投资额最大的国家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并于近日动工,合同造价5.249亿元人民币。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项目,是迄今中国单项投资最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东莞市合作共建,工程落户东莞市大朗镇,总规划用地1002亩,共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用地400亩。

散裂中子源作为中国最大的科学装置,建成后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第一台散裂中子源,会为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医药、国防科研及新型核能开发等学科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提供一个先进、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项目落户东莞市大朗镇,必将带动该镇周边地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散裂中子源工程于2011年10月20日举行奠基仪式,一期土建工程,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2012年2月完成招标,中标合同价5.249亿元人民币,招标总建筑面积约6.98万㎡,近日,土建工程开始动工,预计2015年完工。而整个散裂中子源项目预计2018年建成并试运行,届时将填补中国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成为继美英日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江湖传说这个就是用来把只能拿来做炮弹还嫌污染环境的那个铀238扔进去用中子轰击一下出来就变成钚239一个月产量就够重启地球的神器...

十、中国离子电推进技术获突破 首台200毫米系统成功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离子推进器,又称离子发动机,其原理是先将气体电离,然后用电场力将带电的离子加速后喷出,以其反作用力推动火箭。这是目前已实用化的火箭技术中,最为经济的一种。

我国发射的实践9号携带的卫星上第一次使用了离子电推力技术,从此为我国的航天技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获悉,由该所独立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经过“实践九号”卫星空间飞行试验验证后,在长寿命地面考核试验中持续工作超过1万小时。

510所所长张伟文介绍,目前我国发射的航天器一直由化学燃料执行空间推进职能,为了完成变轨、姿态调整和南北位置保持任务,航天器需要携带大量燃料,这不仅占用空间,还大大增加了自身重量。他举例说,以一颗15年寿命的高轨道卫星为例,卫星约重4.8吨,其中化学燃料贮箱重量就达3吨。如果采用离子电推进系统替代化学推进,仅南北位置保持就可省去810公斤燃料,如果执行全电推进方案,使卫星“瘦身”至2吨以下,省出来的空间和重量可安装更多科学设备载荷。

相比以往航天器的推进方式,离子电推进技术具有大幅减少推进剂燃料、操控更灵活、定位更精准、推进速度增量更高等显著优势。510所自2007年从工程样机起步,5年内,研制成功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走完了国外同阶段耗时近10年才走完的路。该系统装载在2012年发射的“实践九号”卫星上,经过长达一年的在轨飞行试验考验,表现优异。专家认为该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据悉,2015年前后,电推进系统将有望在我国航天器上全面应用,从而大大提升我国通信卫星系列平台、深空探测航天器、重力场测量卫星、载人航天空间站等航天器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整器性能。

看来以后真的可以实现科幻电影里的那些飞行器,不需要气动布局,什么形状的都可以,而且可以直接冲出大气层,以后买一架!哈哈

十一、高精度激光陀螺超精密光学元器件组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借毛子科幻激光陀螺图片一张,该陀螺用于SU35的捷联惯导系统

成都贝瑞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高精度激光陀螺超精密光学元器件组件产业化》成果转化项目,优化了高精度激光陀螺迫切需要的超精密光学元器件组件的工艺制造技术,形成了年产1200套的生产能力,跻身当今国际上能够研制生产表面粗糙度小于0.1nm的超精密光学元件仅有的四家企业之一,项目执行期间,共获得专利授权5项。

此番通过贝瑞光电“高精度激光陀螺超精密光学元器件组件产业化”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成功打破了国外企业对高精度激光陀螺超精密光学元器件的技术垄断,对促进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领域高精度激光陀螺重大关键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和重大意义。

十二、马伟明院士获奖感言首次批露中国电磁弹射获成功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图为工作中的马伟明院士。马伟明院士对我国海军电气技术研究功勋卓著,先后两次荣立一等功

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时的获奖感言被许多网民转发。在这段发言中,马院士透露,中国电磁弹射技术研究已获成功。这篇讲话中还透露了关于我国舰船全电推进系统等同样由马院士主持研究的重大军事技术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

马伟明院士曾是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他出生于1960年,致力于独立发供电系统研究。创建并发展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攻克系统中稳定性预测、固有振荡抑制、复合故障诊断、短路保护等国内外长期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德国有关公司购买其稳定装置专利),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已装备应用,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提出三相/十二相双绕组电力集成新原理,据此研制出艇用交直流混合发供电系统。在独立电力系统电磁传导干扰预测理论和抑制技术上取得突破,完成了运载工具不同供电系统电磁兼容研制。上述成果既有理论创新和发展,又解决工程中关键技术难题,并得到应用,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还获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专利4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一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61篇,撰写研究报告36份。主持建成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领导的课题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培养博士、硕士50名。放弃国外高薪聘任,三度婉拒行政领导职务,全心投入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为国防建设和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十三、我国实现T800高强度碳纤维量产 性能超日本东丽

盘点2014年中国十三大高新黑科技成就!震惊世界!国人骄傲!

资料图:碳纤维材料的微观结构。

用小小的纤维体来做自行车钢铁支架?没错,碳纤维的“小身板”中就蕴涵着这样的大能量。不仅如此,它还在航天工业、国防军工等领域大显身手,被誉为工业界的“黑色黄金”。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性能碳纤维研发和产业化水平落后,加上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相关材料需求常常陷于“无米之炊”的境地。

在此背景下,江苏航科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科)打出自主创新牌,生产出全球领先的T800碳纤维,率先突破国际高技术垄断,开创了我国高技术装备制造材料产业化新格局。

同时,航科已经掌握了制约碳纤维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瓶颈,实现了从工艺到设备,从性能到质量,从人员到管理等方面的快速提升。计划在未来10年内打造成我国碳纤维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领域人才培养基地和碳纤维产业化示范基地。

在国际上西方大国的一片讥讽声,国内瞎眼智障们的谩骂声中间,我们的科研人员仍旧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我们应该支持和鼓励他们!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