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他们仨:情爱仅人生一部分

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与林徽因

梁思成(1901—1972),祖籍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1915年秋入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同年回国,先后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44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任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中国“建筑五宗师”。

徐志摩(1897—1931),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在克拉克大学学习经济学,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赴英留学,入伦敦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后转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影响。次年返国,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翌年与胡适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大教授,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次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创刊后任主编。并游历英、美、日、印等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大与北京女大任教。翌年初与陈梦家等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京,因飞机失事遇难。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祖籍浙江诸暨,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家。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学习。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创办清华哲学系。此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大哲学系主任和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祖籍福建闽候(今属福州),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建筑学家、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出生于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因其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培华女中。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女房东影响,立下成为建筑师的志向。1924年与梁思成一同赴美攻读建筑学。1927年夏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次年春结婚,8月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夫妻与清华同事完成了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并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1950年被任命为北京计划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有远见的意见。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有小说《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

1901年4月,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这个春风和暖、樱花烂漫的季节。其父梁启超,广东新会人,16岁中举,22岁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后又任上海《时务报》总编辑,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1898年,25岁的他和康有为一起领导“戊戍变法”;变法运动失败后,为满清政府所通缉,流亡日本。后主要从事研究、著述、讲学,曾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

梁启超娶了两房夫人,梁思成是大夫人李蕙仙所生。李蕙仙祖籍贵州,出身于北京官宦世家,比梁启超大4岁,为梁家生了二女二子。由于大儿子不幸夭折,本来男孩排行老二的梁思成就成了长子。

少年梁思成对少女林徽因一见倾心

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他自幼就攻读了《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代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满清政权。次年,流亡海外14年的梁启超,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11岁的梁思成,也随全家人回到天津的家中。1913年9月,梁启超被任命为民国政府司法部长,于是全家迁居北京。

翌年,梁启超脱离政界,应清华校方聘请到清华讲学。1915年秋,梁思成进入清华学校学习。14岁的梁思成进入清华学校后,便是校园里异常活跃的少年。他白净秀气,个子也瘦小,但他爱好体育,会骑马,又是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他又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清华年报》美术编辑。他还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外语也好,翻译了王尔德作品《挚友》,发表于《晨报副刊》;还与人合作译了一本威尔司的《世界史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么活跃的大学生,留给同学们的强烈印象,竟是“具有冷静而敏捷的政治头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是清华学生中的小领袖之一,是清华“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等进步组织的中坚分子。

也就在梁思成在清华学校上学这段时间,有一天,梁启超要18岁的梁思成去见他的老朋友林长民15岁的女儿林徽因。在众多的子女里,梁启超最寄望于梁思成,所以对他的学业及未来的婚姻无不一一给予入微的关怀、照顾。他和林长民志同道合,是多年的老友,早有联姻的想法。但两人又都是开明人士,并没有要包办的意思,而是想介绍两个小儿女认识,最好是水到渠成地成就一段美满姻缘。梁思成明白父亲的用意,虽然他并不急于谈恋爱,但他仍按照父亲的指示,来到林家与林徽因见面。

在林长民的书房里等待林徽因时,梁思成就暗自猜想:这位林小姐,大概穿着绸缎衫裤,梳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正想着,门开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天使出现在他面前:她五官精致,双眸清亮,左颊含笑,头上梳着两条小辫子,身上穿着的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上,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语言所不能表达的魅力;尤其在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

于是,少年梁思成对少女林徽因一见倾心。

早熟而敏感的林徽因

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少男少女,虽然被双方家长“正式介绍”认识了,根据传统习俗,他们如果此时结婚也很正常;但梁启超事先也跟儿子说明了,尽管两位父亲都赞成这门亲事,最后作决定还得由他们自己。在这个决定作出之前,林徽因的内心始终纠结着忧郁和悲哀。虽然,在学校时,她老盼着早点回家;可每次回到家里,她又有说不出的沮丧和压抑。很小她就知道自己的父亲不喜欢母亲,而母亲的心里很苦,还常常背着人独自哭泣。

林徽因生于1904年6月,原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父辈的意思,是要她继承美德。多年后,为避免与当时的一位作家林徽音相混,自1934年起改为现名。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出身官宦世家,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成了一名职业政治家。林长民游学于日本时,林徽因不过两岁,所以,在林长民回国之前,林徽因与母亲跟着祖父母先后在杭州、上海两地生活。翰林出身的祖父思想开明、满腹经纶,加之姑姑擅长书法、旧学修养颇深,林徽因在童蒙时期就习染了良好的传统习俗。她又生性活泼、聪明早慧,很小就学会承担起全家和在外父亲的通信事务。

1909年,林长民回国并执教于福州法政学堂。1911年武昌起义后赴上海,以福建省代表参加独立各省临时会议。1916年,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于是举家迁往北京。时年12岁的林徽因就读于英国教会创办的北京培华女中,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学习英语。

林徽因天生丽质、聪颖淑慧,林长民非常钟爱这个大女儿,她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然而,随着年事增长,大家庭的复杂和矛盾,却给林徽因幼小的心灵过早地烙下了生活的阴影。

林长民曾先后娶过3房太太:在杭州读书时,娶叶氏为妻。因叶氏无生育,便又娶了二房太太——何雪媛,也就是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虽是浙江嘉兴一小作坊主之女、商家小姐,但她没有文化,既不善琴棋书画又不懂操持家务,因而既得不到丈夫的宠爱,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而且婚后8年才生下第一个孩子——林徽因,接着虽然又生了一儿一女,但都夭折,只有林徽因活了下来。1912年,林长民又从福建娶了年轻貌美的三夫人——程桂林,接连给他生了4个儿子和1个女儿。

这对有着重男轻女观念的林长民来说,自然对程桂林宠爱有加。到北京之后,三房太太一家几口被安排到宽敞明亮的前院,而林徽因和母亲则被安排到相对窄小而又阴暗的后面小院里。而且,林长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好,与三房一家欢声笑语,对林徽因的母亲却不理不睬。林徽因只要一去前院,回来就会听到母亲的数落。她数落前院,抱怨父亲,边数落边哭,哭自己命苦——每当这时,作为女儿的林徽因,心里就交织着对父母又爱又怨的复杂感情。

纵然自己深得父亲以及其他长辈的宠爱,但是,当受宠之后回到冷落的后院,面对母亲那阴沉、怨愤的神情时,她不得不过早地体会世态的阴暗。所以,她变得早熟而敏感:她爱她的父亲,却怨他对母亲冷漠无情;她也爱自己的母亲,却恨她在抱怨和嗟叹中使父亲离开得越来越远;她爱那些同父异母的弟妹,却又小心翼翼地怕伤了母亲的心。

面对母亲的尴尬地位和孤苦生活,林徽因幼小的心灵感到十分困惑和悲伤。而这种痛苦的记忆,对她的性格形成了久远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她以后对婚姻、人生的看法和选择。

徐志摩像云彩一样飘了过来

1920年4月,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欧洲访问考察。这是一次为时一年半的欧洲游历,他特意携长女林徽因同行。临行前,他明确告知16岁的女儿: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正是这次远行,林徽因彻底登上了她新的人生历程。

两个月之后,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英国伦敦。按照出访计划,父女俩又先后前往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文化名胜、博物馆,还有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厂、报馆,游历了一圈。林徽因原本对工厂、报馆这些地方没有太大兴趣;但林长民认为,恰恰是这些地方,体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可以给中国社会今后的改良做参考,故“不可不观”。

直到此年9月之秋,他们才回到伦敦。然后,林徽因又按照父亲的计划,考入伦敦圣玛利亚女子学院学习。就这样,父女俩在欧洲的客居生活正式开始。

由于有北京培华女中的英语基础,林徽因很快就适应了英国的人文环境。而父亲林长民的时间,几乎都是用于各种应酬上:他要出席“国际联盟协会”的会议,要与各国各地有关人士晤面,应邀参加一些地方演讲,还要接待许多慕名前来拜望他的当地留学生和华人社团的成员。林长民开始引领着林徽因进入社交圈,她结识了一大批当时的中外精英和将来的精英人物,比如,著名史学家H·C·威尔斯、大小说家T·哈代、美女作家K·曼斯菲尔德、新派文学理论家E·M·福斯特以及旅居欧洲的张奚若、陈西滢、吴经熊、张君劢、聂云台等。

林徽因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而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她的感受是复杂的。尤其是父亲去欧洲大陆开会的时候,客厅里又空无一人,而远离故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此时便会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白天,她独自一人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到晚上则独自一人坐在硕大的饭厅里,一面单调地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这时她就会幻想着,如果能遇到一个浪漫、聪明的人来与自己玩,那该有多好!果不其然,当林徽因闷到哭时,一个与她一生脱不了干系的人像云彩一样飘了过来,那便是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硖石镇的一个富商家庭。其父是金融家,希望子承父业,于是1918年送儿子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秋天,23岁已婚的徐志摩,赴英国剑桥准备学经济。为了与英国文学家和“中国迷”狄更斯认识,他想请林长民引荐,便去拜会林长民。在那里,他如愿以偿地结识了狄更斯,还与林长民一见如故,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更为重要的是,他见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林徽因。林徽因那一颦一笑的大家闺秀气质,给浪漫不羁的徐志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常登门造访林家。

随着与林长民交往的深入,徐志摩与林徽因也渐渐熟悉起来。两人谈论各地见闻、风土人情、故家旧事等,也谈文学艺术。说到某位诗人或某位作家的作品时,徐志摩侃侃而谈。他那种浪漫主义的激情,令天性敏感细腻的林徽因也因此激动而亢奋。他像挚爱的导师那样,把她导入英国诗歌和戏剧的世界。是的,她也喜欢文学,正是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而徐志摩却让她对新诗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后来,他们走出室外,在柔柔的康河绿波边,在金阳沐浴的垂柳下,漫步吟诗。风趣的徐志摩越来越发现,这个梳着两条小辫、像是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不仅俊秀可爱,而且有一颗敏感的少女之心。她的艺术气质跟她父亲一模一样,思维活跃,见识明澈。尤其是她那追求独立、坚持己见的内在品质,让他深深折服。此时,他才突然觉得,自己来林家,不仅仅是为了找林长民,更是想见林徽因,想和她说话,与她散步慢聊。

尽管徐志摩与妻子张幼仪结婚已经6年,也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但他从婚前到婚后,都不曾喜欢过他孩子的母亲。现在,频繁地面对这个让人着迷的少女,崇拜爱和美以及自由的徐志摩,似乎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有时候,他回到自己的寓所后,仍有回味不尽的诗意情思,在灵光闪现之时,便急着给林徽因写信倾诉:

“正当我生平最重大一个关节,也是我在机械教育的桎梏下自求解脱的时期,所以我那时的日记上只是泛滥着洪水,狂窜着烈焰,苦痛的呼声参合着狂欢的叫响,幻想的希望蜃楼似的隐现着……”

面对自己内心炽烈燃烧的火焰,徐志摩完全忘记他已是有妻有子的人,他对林徽因发起了潮水般猛烈的攻势。而林徽因原本以为有了这么一位才华横溢、宽容体贴、浪漫善良、年长已婚的“大朋友”陪陪自己就很庆幸了,却没料到,这种亲切的交往,在徐志摩那方竟急速地超越了友谊的界线——他那火一般的率真爱恋,让豆蔻年华的林徽因感到激动、幸福而又不知所措。

于是,便有了林徽因1920年康桥的《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挎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当最初的兴奋、紧张、慌乱过去之后,16岁的林徽因便理性地反省自己:当初,正是清楚地知道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才会跟他毫无顾忌地交往。但自己怎么可以去破坏别人的家庭呢?面对这无法定夺之事,她不得不求助于父亲。

林长民看了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信时,知道自己这个忘年交对女儿的爱情之火已经愈烧愈烈,快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了,他当机立断,即刻安排林徽因跟随好友柏烈特医生一家前往英国南部的海滨小城布莱顿度暑假,以防意外发生。

对这两个年轻人的性格、感情、现实状况,甚至今后的人生道路,林长民都看得尤为清楚:徐志摩是有妇之夫,他的浪漫天性难以拘束,可成为好朋友,却很难成为一个好女婿;而自己的女儿正是怀春少女,很容易被情迷惑,何况自己已经与梁启超有口头之婚约……他及时给徐志摩回了一函,说:

“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惊,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度假归来已是1921年秋天,林长民督促女儿一同前回国。临行前,他们并没有告知徐志摩要离开,而是与他不辞而别。

浪漫的留学和婚恋之旅

1921 年10 月回到北京以后,林徽因仍在培华女中读书。这段时间,她过得温馨灿烂,因为当时正在清华学校学习的梁思成会经常去找她,两人时常在环境优美的北海公园里游玩;或者她随梁思成去清华,看他参加的音乐演出;要么跟他一起逛太庙……

林徽因与梁思成恋爱关系的加速进展,是梁思成的一次飞来横祸而促成。1923年5月7日是国耻日,这天,梁思成带领弟弟梁思永,驾驶着父亲梁启超从菲律宾带回来的摩托车,要上街参加示威游行。当摩托车行到长安街时,被国务院权贵金永炎的汽车撞倒,梁思成满身是血。林徽因在几个小时后得到了消息,便匆匆赶到医院,见梁家全家上下都拥挤在梁思成的病房前。林徽因脸上淌着汗,胸脯剧烈地起伏着。梁启超安慰她说:“思成的伤不要紧,医生说是左腿骨折,七、八个星期就能复原,你不要着急。”

随后,梁、林两家从中午直守护到傍晚。梁思成的每一声呻吟,都牵动着林徽因善良的心,她紧锁双眉,牙齿把嘴唇都咬出了血。

梁思永伤轻不几日出院,梁思成却要大动手术。林徽因从学校请了假,一直守在梁思成的病床前,殷勤地喂饭喂药,和他说贴心话。恰值初夏时节,梁思成刚动完手术,身子还不能动弹,每每在林徽因帮助下翻动一次便大汗淋漓,林徽因顾不得避讳,帮他揩面翻身,服侍得无微不至。有林徽因陪在身旁,梁思成的神情很快地好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灾难非但没有把两人分开,反而让这两颗年轻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如果说,在这之前林徽因有时还会有所动摇的话,那么,从此以后,她已确定要与梁思成厮守终生。

梁思成原计划此年赴美留学,但这次车祸,不得不让他把行程推迟了1年。在这1年里,梁思成在父亲的指导督促下,较系统地悉心研读了一批国学典籍。刚好还有1年,林徽因也中学毕业了,考取赴美半官费留学的资格。这样,意外的车祸倒促成了他俩的一件美事。

翌年夏天,23岁的梁思成与20岁的林徽因比翼齐飞,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作专业选择时,林徽因早在伦敦的时候就已确立起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当时在伦敦的房东是位女建筑师,林徽因从她那里领悟到了建筑的魅力。她渐渐明白,房子不仅能遮风蔽雨,而且蕴涵着艺术意味。可是,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西方这样的现代建筑科学。于是,她建议梁思成也学建筑。就这样,喜爱绘画的梁思成,便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可是,由于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和梁思成商量后,就改报了宾大美术系,同时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

在最初来到学校的新鲜和激动过去之后,每天的学习生活就成了日复一日单调的重复和循环。梁思成迅速适应了这种刻板的学习生活。他是一个严肃、用功的学生,他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他经常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用“笨功夫”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

当梁思成忘我地投入到自己的专业方向时,林徽因亦努力超越。虽说她早就立志学习建筑,但她并没有什么绘画基础,不像梁思成那样有清华美术社的底子,她的美术几乎是从头学起。好在她悟性极强,那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使她对线与型的把握很快显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鲜明特征。就连教绘画的老师,也十分赞赏她的这种能力。

初次面对共同的独立生活,林徽因和梁思成各自的棱角都刺到了对方。两人虽然在精神追求上有着水乳交融的无痕默契,但彼此有着极不相同的个性,说话行事更有冰炭之别:林徽因天真而奔放,当她受到委屈时,就向着缜密而内敛的梁思成宣泄,有时也难免爆发激烈的争执、怄气,但很快就和好如初。

几个月的煎熬之后,对其间产生的各种滋味,林徽因和梁思成都在用心体验。他们开始直面现实生活的琐碎,试着给彼此的感情重新定位。慢慢地,他们学会了在不牺牲自己个性的前提下相互容忍。也正是有了这分包容与大度,使得他们之间的爱越来越深刻和理智。

天性灵动的林徽因,在美国的文化环境中如鱼得水,充分享受着美国的自由,在男女同学里受到的欢迎程度令人妒忌。而在梁思成的心中,他和林徽因是一种“没有正式订婚”的亲密关系,觉得自己对她负有责任,于是便想约束一下她。这时,林徽因常常付之一笑。

梁思成对她也毫无脾气。尤其是在与她约会的时候,每去女生宿舍,他总是心情急切;而爱打扮的林徽因,对面容、发式、衣袜,哪处都不肯草率,迟迟下不得楼来,经常叫梁思成等个二三十分钟。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为此撰写了一副对子调侃他们:“林小姐千装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横批是“诚心诚意”。

一对朝夕相伴的年轻人,彼此日益依恋,感情弥笃。1925年12月,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猝然遇难,巨大的灾难劈头盖脸地挟裹了她。20多年来,林徽因第一次真实地认清了自己的处境,认清了生活的严酷。一段时间里,活泼好动的林徽因变得沉默了。失怙的孤女依赖梁家已成必然,又何况他们本来就芳心暗许,只待佳期。

1927年,梁思成在宾大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申请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东方艺术博士学位。同年,林徽因从宾大美术系毕业,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她选择了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帕克教授的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梁思成在哈佛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此前,他用3个月时间查阅了能够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他发现,这些资料来源缺乏本质的发现和研究。而这些资料的撰写者,对中国建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有些甚至有着明显的根本性错误。他找到导师,说明自己想在实践中去考察研究,所以需要回中国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两年后交博士论文。林徽因同时也结束了为期半年的舞美设计的研修。

梁启超听说两人就要回国,便为他们拟定了详细的结婚计划,分为国外与国内:先安排他俩从美国去加拿大,按西方风俗在教堂举行婚礼,仪式由大女儿梁思顺和女婿周希哲为他们操办。婚后赴欧洲旅游,同时考察国外的建筑,然后回国。

次年3月21日,27岁的梁思成和24岁的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携手步入结婚礼堂。他们用一生的誓言订下终身之约,两条平行的人生轨迹终于重合。

诗意的徐志摩走了,理性的金岳霖来了

1928年8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婚后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并创办建筑系。1931年,夫妇俩重返北京,受聘于中国营造学社。回京不久,梁思成一家搬到北总布胡同3号一座老式的四合院里居住。

因两人的人格魅力与渊博学识,在他们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精英。此时的林徽因依然喜欢热闹,也极其活跃,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女人。她在文学沙龙上高谈阔论,时时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里,或者是她所在的任何场合,任何在场的人总是如众星捧月般围绕着她转。他们家的客厅,很快成为学术文艺界著名的沙龙。

在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后,徐志摩虽感无奈,但他并没有丧失一个诗人的风度。他认为:“于茫茫人海中访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于是,他就做了梁思成家的常客。

实际上,在徐志摩的内心里,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对林徽因的追求:在林徽因与梁思成赴美留学前的1923年,他们还在北京共同创办了新月社,编辑出版新派诗集。翌年,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在北京日坛草坪讲演,担任翻译的徐志摩站在泰戈尔左首的最边上,中间隔着一袭旗袍、身材婀娜的林徽因,这3位诗人并肩联袂形成的完美格局,如同老树、鲜花与青藤,也像松梅竹“岁寒三友”,交相辉映,一时成为京城美谈。后来,即便在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在美国留学那会,他和林徽因也常有书信往来。1930年,林徽因患肺结核,从沈阳回到北京,在香山双清别墅疗养,那里也成为他经常探望林徽因的地方。那段时间,他鼓励林徽因写诗,并帮她将那些诗投至刊物上发表,给病中的林徽因以温暖和慰藉。

徐志摩虽住在南方,却也经常赶来北京,参加林徽因所参与的各种活动或沙龙。而且,他也很乐意把自己那些趣味相投的朋友介绍到他们的沙龙中来。1931年,就是在徐志摩的引荐下,哲学家金岳霖第一次见到了徐志摩曾为之如痴如醉的人物——时年27岁的林徽因。

金岳霖的加入,沙龙更显热闹。但这种气氛未能持续多久,一个不祥的重大事件出现了。此年11月19日晚,林徽因要在北京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开设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徐志摩接受邀请,一大早就搭乘一架运送邮件的飞机由南京北上。当飞机抵达济南以南党家庄一带上空时,突遇大雾,飞行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两位飞行师与34岁的徐志摩全部遇难。

听到这个噩耗,许多人震惊不已。林徽因夫妇更是寝食难安,不相信像徐志摩这样刚刚站在壮年顶峰上的一个人,会突然遇险而死去。梁思成从北京赶到坠机地点,在那不堪忍睹的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骸。林徽因悲痛异常,毕竟徐志摩是为赶着来听自己的演讲而丧命的。后来她一辈子都把这块飞机残骸挂在自己卧室的床头,以此来纪念这位为自己狂又为自己亡的浪漫恋人。

林徽因永远地失去了一个高山流水的知音。但是,诗意的徐志摩乘风归去之后,理性的金岳霖又悄悄来了。

金岳霖1895年7月生于湖南长沙,比梁思成大6岁,比林徽因大9岁,比徐志摩大2岁,是徐志摩趣味相投的好友。他两次都是梁思成的学长: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德、法等国深造和从事研究工作。他游学欧洲诸国近10年,所学专业由经济转入哲学。1925年回国后,他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并创办了清华大学哲学系。

金岳霖的生活很西洋化,他一身西装革履,加上一米八几的高个,仪表堂堂,极富绅士风度。在美欧上学时,就有很多漂亮女孩喜欢他。其中一美女还追他来到北京,与他同居。但自从与林徽因相识之后,这位美女便被金岳霖打发回美国娘家,再也没有回来过。

作为梁家沙龙的座上常客,金岳霖与梁思成夫妇都在美国宾大留过学,那里有许多他们共同的话题;加之他们志趣相投,很快达成了心灵上的默契。金岳霖对林徽因的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尤其对林徽因格调清新的文学造诣相当欣赏,因为他在这方面也是个雅士;林徽因也非常钦佩金岳霖的学问,非常欣赏他的绅士风度和幽默。

1932年,金岳霖也搬到北总布胡同,与梁家相邻而住。梁思成一家住前面的大院,他就住后面的小院,前后院单门独户。

梁思成经常为了古建筑上的某个数据,而在房顶上上下下。金岳霖看到了,就为梁、林夫妇编了一副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梁思成听了很是高兴,说:“我就是要做‘梁上君子’,不然我怎么才能打开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岂不是纸上谈兵了吗?”可林徽因并不领情:“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可做似的。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金岳霖对他俩的反应大为钦服,连连鼓掌。

在金岳霖“择林而居”之后,两家往来十分频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岳霖与林徽因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似乎到了心心相印、难舍难离、甚至干柴烈火不可收拾的程度。

此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考察回来。林徽因一见到他就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

听到这事,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可身经西方民主自由思维熏陶的他,最终作出了理智的决定。那晚他想了一夜,反反复复地把3个人放在天平上做着衡量,觉得自己尽管在文学艺术各方面均有一定修养,但缺少金岳霖那种哲学家的头脑,自认不如金岳霖。第二天,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林徽因,同时还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当时俩人都哭了。

林徽因是一个坦诚的人,对金岳霖也毫不隐讳,她又把这一切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金岳霖。没想到金岳霖回答得更加率直坦诚:“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此,他果真把这份感情深埋于心,终生独身,潜心科研。

此事过后,林徽因感慨万千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

“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这3个都接受了西方文明教育的人,就这样都显示出绅士之风。他们3人成了非常亲密的朋友,每当梁思成夫妇吵架时,金岳霖都为他俩“仲裁”,因为他始终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他能将他们因情绪激动而搞糊涂的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

他们两家一直过着毗邻而居而又毫无芥蒂的生活。即便是抗战时期,偶尔不在一地,金岳霖每有休假,也总是跑到梁家居住。他无法割舍梁家的客厅,一离开梁家,他就像丢了魂似的不知所措。

伊人远去,而爱依旧

梁思成与林徽因志同道合,一直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他们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二人共同走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在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地考察测绘了数百处古建筑物。很多被埋没在荒郊野外的国宝级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而得到世界、全国的认识,从而得以保护的。

那段时间,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情趣。他们时常比记忆,互相考测,哪座雕塑原坐何处石窟、哪行诗句出自谁的诗集,那和谐的家庭氛围令人羡慕。民间流行着一句俏皮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则将其改成“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

战争来临,繁华落尽,他们一家困居四川李庄: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梁思成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贫病交加的境地,但他们仍不离不弃,坚定地选择留在祖国。

抗战胜利后,梁思成于1946年8月携全家返回北京,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并创办建筑系。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均受聘为清华建筑系教授。从此,夫妇二人带着极大的热忱,投入祖国的建筑事业。他们从中南海怀仁堂的改建设计,到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国旗方案的初选,再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新中国之初的每一项重要设计,几乎都倾注了他们夫妇的心血。

然而,经历了战争期间的颠沛流离,林徽因饱受病痛的折磨,1955年4月1日清晨,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自己所深爱的这个世界。这一年,她年仅51岁。

伊人远去,爱她的两个男人还继续活着。梁思成亲自为妻子设计了墓体——“一位美丽的诗人与建筑学家就此长眠”。金岳霖为心中的恋人撰献了最醒目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在林徽因去世7年之后,1962年,梁思成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金岳霖却依然孤单影只,在他的心里永远装着林徽因。有一天,他郑重其事地邀请包括梁思成在内的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举座感叹唏嘘,梁思成潸然泪下。

十年“文革”,建筑物的命运自不待提,梁思成本人也难逃厄运。1966年6月,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尽精神、人格和肉体上的屈辱。从此他迷茫了,他只有躲进自己的孤独里,用苍老疲惫的心独自疗伤。1972年1月9日,71岁的梁思成,在抑郁和孤独中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剩下终身未娶的金岳霖更加孤独了,自始至终,他对待林徽因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保护着手中的“圣经”,呵护备至。他不愿跟别人说自己心爱的林徽因,他说:

“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与别人)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而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孩子们,始终把金岳霖当成父辈来尊敬、关怀和照料。1984年10月19日,这位为了爱而放弃爱的孤独行者,在北京的寓所溘然去世,终年89岁。

【本文收入我的著作《细说清华学者们的爱情往事》,东方出版社出版。】

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他们仨:情爱仅人生一部分

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他们仨:情爱仅人生一部分

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他们仨:情爱仅人生一部分

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他们仨:情爱仅人生一部分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