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美要“惩罚中国”,“纯遏制中国“,简直笑话!

美要“惩罚中国”,“纯遏制中国“,简直笑话!

尽管美国国内遏制中国的声音见涨,但无论是从美国对华战略的文化积淀角度看,还是基于奥巴马总统的战略领导风格分析,纯粹“遏制”的政策主张不大可能上升为美国的对华新战略。

特约撰稿人李永成 发自北京

本周末,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将在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会面。路透社报道称,“这是自美国诸多盟友纷纷加入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以来,访问中国的最高级别美国官员”。

在外媒眼中,亚投行被视为中国对美国的全球金融领导地位发起的一个挑战。而克里访华的另一个增加紧张气氛的背景是,“(访问将发生在)亚洲国家和华盛顿对中国的海上领土主张愈发感到担忧并对朝鲜问题忧心忡忡之际”。

随着近来中国外交的长袖善舞,中美之间的竞争性因素正在突出。美国国内开始密集、深度地反思其对华战略,“惩罚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遏制战略”的主张也颇有影响。5月初,美国国防部发布2015年度《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继续渲染“中国威胁论”、指责中国在南海维护主权权利和海洋权益的行动,遭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和军方发言人的严词批驳。3月以来,美国一些著名智库还发表报告提出改变美国对华战略的政策建言。一时间,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似乎被蒙上了一层令人不安的阴影。

“忧虑”成美对华“主旋律”?

近年来,中美不断通过元首峰会、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各种机制建立起了比较牢固的关系模式,但两国间的互信程度似乎并不见增。相反,美国不少民众对中国的观感还在走低,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5%的美国人对中国持正面看法,低于持负面看法的55%。

更令人不解的是,美国国内目前缺少对中国持友善态度的重要核心利益群体,商界原本是这样的核心力量,但美国商会2014年的调查显示,60%的全球企业CEO感觉中国不像过去那样欢迎他们了,他们对中国的政治支持在流失。

不仅如此,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们也日益积累了一些负面的评价和感受;如沈大伟最近公开对中国政府的领导能力及其前景提出了质疑。一些研究中国的学者感觉到了某种来自中国的疏远,一家从事中国研究的美国知名学术机构负责人曾遗憾地表示,“ 正是那些对中国最亲近的人,现在感到最受疏远,这是很奇怪的”。这些情况将严重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社会基础。

从美国政界的情况看,现状似乎更糟。美国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主任夏伟不久前曾前往华盛顿访问,他发现无论是在白宫、国务院,还是在国会山,虽然官员们仍在努力地寻找中美两国的合作之道,但他们中一些人对当前中国在南海、东海问题上的强硬外交姿态表示不解和忧虑,认为这无助于两国深化合作、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惩罚中国”!“纯遏制中国”!

美要“惩罚中国”,“纯遏制中国“,简直笑话!

对中国的忧虑情绪需要找到出口。于是,华盛顿的一些人士以中国在南海维护主权的行动为借口,呼吁奥巴马总统取消邀请中国参加2016年的环太平洋军演的计划,以示“惩罚”。

邀请中国参加2014年“环太平洋”军演本是美国做出的正确决定,象征了两军关系的制度化建设成果,也是两军关系服从服务于两国战略关系大局的体现。但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说,“因为中国糟糕的行为,如果换了我,我是不会邀请他们参加演习的。”

新任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似乎也站在麦凯恩一边,希望海军不要邀请中国,但海军作战部长乔纳森·格林纳特上将等人仍力主加强与中国的接触,保持军方高层的密切合作,因此坚持再次邀请中国。

到目前为止,白宫尚未明确态度。但在美智库和学界,也有上述类似的声音,譬如新美国安全中心亚太安全计划负责人也认为,美国应该不邀请中国参加环太军演,让中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外交和名誉上的代价。

比“惩罚中国”的主张走得更远的,是“遏制中国”的建言。4月29日,前美国国务院官员、专栏作家何思文在分析“美日合作遏制中国”时指出,美对华战略思维已从既有的“遏制加接触”转向“纯遏制”,他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一是美日同盟日益明显的针对中国的措辞和行动,二是3月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份名为《调整美国对华大战略》的政策报告。

在这份由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布莱克威尔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阿什利·特利斯合作推出的报告中,对中美关系作出了两个基本判断:第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将中国“整合”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努力,已帮助中国发展壮大成美国在亚洲优势地位的威胁,中国是唯一一个可能最终在全球层面挑战美国权势地位的大国,因此既有的美国对华战略的结果是成就了中国的崛起,却牺牲了美国的全球优势和长期战略利益,这不是真正有效的“大战略”;第二,美国需要一个新的对华大战略来“制衡”中国实力的崛起,当然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使这项新战略不能像对苏战略那样建立在遏制的基础之上,也不能是简单地放弃接触政策,但它务必限制中国的经济、军事扩张危及美国在亚洲和全球的利益。归根结底,新战略既不要影响美国及其盟友继续在外交上、经济上与中国打交道,但又要“ 限制中国滥用其日益增长的实力的能力”。

实际上,这份对华新战略包括四个层次的考虑:一是加强美国自身的硬实力建设,包括夯实美国的经济实力,增加国防预算以加强美国军力建设;二是限制中国实力建设,如创立类似跨太平伙伴关系的排除中国的新贸易安排,重设美国与盟友间技术控制制度,以削弱中国获取尖端武器及重要军事技术的能力;三是扩展同盟与伙伴关系网络,如加强印度洋—太平洋伙伴关系,增强中国周边的美国盟国和友国的权力;四是降低战略风险,他们主张加强中美的高层外交,与中国开展比目前更坦诚、更高层以及更私密的对话,努力缓和与中国的紧张局势,同时向盟友表明,美国将尽一切努力避免与中国冲突。

美对华战略不会真正扭转

尽管美国国内遏制中国的声音见涨,但无论是从美国对华战略的文化积淀角度看,还是基于奥巴马总统的战略领导风格分析,纯粹“遏制”的政策主张不大可能上升为美国的对华新战略,它充其量是书生式“ 坐而论道”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调整美国对华大战略》这份报告中,报告作者使用的战略术语是“制衡”而非“遏制”。

2010年10月,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在阐述美国的亚洲战略时,曾说过一段特别中肯的话,至今依然值得回味。她说,“中国还有很多人认为,美国要执意遏制中国。我只想指出,自两国建交以来,中国经历了惊人的增长与发展。这当然主要应归功于中国人民的辛勤努力。但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的政策都是一以贯之地支持中国的发展,历届共和党政府和民主党政府以及美国国会都是如此”。

可以说,“接触”战略已成为美国对华战略文化的基本要素,除非中美关系发生根本性逆转,否则纯粹的“遏制”不可能成为美国对华新战略。

另一方面,奥巴马的领导风格也决定了“ 纯遏制”不是“ 他的菜”。从对外政策领域看,奥巴马的领导风格有两个特别重要的特点,一是强调经济实力是美国国家安全的基础,国家安全战略突出经济因素;二是强调不干傻事、务实审慎的外交哲学。奥巴马对经济实力的重视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20世纪50年代顶住压力、不跟苏联搞导弹军备竞赛的治国哲学如出一辙。保罗·肯尼迪发现的大国兴衰的规律揭示,经济实力是一国长期的安全能力,军事实力只是短期的安全能力,只有具有可能的长期安全能力,军事实力才是可持续的。奥巴马无疑深谙这一点。

因此,一个强调经济实力放在国家安全战略首位的总统,是不大可能“遏制”中国的。

在外交上,奥巴马也是极为审慎的,他的战争哲学是“ 战争就像狗一样,一旦把它放出去,你不知道它会跑到哪里”。冲突的逻辑也是如此。

因此,对于要塑造积极的外交政策遗产的奥巴马来说,“ 遏制”中国,留下一个对抗性的中美关系,不应是他想要的。

现在看来,在奥巴马任内,美俄关系的关键词是“失败”,如果他连中美关系也搞砸了,他所有其他的外交成就,如力推伊朗核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力促美古关系的改善,都会黯然失色。因而,他在自己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定位都是比较积极的,他欢迎一个稳定、和平、繁荣的中国的崛起,致力于与中国发展建设性的关系;他强调,尽管中美会有竞争,但不接受对抗不可避免的看法。

奥巴马的这个表态,与习近平主席“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这个战略论断有异曲同工之妙。克里访华之后,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于6月底在华盛顿举行;今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还将访问美国。

美要“惩罚中国”,“纯遏制中国“,简直笑话!

一些对中美关系发出悲观言论的美国学者也在观望:中美最高元首之间的进一步沟通对话,将如何化解中美关系当下的烦恼?

瞭望瞭望智库是新华社旗下离中南海最近,集政策,经济趋势判断和军情分析的智库。请搜索瞭望智库官方微信公号:

瞭望智库,或(zhczyj)→长摁1秒复制。

智客,(wodezhike)→长摁1秒复制。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