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心慌气短需警惕 抗凝治疗远离脑中风威胁

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抗凝治疗是降低房颤患者中风发生率、死亡率的直接措施,也是房颤患者的首要治疗策略。”在6月6日第三个“中国房颤日”前夕,我国知名介入心脏病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名医”周胜华教授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心慌气短可能是房颤初期的主要症状,需警惕,应提高房颤患者对于脑卒中的预防意识。

房颤,通俗来说就是心房颤抖。正常的心脏是有规律地跳动,房颤患者的心房就像生了“抖抖病”,每分钟颤动的频率高达350次—600次。这种极不协调的“乱颤”,会使心房丧失有效的收缩,导致心悸、眩晕、晕厥、气短、胸闷等症状。有数据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

“房颤有一定的隐匿性,当发生心慌、心悸等疑似症状,需及早到医院做个心电图。”周胜华说,当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房中的血液会淤滞在心房,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很容易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阻断脑部供血,就会导致脑卒中,即人们常说的“中风”。

如何预防由房颤导致的卒中?周胜华认为,目前有两大类药物,一种是抗血小板药物,一种就是抗凝药,阿司匹林等药物都是大家常用的抗血小板药,但这些药对房颤的血栓没有多大效果,服用传统抗凝药剂量又不固定,受饮食、其他药物等多重因素影响,需要频繁验血来检测剂量问题。

“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类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预防脑中风的效果比华法林更优,也更安全,且无需频繁验血监测,使患者更容易坚持治疗。”周胜华说。

专家提醒,在选择房颤抗凝药时应注重的是所选择的抗凝药对缺血性脑中风的预防效果是不是好,药物能否持续24小时稳定地保护房颤患者免于中风威胁,以及它的安全性,不要只图一天一次用药方便。服用抗凝药时可采取一些小技巧,如以整杯水服下、与食物同时服用等,以减少和消除消化不良、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记者 祝晓东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