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可别这样带孩子啦!老人带孩子,这些方面有待商榷

  

可别这样带孩子啦!老人带孩子,这些方面有待商榷

  最近一段时间,赵薇、佟大为主演的《虎妈猫爸》火爆荧屏,在娱乐的同时,可能不少家长也开始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理念,罗素(佟大为饰演)的父母带孩子的方式是,把孙女儿当公主养,事事顺着她,最终把孩子娇惯成了一个目中无人教养缺失的孩子;而毕胜男(赵薇饰演)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一味的严格,逼迫孩子学习,要求孩子严格按照“毕胜决”去进行学习,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最终导致孩子患上“儿童抑郁症”,电视剧最终以“和孩子作朋友,给孩子一个有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为完结。

  今天看到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或许你有更好的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和教育的方法,可以和我们一起分享。

  《奶奶姥姥们,别再这样带孩子了》 文|魏蔻蔻@蔻口声声

  

可别这样带孩子啦!老人带孩子,这些方面有待商榷

  咱们中国人带孩子,少不了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帮助。对老人来说,天伦之乐,就是含饴弄孙,三代同堂是梦寐以求的幸福。

  可是,老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待商榷。

  我指的不是隔代亲的宠溺,而是我们文化里习以为常,却该杜绝的某些育儿思维!这种教养分歧在海外的华人家庭,尤其多见。不仅让孩子的父母有苦难言,更阻碍了孩子的社会适应力和正常的身心成长。

  哄骗式教育

  我们特别喜欢哄孩子。

  比如,家里规定,孩子一天只能吃两颗糖,配额用完了,孩子继续要,老人狠不下心拒绝,就把糖果藏到柜子里,说:“吃完了,没有了!”

  说好了要带孩子去公园,临时因为累或天气的原因要取消,就哄孩子说:“关门了,去不成了!”

  孩子们都精着呢,搬把椅子就能踩着从柜子里把糖找出来,拿着ipad就能查到公园没关门,你怎么自圆其说?就算孩子一时被骗了,以后呢?

  哄孩子,其实是对自己的执行力和说服力没有信心无法贯彻而表现出的搪塞和欺骗。

  为什么不诚实的向孩子说明,不能吃糖果的原因,以及对规矩要遵守的态度。同样的,要取消一个外出的活动,请告诉真实的原因。若是因为天气,就让孩子懂得对自然因素的妥协;若是因为疲惫,就教孩子学会对家人的体谅。

  大让小教育

  很多时候,老人特别喜欢不问缘由,让大的孩子让着小的孩子。

  “让妹妹嘛!你是哥哥要懂事!”

  “先让弟弟,他小!”

  这些耳朵都听起老茧的裁决,根本没有仔细去询问和考量孩子们争执的具体原因。看似是教导长幼尊卑,其实是乱和稀泥。

  如果是因为哥哥姐姐身强力壮,没轻重,要耐心的讲解注意力道,不要伤了弟弟妹妹。

  针对争执的事情,大的孩子如果有理,一定要捍卫;小的如果无理取闹,倚小卖小,一样要批评。

  不管在幼儿园,学校还是社会,都没有年龄大的要让年龄小的这类准则。在家里如此操作,让孩子对解决问题处理纷争无法正确对待。这是对“公平公正”的漠视,会直接损害孩子的价值观。对大的孩子来说,会委屈和丧失安全感;对小的孩子来说,没有学会正常捍卫自己的权利,出了家门,举步维艰。

  恐吓式教育

  我有一回看教育行为心理学,列举了不同文化中的恐吓方式,中国家庭里的恐吓式教育“荣登榜首”。

  别国“恐吓式教育”里那些对孩子的大吼、扬言要暴力惩罚,我国都有;而中国家庭还发明了一种恐吓,集“画面感、故事性及与实际的对接度高”于一体,达到终极恐怖的效果。

  这种“狼外婆式的恐吓”,知道孩子怕什么就专拿什么吓孩子。

  “你不听话,就带你去打针!”

  “你不睡觉,等会儿老鼠就钻你被窝里!”

  我还见过一个独孤求败级别的恐吓,是一个奶奶吓孙子的。

  六岁的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奶奶为了他的健康,就讲了一个故事“鼓励”他吃菜。

  “还记不记得上次我们一起回农村老家?天阴阴的,走到一条没什么人的小路上,四周传来奇怪吓人的风声。突然,一个很脏披头散发的姐姐,冲出来,把你手上的玩具抢了,还把你的手抓疼了。你吓哭了,非让爸爸开车离开,当夜我们就回城了。那个姐姐是个疯子,专门抓不吃青菜的孩子。你再不吃菜,奶奶就把你丢到老家的那条小街上,不接你回来了,让那个疯姐姐管你。”

  孩子当时就吓哭了,虽然吃了蔬菜,可饭后就吐了。听孩子妈说,孩子连续几个晚上睡觉都会被吓醒,做梦也在喊“不要疯子姐姐抓我。”

  奶奶心疼了,马上改口:“奶奶瞎说的,疯子姐姐不会来!不吃菜就不吃吧,奶奶给你做最爱吃的红烧肉。”

  既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教育的方向又前后矛盾!

  孩子是有情绪记忆的。埋下一个恐惧的创伤,有时需要几十年恢复,别这么不负责任的恐吓孩子了。

  告老师教育

  不要教孩子什么事情都要告老师,孩子要懂得什么该告老师,什么该自己解决。

  在任何社会和文化里,老师、家长和领导都属于等级较高的人际关系,而人最需要的是同侪的认同和支持,能否和同侪良好相容,是我们界定身份、决定归属感、建立安全感并获得喜悦和创造力的根本。

  和同侪相处,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自己处理分歧的能力,尽量在平等的关系中相互缓冲和界定自我及彼此存在的空间。这种处事方式,越早培养越好!

  告老师,让代表高级别的权威来解决问题,不仅放弃了培养孩子应对冲突的能力,更会丧失同侪的认同和尊重,被边缘化。

  责任外化教育

  孩子摔了碰了,我们除了忙不迭的把孩子扶起来,还有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举动:打地、打桌子板凳,“惩罚”这些“伤害”孩子的物体。

  孩子和宠物玩,被抓了,老人也会直接打猫打狗。

  这些举动外化了孩子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让他误认为错误都是“别人”的,而处理方式就是责打。说小点,这忽略了让孩子了解今后如何防范摔碰及怎么跟宠物相处;说大点,这是逃避责任和暴力处事的行为。

  我见过一个外婆,就是这样对待外孙女,结果这小女孩在荷兰的幼儿园,摔倒了就狠狠的踩地打板凳,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笑她孤立她,老师也觉得这孩子有行为问题。

  所以,最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要爱得其法,戒掉这些不良的育儿思维和方式。

  孩子,是最好的礼物,不仅给了我们生命最本质的活力和喜悦,也给我们一个契机,重新审视生活,自省个人的言行。带孩子,是一条和孩子共同修行的路,我们不是领他们成长,而是和他们相伴,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