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李自成PK明朝失败百次能重起 为何对清却不行?

李自成PK明朝失败百次能重起 为何对清却不行?

李自成于明末时数败能复起,而清初一败涂地,是有必然原因的。我们先分析大顺军的组成,有“有安塞马贼高迎祥者,自成舅也,与饥民王大梁聚众应之”和“犯宣府,总兵姜瓖迎降,巡抚硃之冯死”这两条,虽然高迎祥不一定是李自成的舅舅,但大顺军的组成大致有无地的农民投降的士卒这两部分。分析这二者产生的因由和在清初的作为,可以推测出农民军得不到新鲜血液的原因。

先看无地的农民,顺便回答饥荒的问题。因为多年的内战,加上清兵入侵,人口伤亡惨重,基数下降,抛荒耕地数量开始回升。等到清兵入关,人少地多,地主士绅阶层严重折损,只要在战事稍微安定下来以后迅速组织流民开荒,马上就可以解决饥荒问题。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原有的农民军外,很难再有新的农民军力补充。

再说投降的士卒。这一点顾诚先生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中有言:“原来为形势所迫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将领,差不多全部都拜倒了在爱新觉罗皇室之下。他们在政治上的反侧,给大顺军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当他们态度暧昧、尚未公开叛变时,李自成等人为了防范而不得不留下相当数量的大顺军旧部加以监视,这就在前线急需增援时不能充分有效地集中兵力。他们叛变以后又往往急于向清廷献媚,或是背信弃义地向大顺军发动突然袭击,或是把自己驻防的地区作为进见礼,甚或二者兼而有之。我们已经指出,山西沦陷时,姜瓖在大同和唐通在保德的叛变,不仅把整个山西北部献给了清廷,而且都给大顺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西北地区明朝降官降将的叛变,更使大顺军领导人苦心经营的后方顿时烽烟四起,无法固守。陕北的陷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除了高一功、李过镇守的榆林、延安以外,其他负责防守沿边城堡的明降将,很快就被清廷拉了过去,使榆林、延安陷入孤立无援的地位。”另一方面,清兵的军队激励做得好,不像大明晚期,激励制度一团糟,经常是出力的拿不到饷银,耍奸做作的吃香,导致大批量的明末军队归顺清廷。

在我们分析了农民军的组成,和其得不到新鲜血液的原因后,我们就很容易知道,在清初,农民军无论从战斗力还是数量上,都大幅度下降,并且再没能回升过。更何况在南明时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

一是北京的崇祯政权是被李自成攻破的,清廷后来师出有名打出了为崇祯复仇的旗号。由于正统政权被李自成颠覆,导致很多百姓无所适从。可以想象当时各方势力的权衡,投靠李自成意味着对明王朝的背叛——无论是方以智到南方所受的态度,还是史可法的“联虏平寇”政策,都是如此。这时候无论加入清国还是大顺都是背叛大明,而清所承诺的好处更多,这时的多数前朝遗民对大顺是心生抵触的,李自成失去聚拢民心的时机。

二是大顺军余部被明廷排挤。我们知道,虽然李自成失败了,但大顺军并没有完全覆亡,在之后的岁月中,大顺军余部开始登场,他们联明抗清,换了新的名字,“忠贞营”。可是大明却没有给他们应得的,何腾蛟虽然保持了民族气节,却一直排挤忠贞营,调走围攻长沙的忠贞营,一手断送了复湘援赣的战略大局卒至以身予敌。

而忠贞营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呢?除却郑氏退守台湾,大陆上与清兵抗战到最后一刻的,就是忠贞营。那是李过的继承人高一功,高一功永历三年被孙可望击杀,又由李过的义子李来亨担任领袖。直到康熙二年,茅麓山战役后夔东十三家覆灭,全国只剩下据守台湾的郑成功和不久后便解散部队的张煌言在抗战了。

当日郧阳一举,至今泪滴九原。不佞首阳饿夫耳,老此地云云。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