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精彩音乐会推荐一位能演、能教、能说的演奏家

点击上方samsumusic马上关注

精彩音乐会推荐一位能演、能教、能说的演奏家

魂断俄罗斯 ——拉赫玛尼诺夫的双钢琴作品音乐会

钢琴:盛原、曹鹏

地点:北京音乐厅

文|苏立华

中国钢琴家盛原是我一直以来特别关注和欣赏的音乐家。在演奏家中,他应该还是属于青年演奏家的行列,但是,他的学识、学历、演出经验、曲目、教学经验等都已经积累得很丰富了。

学识

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里的专业人士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学识,才谈得上是专业人士。盛原的学识不仅仅是体现在音乐专业上(理论与演奏),也体现在他在其他知识领域的学识。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他精通于演奏,也精通于对钢琴的研究。

学历

盛原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于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主科教授。

演出经验

多年来,盛原每年都在中外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而且每年都有全新的曲目(独奏、协奏曲、室内乐)。面对繁重的专业教学任务,依旧从事职业的钢琴演奏,这是不容易的。

曲目

盛原的演出曲目量大,有目共睹。他经常举办主题系列作品音乐会,如:巴赫系列、舒曼系列、肖邦系列、贝多芬系列。积累如此大的曲目量不要说对于一个以从教为主的钢琴家,即便是对于一个有名气和有实力的职业演奏家,也是不小的挑战。

教学

盛原是一位对学生很负责的老师,无论自己多忙,都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这一点,是他的学生都清楚。盛原的教学是文明的教学,耐心启发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但从来不对学生动粗。他的学生身上也有他身上那个艺术的范儿和静,也就是文化修养和艺术气质修养。盛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不但教学生认真负责,而且还积极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事业。音乐教育和演出市场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市场,老师能把属于自己的机会让给学生,一方面是对自己实力的自信,同时也是高尚师德的体现。

能说

盛原是一位很能说的优秀钢琴家和出色音乐家。他能说,说的是音乐,说的是他对音乐的探索、研究和认识,而不是对其它音乐家品头论足。认识他这么多年,从未有过一次听他评论其他音乐家的,当我对一些音乐家评说时,他只是听,并随即转移话题。从这里,看出了盛原的做人原则,就是做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事,不去评价他人。正因为这样,他的人际关系特别好。每次他的音乐会,都会看到很多老一辈钢琴教育家、同辈同行钢琴家,各种类型的乐迷和乐评人出现在他的音乐会上。

盛原的能说还表现在他出版的个人演奏专辑。CD里关于录音曲目的介绍,中英文都是他自己亲自写的,还有音乐会节目单里的曲目介绍和导赏。能说的音乐家不少,但是能如盛原这样说得有思想、有水平、有文采的,真的不多。

2015年6月7日19:30 盛原将与他的优秀学生曹鹏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一场很有分量的双钢琴音乐会。盛原再次亲自为音乐会撰写了精彩的导赏文章。在这里转载与大家分享。同时,也特别推荐广大钢琴爱好者和乐迷关注这场师生携手同台的音乐会。

请先欣赏6月7日盛原与他的学生曹鹏将要演奏的曲目。

《第一双钢琴组曲“音画幻想曲”》(作品5)作曲:拉赫马尼诺夫

演奏:Martin Jones, Richard McMahon

《第二双钢琴组曲》(作品17)作曲:拉赫马尼诺夫

演奏:J. Thorson, J. Thurber

《交响舞曲》(作品45) 作曲:拉赫马尼诺夫

演奏:Louis Lortie ,Hélène Mercier

最后,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盛原为这场音乐会撰写的音乐会前导赏文章,非常精彩,值得认真细读。

魂断俄罗斯——拉赫玛尼诺夫的双钢琴作品音乐会

文|盛原

一提起拉赫玛尼诺夫,我们就想起他延绵忧郁的旋律,丰美纠结的和声,刚毅冷酷的节奏,厚重多彩的织体……我们常常会为他的一个音乐片段而痴迷,那旋律在我们的内耳延绵不绝,好像一个温柔的魔鬼在你耳边道出了你心底的秘密,使你自己既想拥抱又想尽力逃脱。一旦你的心灵结识了拉赫玛尼诺夫,你会发现它即刻在你的心里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任何他人都无法取代的位置。有了他之后,我们便无法想象没有他的日子。他是我们无数人私密的朋友。

我知道,你的脑海里已经想起了《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或者《第二交响曲》,前奏曲,《练声曲》,或者《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挥之不去的旋律了。但是我想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三部较少人关注的琴苑瑰宝。这三部作品也就是拉氏为两架钢琴创作的三部作品:《第一双钢琴组曲》作品5,《第二双钢琴组曲》作品17,和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为乐队创作的《交响舞曲》作品45的双钢琴改编曲。

首先,双钢琴作品不像为一架钢琴四手联弹创作的作品那样,更多的是为家庭娱乐、趣味教学、或熟悉和传播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所作。双钢琴作品由于普通人家中的条件所限,也因为两架钢琴同时演奏时丰富的色彩和音量幅度,使得双钢琴作品大都为音乐会演奏而作。作品的结构幅度也相对宏大,色彩丰富,情感的对比和反差也更富于戏剧性。拉赫玛尼诺夫的双钢琴作品就充分地利用了一切双钢琴演奏形式的优点,而双钢琴的优点也正好符合了拉赫玛尼诺夫情感幅度强烈,音响色彩丰富的个性和创作特征。尤其是作为钢琴家的拉赫玛尼诺夫,在写作双钢琴作品时感到得心应手,好像这种创作形式就是为他量身订制的。

《G小调第一组曲》作品第5号创作于1893年,时年拉赫玛尼诺夫只有二十岁,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作曲家和钢琴家。这时的他刚刚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是钢琴专业的荣誉毕业生,他的对位法课程师从塔涅耶夫,作曲师从阿连斯基,柴可夫斯基是他创作的偶像,安东·鲁宾斯坦是他的钢琴之神。在事业上他似乎在这一时期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但在生活中却已经经历了个人情感的痛苦。就在几年前,他和邻家女孩Vera Skalon 相爱,但是女孩的母亲禁止他们交往,年轻无助的拉赫玛尼诺夫只有和Vera的姐姐通信以保持和Vera的间接交往,但最终这段感情也没有成功。这首别名为《音画幻想曲》的《第一钢琴组曲》分为四个乐章,标题为“船歌”、“夜与爱”、“泪”、和“复活节”,其灵感来自四位诗人:莱蒙托夫、拜伦、丘特切夫和寇米亚科夫。在这部年轻的作品里,我们也许可以听到憧憬、幻想,但已经忧郁、悲哀和孤独的拉赫玛尼诺夫。这首年轻的作品是拉氏在二十岁时他在钢琴、作曲方面受到的绝佳教育,诗歌和美术方面的广博修养和感受力、想象力,还有个人生活中失意和希望交织的完整写照。

1896年,二十三岁的作曲家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创作了他的第一交响曲,这对于拉赫玛尼诺夫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创作进展得很慢,他为这部作品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但是1897年3月的首演却是完全的失败。担任指挥的格拉祖诺夫没有给予这部作品的演出足够的重视,使得演出水准欠佳,拉赫玛尼诺夫在演出未结束时就离开了现场。而乐评出来后,更是让拉氏彻底绝望。强力五人团成员之一、当时俄罗斯最受人尊重的乐评人之一、拉氏的前辈居伊写道: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也许可以给住在地狱的人们带来快乐。并对作品的节奏、曲式、动机的运用、配器、和声等方面都有十分具体、刻薄的否定。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对一部作品泛泛的贬低,甚至对他人身的攻击都可以一笑了之,但是当听到同行对于创作过程中朝思暮想、爱恨交加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批判时,一位作曲家很有可能就像被对手戳到了要害一样,顿时丢了功力,迷失了方向。拉赫玛尼诺夫也因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创作的自信和灵感,在未来的三年里几乎没有进行任何艺术创作。也就在这期间,他与她未来的妻子订婚,却又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对。1900年1月,他经朋友介绍到托尔斯泰家中为托氏演奏。大文豪并没有像几十年前听到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那样潸然泪下,而是把年轻的作曲家拉到一边说: “谁需要这样的音乐?我要告诉你我非常不喜欢这些东西。”这几年的的确确是拉赫玛尼诺夫人生的一个低谷。

也就是在1900年1月,低谷中的拉赫玛尼诺夫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一下,去尼科莱·达尔医生那里接受当时新兴的“自我暗示”心理疗法。心理治疗每日进行,持续了三个月,达尔医生运用当时新兴的催眠疗法最终治愈了拉氏的写作障碍,使拉赫玛尼诺夫再次获得了自信。拉氏的里程碑式作品《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创作于1900年秋至1901年4月间,是拉赫玛尼诺夫刚刚心理治愈后的杰作,这也要归功于达尔医生在催眠疗法中暗示拉赫玛尼诺夫将在不久的将来创作一部伟大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为表示感激,把这首旷世之作献给了达尔医生。而他的《第二双钢琴组曲》作品17创作于1901年春,与《第二协奏曲》是同时期作品。从这两部刚刚治愈后的作品可以看出,拉赫玛尼诺夫对人生情感的深切体会和经历,无论爱情、事业,从憧憬、希望到失败、绝望,深切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又到自我救赎, 和浴火重生。因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痛苦,所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二十八岁,拉赫玛尼诺夫真正的成熟了。

1900年到1917年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最辉煌的时期:《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大提琴奏鸣曲》、《音画练习曲》、《钢琴前奏曲》、《第二钢琴奏鸣曲》、《死之岛》、几十首艺术歌曲……这一时期,拉赫玛尼诺夫已经毫无疑问地奠定了自己作为当时世界最伟大作曲家之一的地位。

但是1917年的俄罗斯大革命使拉赫玛尼诺夫的生活永远地改变了。作为中产阶级,他失去了他的庄园,不得不带着家人背井离乡。12月22日,他与妻子和两个女儿,带着几本手稿,乘着雪橇,向赫尔辛基驶去。他也许不知道,这一去,便成了他下半生“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开始。

经过近一年的辗转,拉赫玛尼诺夫一家于1918年11月来到纽约。从这里,他开始了他的第二个艺术生涯——这一次是作为钢琴家。他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每年进行大量的巡演,但这也使他几乎没有时间静下心来作曲。关于这一点,美国音乐作家大卫·杜巴尔说道: “我们当然为拉赫玛尼诺夫没有创造出更多伟大作品而惋惜,但是试想一下, 20世纪如果没有拉赫玛尼诺夫留下的钢琴演奏遗产将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而拉赫玛尼诺夫在1917年后的写作障碍更多的是来自于无法治愈的乡愁。这乡愁,是童年、少年、青年、壮年时期的美好和痛苦,是历历在目的回忆。这乡愁,也许是谢苗诺沃庄园寂静的湖水,也许是冬夜里温暖的炉火,也许是莫斯科上空震荡的钟声,也许是家乡女孩深深的眼睛……但这乡愁,更是对一种文化,一种美,一种归属的破灭的伤痛,无奈,一种无法离去也无法归来的永驻的愁伤。老拉真的愁了,他不知道应该给世人留下什么。

从1918年到1943年离世,拉赫玛尼诺夫只创作了六首主要作品,而且从1918年到1926年间他几乎没有创作出任何作品。他晚年的作品:《第四钢琴协奏曲》,《三首俄罗斯歌曲》,《克莱利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和《交响舞曲》,创作语汇言简意赅,就像他的那张摄于1919年的著名照片一样,站在大树前,孤独,无奈,含一丝微笑,也隐藏着万种不想被人察觉的哀伤。他不是不能创造出令人如痴如醉的旋律来,想想《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第十八变奏……但是他选择了内敛,简单,仿佛他在试图摆脱和远离那个挥之不去的乡愁。但这最后几部作品里,每一部作品里都有些许沁人心扉的旋律魔幻,仿佛极力旁观的他,顷刻间又变得“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交响舞曲》作品45号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940年。六十七岁的他似乎看尽了过往,也看到了尽头。依旧少言寡语、内敛、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他最后一次放任自己神一般的旋律天才,虽然只有一句。但这一句仿佛最后一次倾诉了他心中无限惆怅而美好的夕阳……而这放任的最后一句,引自二十三岁时的爱和痛——《第一交响曲》的主题…… 1940年,大评论家居伊已去,大文豪托尔斯泰已去,沙皇的俄罗斯已去,音乐界也已是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们的天下,欧亚大陆又一次燃起了人类自相残杀的战火,年近古稀的老拉,把一切看得眼里,化作一声叹息。《交响舞曲》的第三乐章,他最后一次引用了伴随他作品一生的“愤怒的日子”,还有他早年的作品:无伴奏合唱《晚祷》,作品37。《晚祷》是他最喜爱的本人作品之一,这是他的信仰,他的家,他的宿命。

1943年3月28日,在他七十岁生日前四天,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与世长辞。临死前他举起双手,眼望着它们道别: “再见了,我亲爱的双手。”应他辞世前的请求,合唱团在他的葬礼中演唱了《晚祷》。

一场音乐会,三部双钢琴作品,一个人的一生。

精彩音乐会推荐一位能演、能教、能说的演奏家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amsumusic(苏立华聊音乐)

【苏立华聊音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