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揭秘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交通落后

从1894年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灭,最终以清王朝的惨败投降而告结束,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偿白银两亿三千万两,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开放内地四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驻军,释放赦免战俘间谍汉奸,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最著名的历史事件之一,应该凡是中国人都众所周知的。

那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为什么失败了呢?换一句话说,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说得很简单、很笼统,完全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外就再也没有深入下去分析了,语焉不详。

说起来,由于多年的洋务运动,其实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是问题不大的,原本有可能打败日本。尤其是在守朝鲜平壤时,别说是守上几个月吧,就算是守上一两年也没问题,那就完全可以扭转整个局势了。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粮食堆积如山,而日军的粮食少、子弹匮乏。日军在攻打平壤城时,一天下来,其伤亡比清军还多。毛泽东后来也作过总结,这个弹丸蕞尔小邦是只适合打突然袭击而不适合持久战的。二战时期德国希特勒法西斯也是类似情形。日军内部已经在商量,要不要继续攻打下去?他们决定再坚持一天,如果平壤还是攻不下,那就只得撤军了。但历史就是这样吊诡。这时候守城的清军却不知道哪根筋出了茬子,竟因为心慌害怕,关键时刻很奇怪地要放弃平壤向外突围。日本兵当然喜出望外,趁机追杀过来,如风卷残云、秋扫落叶,结果清方全军覆没。平壤就这样落入日军手里,朝鲜彻底陷落。

黄海海战的情形其实类似,清方也基本上是身体既缺钙又缺胆,被吓退的,不败而败。看来,洋务运动虽然改变了清军的硬件装备和军事力量,但是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软弱怯懦和精神萎靡,老大帝国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神离肉躯、回天乏力也!

正因为此次尝到了甜头,40多年后,日本军国分子再次大规模发动对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侵略,气咻咻、叫嚣嚣,狂傲无比,企图让历史重演,在很短的时间内统领这东方半个地球,复现昔日的辉煌。然而闪电袭击未得逞奏效,日寇陷入旷日持久的长线作战,最终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有人对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总结了四大原因:1、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2、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3、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4、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这个分析自然基本上是正确的,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深刻又全面;但总觉得有隔靴搔痒、大而空之感,似乎并未说到最切近的因素、最直接的地方。还有人提出,中国甲午战败,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交通落后。颇有道理,也颇有揭秘性。

这是学者赖晨的观点。他认为,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只有 477公里铁路,且大多分布在后方,其余就是分布在各地的驿路。在水路方面,中国只有两三家轮船公司在运营,轮船20多艘,总吨位约5万吨;再就是日益衰落的木船业。而日本到1893年底其私营铁路就已达3000多公里;水路方面有400多艘轮船,总吨位达16万吨。赖晨总结道:交通落后,尤其缺乏铁路,是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第一大原因。

为什么呢?交通的落后——

首先,它影响了救援。威海之败主因就是救援不力。1895年1月19日至23日,3.5万日军在荣成从容登陆,清军为何不进行反击?因为兵力不够,援军还在途中,远水救不了近火。山东战场有2.1万清军,其中前线有1.2万,分守于威海、烟台、登州等地;直隶、奉天形势危急无兵可调,而从南方调来的20营兵还在路上:陈凤楼的5营兵刚从徐州出发,李占椿、万本华的10营兵还未到淮安,张国林的5营兵还未到镇江。而且这些部队大多是新兵,边走边训练;再加上天气寒冷,不能日夜兼程行军。而日军用4天多时间就登陆完毕,以2.5万人迅速从后路包抄威海,水陆夹攻只有几千人的清军,先后攻下南帮、北帮炮台,2月11日攻占刘公岛,北洋舰队遂全军覆没。

其次,它影响了调兵布防。战争的本质是最大限度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甲午战争中,清军不要说打一次大的歼灭战,就连一次击溃战都没打过,主要原因就是无铁路调兵布防到战略位置,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广东提督唐仁廉部于1895年农历十一月初一从山海关出发,走了19天才到达沈阳,这么缓慢是因为天气回暖,冰雪融化,官兵每天步行于泥淖中,浅的没到膝盖,深的没到大腿根部,没有铁路的低效可见一斑。甲午战争中5次较大的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鸭绿江防战、旅顺战役、威海战役,除了鸭绿江防战中清军数量比日军多400人外,其余4次均处于劣势。清军从战争准备和素质方面本来就比日军弱,而数量上又处于劣势,所以5次战役均失败了。

最后,它影响了后勤补给。后勤是战争的血液,而高效的后勤同样需要铁路。战争前线根本无铁路,黄海之战失去了制海权,本来落后的水路运输也受到了威胁。此次战争动员了几十万人马,物质消耗极大。如何保证这几十万人马的粮饷械的供给,清军面临严峻考验。威海作战前需煤1万吨,而实际相差甚远;作战中后勤补给不力,北洋舰队官兵弹尽粮绝,最终全军覆没。开拔的部队由于缺枪,很多是徒手,实在无法,只好赶制几枝梭标代替,如此土洋结合,令人喟叹。旅顺徐邦道部整编后,只有一半人有枪,无奈,只好轮流使用。而日军在战前就建有横贯全国的铁路网,其兵粮饷械日夜不停地运到靠近战场的港口,再由轮船横渡大海,神速运往战场。

正所谓“兵贵神速”,而铁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有利的交通工具,具有巨大的运输能力和快速突破能力。普法战争中德国之所以能获胜,部分原因就是它拥有长达1.9万公里的铁路。列宁曾断言:“没有铁路,进行现代化战争就是空谈。”所以,由于交通落后,尤其是缺乏铁路,导致清军在甲午战争中处处被动,最终惨败。

揭秘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交通落后

揭秘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交通落后

揭秘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交通落后

揭秘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交通落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