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明确新定位 做好新布局韶关发展需从生态富矿中要红利

明确新定位 做好新布局韶关发展需从生态富矿中要红利

“三江碧波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在山清水秀的粤北大地上,大自然用灵动的绿色给予了韶关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

2008年5月14日,韶关市被批准成为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2012年,韶关的乐昌、南雄、仁化、始兴、乳源五县(市)被规划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的定位,使得韶关的自然生态得到更好的保护。目前,韶关境内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2.5%,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上最大的绿洲,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

作为老工业基地,韶关曾经是全省重工业的代表,但随着资源枯竭,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限制。如何在美丽的生态图景中,续写工业发展新篇章,成为韶关发展无法绕过且只能认真做好的一道难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韶关市委市政府认真探索新的发展之路,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生态富矿中要红利的思路。

明确新定位 做好新布局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坐拥美丽的生态环境,韶关不仅摘得数个享誉全省的生态品牌,各种责任、要求也随之而来。被定位为生态发展区后,要求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大,耗能大和污染重的产业……这对一个老工业城市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而矿产资源的枯竭又给这个曾被誉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困难和矛盾。

韶关地处南岭矿脉,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矿共生、品种齐全、分布面积广、储藏量大等特点,已探明的矿产有88种,储量矿产55种,其中锌保有储量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已累计向国家提供煤炭1.4亿吨,铁矿石6500万吨,10多种有色金属400多万吨。煤炭、铁矿产量曾分别占到广东省的68%和80.4%,矿业采选和原料加工业对韶关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曾高达61.5%,从业人数比重曾高达57.7%。

经过多年的开采,韶关的煤矿、铁矿、铅锌矿已经濒临枯竭,煤矿企业于2005年全部关闭。2011年,韶关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这意味着韶关已进入矿产资源开发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七成以上。

按国家政策,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后5至10年内,韶关每年可获得中央转型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以及解决资源枯竭带来的民生和环境治理等遗留问题。

“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不仅仅是资金扶持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政策是一个政策包。”韶关市发改局的负责人说,“政策的支持能给韶关带来更多的实惠。”他介绍,这些政策包括改革资源税制度,完善资源税计税依据,增加资源开采地的财政收入;支持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由资源型企业在税前按一定比例提取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专门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企业关闭后的善后工作等;鼓励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设立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等等。

这些都让韶关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定位为资源枯竭城市不是戴上脚镣,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不是紧箍咒,更不是限制发展,而是指明一条更适合资源枯竭城市实际和科学发展的道路。

中共韶关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科学谋求现实利益,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

报告指出:“韶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绿色发展的良好条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发展的基本取向,建立低能耗的生产体系、适度化的生活体系、可循环的资源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战略。

报告同时强调“工业强市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五年,必须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调动全市力量,充分挖掘老工业基地的潜力,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新兴高端产业,建立生态型工业体系,大力振兴工业经济,以工业新崛起推动经济新跨越。”

按照建立生态型工业体系的思路,韶关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充分挖掘老工业基地的潜力,以工业新崛起推动经济新跨越,构建以现代工业为核心的大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实力韶关,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资源深加工、高新技术等产业基地,注重发展装备制造业总部经济,构建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新型工业体系。

市委书记蓝佛安指出,韶关作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仍是韶关当前的工作核心和现实选择,是解决韶关经济、社会、民生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期盼。他强调,韶关拥有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韶关未来工业发展的大方向,要把生态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韶关背靠生态屏障,利用科技进步成果,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重要抉择。

改造旧产业 注入新活力

有思路才有出路。

韶关作为老工业基地,虽然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设备更新慢、技术落后、能耗高、摊子大,如何在产品和技术上转型升级,给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成为新型化工业道路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铸锻、液压元件、内燃机、轴承、齿轮甚至音响设备等汽车零部件,在韶关都有很强的生产能力。其中,1966年建厂的宝钢集团韶关钢铁有限公司(原韶关钢铁公司),是中国企业500强、广东企业50强、世界钢铁100强之一。

如今,面对全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利润微薄,部分地区钢铁消费量增速放缓甚至下降,韶钢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历史规律、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但是人的管理和理念创意是无限的。”2015年“两会”期间,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韶钢原董事长余子权,他认为:“资源的枯竭,对传统工业而言是最大的挑战。”

面对资源枯竭、设备老化、能耗高、技术落后的现状,余子权说,在新技术飞速发展,老产品加快淘汰的今天,韶钢要擦亮“老字号”,必须注入“新活力”。“我们感到不能再走原来的路子,更不能只生产旧的普通钢,要做新的特殊钢。要通过技改,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这虽然要有大量投入,但是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也没有竞争力。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都在发展特殊钢,我们必须迎头赶上,走在前列。”

然而,作为国家级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环保问题也直接关乎传统工业的生存和发展。余子权深知,企业要发展,必须进行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工业改造。他说“去年我发现,广东居然有螺丝协会,而广东用来做螺丝钉的钢材每年达到60多万吨。一颗小小的螺丝,不起眼的东西,但却可以撬动经济大板块。螺丝钢的强度、硬度都比普通钢要高。”

有创新,才有生存空间,几乎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都会催生一批新兴产业的崛起。而对于山区市来说,韶关创新驱动不容小觑,仅201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就达2354件,同比增长4%,其中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294件,专利授权1584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十年位于山区市首位,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市却迸发出科技大能量,不得不让人为之欣喜,为之骄傲,这些都将成为韶关市实现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为此,余子权感到,韶钢也要“精打细算”,在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上做文章——发展细分行业的特种钢,“要把老工业改造成新型工业,不一定要有多大的产能,而是品种要优良,附加值要高,要有自己的产权和专利。夕阳产业转型成本高,但空间也很大,要及早谋划,舍得花钱。我们自身现在就在转,传统行业应该有这样的胸怀。”据余子权介绍,2012年韶钢加入宝钢,从宝钢得到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为韶钢优化管理、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创造条件,这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诚然,并非所有传统企业都有韶钢的工业基础与重组的契机,但创造条件和用好政策也是重要的机遇。2012年,韶关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开展“百项工程兴韶关”活动的实施意见》,其主题是“绿色转型,振兴发展”。很显然,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重点项目的推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走出一条绿色转型,跨越发展的山区科学发展新路。

“百项工程兴韶关”包括十大类,106项。其中节能减排和治污保洁工程,包括了重金属污染治理、韶冶环保搬迁、乡村“清洁美”、淘汰落后产能、污染减排等9个项目。振兴工业工程类,包括了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和大宝山铜硫采选等17个项目。

政策传递的信息是明晰的,即使面临着新技术、新产业的挑战和市场竞争的倒逼,但韶关的传统工业仍具有重要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机会。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对韶关优势企业和资源的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插上科技创新驱动的翅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