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越生产越亏本 新材料企业被困

“国内碳纤维目前是全行业亏损。”中国新材料技术协会会长、全国特种合成纤维信息中心主任罗益锋告诉记者,一方面国际行业巨头的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技术应用跟不上专利申请的脚步,产业化步伐较慢。

以碳纤维为代表,目前我国新材料普遍面临着产业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产业化水平较低、公共服务平台能力欠缺等问题,这已成为业界公认的事实。作为引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新材料如何才能打破目前发展困境?不仅业界在思考,政府也开始紧锣密鼓布局新材料发展蓝图。

近日,工信部印发的《2015年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指出,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强化新材料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夯实新材料行业管理基础,推动战略新材料领域健康发展。

这是继去年年底《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之后,政府针对新材料发布的又一政策。

低端化致新材料“拉后腿”

谈到我国碳纤维发展现状,中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秘书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国内的碳纤维是产能大于产量。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成本方面,我国碳纤维都处于劣势,因此国内碳纤维的供给严重依赖进口。

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发生?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原材料产业研究中心部门经理雷洋向本刊记者提供了相关数据。

在市场方面,我国碳纤维应用主要以体育休闲用品为主,约占60%,航空航天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占比较低。但从全球来看,碳纤维在一般工业应用需求占比达61%,航空航天约为22%,体育休闲仅17%。

在生产方面,我国碳纤维生产企业约有26家,江苏、吉林和辽宁比较集中,主要企业有山东威海拓展、中复神鹰、江苏恒神和中国化工,产品以PAN基碳纤维为主。国际上碳纤维巨头主要是日本东丽、东邦、三菱、美国ZOLTEK、台湾台塑等企业,基本垄断国际市场。据了解,2013年,我国碳纤维产量为0.25万吨,进口量0.95万吨,出口量0.05万吨,表观消费量1.15万吨,自给率仅21.7%。

“我们大概有30家企业,总产能可以达到4万多吨,但产量不到3000吨。比如,同样的型号国内企业卖160元,但国外企业只卖120元,而且质量好,因此同样的型号消费者大多选择买国外企业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产品要卖出去,国内企业定价时1千克需要低10-20元,与日本等先进国家同样的产品相比要低大概30-40元。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低于周边国家和地区,比如土耳其等,由于这些国家已经比日本等国的价格低,我们还要比他们低大约70-80元。此外,碳纤维需要连续生产才能保证性能的稳定,不能开开停停。所以企业越生产越亏本。”罗益锋举例说。

此次《要点》对新材料产业给予了较大的篇幅,其中碳纤维这种“王牌”复合材料也占了一定部分。《要点》提出,要组建碳纤维、石墨烯、稀土等新材料产业联合创新中心,重点突破共性技术、专用装备、高端品种等制约。

据悉,目前,国外碳纤维向两方向发展,一方面材料性能向超高性能发展,另一方面材料向低成本、廉价发展,主要用在汽车工业和相关工业领域。罗益锋认为,要扭转僵局,需要大力扶持能走跨越式发展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引进全新技术,避免走现代工艺技术的老路。“新材料现在属于拉后腿的弱势产业,新材料的发展会带动一批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应该优先支持属于世界领先技术、低成本、超高性能、能在国防军工等领域做出贡献的新材料。”

而在雷洋看来,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突破关键技术、降低产品成本和价格,尤其是要实现高端产品的低成本规模化量产。

徒有虚名

碳纤维等重点扶持的领先技术发展的同时,产业化也需要同步进行,联盟成为一种选择。《要点》指出,筹建石墨、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完善下游应用产业链。

在雷洋看来,《要点》提到的材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横跨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先进装备制造方向,能带动我国制造业朝高技术、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在这几种材料的研发生产上已经具备较强实力,但是在下游的应用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有待引导激活。而产业发展联盟的成立,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引导产业从研发生产转向产品应用,让技术能力转化为千家万户愿意花钱消费的实际产品,推动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上述中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秘书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联盟现在首要的任务是想通过下游的产业链牵引,带动整个碳纤维产业的应用和发展。

在记者采访业界专家的过程中,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提到了联盟、行业协会等重要性。但我国联盟的发展事实上却有些“雷声大雨点小”。

雷洋向本刊记者坦言:“我国目前在石墨、复合材料等产业还没有全国规模的产业发展联盟,产业发展难以形成合力,产业链下游应用有待加强。”

“目前市面不知道有多少家联盟,而且他们大多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很多只是徒有虚名。一般都是国有企业牵头发起联盟,但是国有企业的条条框框太多,工作效率较低,民营企业牵头会更难。其实谁牵头无所谓,关键是业内认不认可你的水平,企业是否与你合作,而且如果部委不出面企业很难将联盟运行好。”罗益锋显出了一丝无奈。

顶层设计应加强企业沟通互联

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碳纤维项目首席科学家徐坚曾指出,从2001年开始,我们用10年时间已跨越了国外40年的发展历程。在国外的严格技术封锁下,我国靠完全独立自主的研发,结构材料用碳纤维从实验线到工业化连续生产、从不稳定到逐步稳定、从低性能到高性能,已经取得显著进步。但受限于产业布局、科研教育、部门利益等问题,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面对国际上愈趋激烈的竞争,仅凭企业之力是不够的,需要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发力,形成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良好局面,形成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在新材料的发展中顶层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要点》提出,要强化新材料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推动重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论证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

相比之前发布的《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明确选择了石墨烯、PM2.5过滤材料、高性能Low-E玻璃等多种关键新材料,加快其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应用,此次发布的《要点》则重点在新材料行业的顶层设计和行业管理方面提出了发展战略。

“没有宏观调控,只要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像太阳能、风电等就会造成‘一窝蜂’现象,最后自相残杀,谁也做不大做不强。另外,有了顶层设计,结果执行过程中放任发展也是问题,这需要配套的法律政策予以支持。”罗益锋说。

在实际的顶层设计中,雷洋认为要体现产业链思维。“应当注重提高产业中上游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商品化能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同时注重加快新材料在下游行业的推广应用,引导新材料产业的市场需求。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代表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政府在顶层设计时应当采用更加市场化、可操作的手段。”

“现在要找投资方太困难了。”罗益锋告诉记者,在与国外合作的项目,像固体钒电池,是世界很先进的技术,因为是中方控股,但是在国外就不能支持,整体必须到国内以后才能获得支持。所以在顶层设计中应该更接地气,调整一些诸如此类的实际问题的政策。比如深圳“孔雀计划”规定,加入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享受80万至150万元的奖励补贴及居留和出入境、落户等特定待遇;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最高8000万元的专项资助。

此外,雷洋认为,新材料产业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生产投入大、周期长,同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企业面临资金短缺、信息不对称等困境,因此政府应当在产业平台方面加强设计,在资金投入、信息共享、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整合和对接。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采访专家:赛迪顾问原材料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 雷洋

(更多原创观点和活动,请关注赛迪顾问官方微信,如欲阅读相关产业研究报告,请下载赛迪顾问“产业通”APP!)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