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别把宝宝“丢”给玩具,TA需要的是你!

别把宝宝“丢”给玩具,TA需要的是你!

“妈妈别走!”“宝宝乖,这个玩具喜欢吗?拿去玩吧!”

——妈妈们,这样做,真的好吗?

本文作者系上海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 主治医师石振宇

从一个养育的情景开始讲起

12月大的宝宝正在客厅里玩耍。妈妈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洗漱,化妆,收拾公文包,在衣柜里反复挑选合适的衣服。

宝宝看着妈妈在房间里穿梭,不知道妈妈接下来要干什么。当妈妈打开门,要出门的一刹那,宝宝嚎啕大哭,奔向门口,抱着妈妈的腿,嘴里叫着“妈妈,妈妈”,歇斯底里地哭着。

妈妈很烦躁。她收回脚步,耐着性子,简短地安慰了宝宝,然后将阿姨叫过来,给了孩子一个平时喜欢的玩具,然后走开了。

这种场景在生活中很常见。许多宝宝在母亲短暂离开时,会不断地哭闹。我们也不知道他是怎么了。我们抱着宝宝,TA还会哭;我们逗逗宝宝,TA依旧哭,这让许多妈妈非常头疼,不知道如何是好。

一个很迷人的谜

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在幼儿园或者学校的经历。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很小就开始表现出过度的攻击、不听话,有的孩子很容易哭泣、胆小、不敢于探索、常常不知所措等等。这是为什么呢?每个父母都尽力养育孩子,但怎么会差别这么大?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基因的因素,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在养育孩子中,忽略了一些事。但这些恰恰是影响宝宝日后不良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这基本是个谜,一个很迷人的谜。很多儿童心理学家正在试图解开。但正如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我们正在路上。

妈妈,你为什么躲着孩子?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描述的场景,请你想想这个过程中,妈妈哪些行为有不妥之处?

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刻意地拉远与孩子的距离,或者是躯体距离,或者是言语表达——这就是退缩的养育行为!

生活中的退缩养育行为还有很多。比如,母子因为各种原因,分开一段时间,再团聚时,母亲没有问候宝宝,或只有沉默,或语气语调生硬疏远,或直接给孩子一个玩具,而不是母亲自己。这些行为明显地表示母亲在有意躲避与婴儿的互动,不断地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不要来找我,我帮助不了你。

这种退缩型的养育行为形成一种状态:妈妈与孩子沉默无语,妈妈不回应孩子的需要,妈妈使用玩具或其他器物去安抚孩子,而不是“自己”。这种与婴儿互动的模式表明,妈妈和孩子在情感上沉寂和情绪上疏远,表明母亲不愿意与婴儿形成一种物理和情感距离密切的关系。

在上面的例子中,小宝宝哭闹,这是一个寻求安抚的“信号”,他正处于高警觉状态,妈妈没有给予及时和恰当的回应。相反,她用了阿姨和玩具。母亲不仅不能为婴儿提供宝宝管理压力的支持,同时也构成了第二次应激。

妈妈“躲”开了,宝宝会怎样?

经过二十年的追踪随访研究,我们发现这种养育的退缩行为如果频繁发生,在宝宝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不良后果。

宝宝在母亲退缩时,最初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混合行为,来拉回母亲的关注。比如更大声地哭泣,或者跑过来搂抱住妈妈,但同时做出攻击举动(如用指甲抠妈妈)。

随着退缩时间的延续,积极的行为很快减少,对母亲表现出更多的负性躯体接近行为(如针对妈妈的破坏行为和敌意攻击行为),注意行为减退以及社会退缩行为,缺乏探索周围环境和自我的勇气和能力。

在幼儿园和学校阶段表现出退缩,或者有攻击敌意,不容易信任他人。

到成人阶段,会出现人格偏态,人际关系困难,抑郁,焦虑,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主诉等。

退缩行为作为一种养育环境,不仅影响到孩子的纯粹心理,长时间还会改变孩子的生物系统——通过心与身作用,通过环境对基因交互作用影响到激素和神经递质基因的表达,它还可以改变我们和情绪有关的大脑边缘系统的功能。因此不难想象,这种养育类型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

养育的退缩行为并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现象,有很多相关的加重因素。我们发现以下一些因素构成相关的危险因素:抑郁的母亲,离婚的妈妈,家庭支持少,没有做好当妈妈爸爸的准备,没有愿意为孩子牺牲的准备,以及孩子对养育的需求量很多(如不断闹小毛病的宝宝,难以安抚的宝宝)。

给妈妈们的建议

单单就养育的退缩行为而言,我们给上面的那位妈妈如下几个建议:

1

关注我们的养育行为

我们需要意识到养育中是否存在退缩行为。比如,当孩子在需要鼓励安慰的时候(明显的信号就是他/她在哭泣,或者受到了惊吓,或者孩子不断叫妈妈等等),我们的应对是什么?你是否好像没有听到、见到,而不予理睬,以无声回应?你是否仅仅淡淡地说“没事的”?你是否不耐烦地把玩具塞给了宝宝?或者更好一点,你淡淡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然后马上又去干其他的事情,而孩子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安慰?

判断我们是否给予了宝宝足够安慰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安慰是否让孩子的胆子”足够大,可以再去“探索”环境,再去自由玩耍。

2

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

照顾孩子是自我牺牲和费心费力的事情,尤其对于妈妈。作为父母,除了面对宝宝,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应对处理:家庭和婚姻的关系、工作的压力、职场的关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我们自己尚未解决的一些内心冲突等等。

这里我想先热烈地为妈妈们鼓掌,因为当妈妈确实是辛苦和不容易的!当觉得有退缩行为频繁时,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我是否最近心情很低落,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没意思?

我们是不是经常会发脾气生气?

或者经常处于一种云里雾里、不知所措的状态?

我是不是很紧张、心慌、憋气?

或者我是不是很容易兴奋,感觉自己比以前,有极大的、不同寻常的精力旺盛?

如果你有这些表现或者周围有人在这样说你,你要留点神,调试好自己的准备状态。先改变一些养育观念,比如开始愿意牺牲自己的一些爱好、职业潜在的发展机会,愿意为宝宝牺牲一些“珍贵”的东西而并不后悔。你也可以和亲近的人探讨这件事情。

同时,不要忘记,你还可以寻找专业人士来帮助你,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通过儿童心理治疗、家庭婚姻治疗、养育行为指导等专业的帮助,相信你肯定可以走出困境。

3

关注妈妈的养育环境

照顾孩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行为。你和孩子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互动过程。让我们想象,如果一个小孩一吃饭就哭,不愿意吃饭,或者很小的时候总是不断生病,或者孩子精力充沛,百般折腾不知疲倦。这对妈妈的养育能力的储备需求是非常大的,此时已经不是妈妈一个人可以解决的事情了。

妈妈们需要有意识地让自己或者要求家人,协助你建立一个互相“诉苦”的渠道,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支持。不要一味地自己来解决问题,或者对下一步的应对不甚明了。要和家里人、自己的父母、信任的人,来沟通自己的状态和寻求帮助。身在异地、移民的妈妈,更是要和丈夫及时沟通,建立一个可以带来支持、信任的社交网络。

我有一个亲历的小故事来和大家分享:我在美国的时候,一位和我在同一个研究中心的法国精神科医生,她初为人母。由于我们的研究中主要是研究母子关系和心理健康,因此我们也在讨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应对。她对着自己不断哭闹的宝宝,一方面很怜爱,一方面颇有耗竭的感觉。

有一次,14月大的宝宝不知怎么无休止地哭起来,妈妈已经“哄”了10分钟。妈妈疲劳、愤怒,并有了挫败感,她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于是她一直耐心地安慰着孩子,对着宝宝开始唱歌,曲调是“今夜无眠”的旋律,但歌词内容她却改成了“你这个小混蛋,我真想把你丢掉,我很生气,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我们的现实生活是一个五味坛,混合了各种各样的东西。看看我的这个同事提供的应对孩子寻求安抚信号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些许不完美的地方。但是,请记住,你可以在某些时候因为关注自己,而用玩具代替你自己,这些都没有什么。只是,我们要给自己留个神,这种退缩行为不应过于频繁和严重。

如果出现了,请一定意识到这是需要改变的,不单单靠自己改变,你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你的丈夫、你的父母、你的好友、和你一样的都在养育孩子的深有同感的妈妈们,还有专业人士。

请放心,我们培养的孩子总会是在这里优秀,在那里平凡,在某些地方平庸。但是,只要你有一个优质养育孩子的心,同时放松身心,一切都会好的,一切都会过去,孩子们惊人的适应和修复能力是上帝的礼物哦!

文中提到研究结果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儿童、家庭研究中心”历时20多年的研究成果,而不是经验或者理念。但我也不希望您要将之视为绝对化。

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开放的胸襟,并且各种因素都是互相关联的。我们越是积极地对待我们可能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是担心、忧虑,甚至恐惧,我们就越能照顾好自己,然后为宝宝提供良好的养育环境。

(haodf_fr ← 如长按无效,也可搜索微信号加关注,更多妇产儿科医生的实用文章,在这里等着你!)

石振宇大夫已经开通了好大夫在线个人网站。有疑问的辣妈们,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石振宇大夫的个人网站,和他交流吧!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