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九部电影四个系列,直接去感受

解读老人与价值的《 内布拉斯加》《桃姐》

《 内布拉斯加》《桃姐》,导演分别为亚历山大·佩恩、许鞍华。虽然这两部影片的故事大不相同,但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现象,就是人老了之后的状态。这两部电影均为近年来的佳作,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在其大半生的时间里都在创造价值,为自己为家人(间接为社会)。而人终有老去的那天,人老意味着他无力再创造了,也就是没有价值了。当然这只是从纯功利的角度去看,这种角度显然是无情而残酷的。可在养老体系尚不健全,社会各方面水平有待提高的国度里,更多的是靠家人靠自己,这里面就产生出许多悲观来了。而这种种的悲观只会让人对“生而为人”这个问题有着说不尽的酸楚和无奈。《内布拉斯加》相比《桃姐》,其剧情要简单太多,它讲述的就是一位老人执意要去领一份根本不可能中奖的奖金。而《桃姐》的故事主线主要讲一对主佣人间不似母子更似母子的微妙情感。它们的故事节奏都十分平缓,富于表现生活中真实平淡的一面,其中《内布拉斯加》在灰色影像下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的细致描写实在是精彩,也让人唏嘘。对于出生,人没有选择;但对于死亡,人多少是可以自主选择的。人应该体面地负有尊严地死去,至少我是这样的看法。至于等自己老了会不会变,目前我还没想过。(剧照分别为《桃姐》《内布拉斯加》)

九部电影四个系列,直接去感受

九部电影四个系列,直接去感受

黑暗的《 罗生门》

关于此片导演黑泽明本人的情况,我就不多做介绍了, 只因其名声实在太大,写他的资料太多,一搜都是。罗生门原是日本平安时代京都古城的一座破败阴森的城门,到了大正时代,作家芥川龙之介写了一篇名为《罗生门》的短篇小说,后来他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此文(此短篇集也叫《罗生门》)。电影《罗生门》的内容并不主要是源自短篇小说《罗生门》,而是来自芥川的另一短篇《竹林中》。《罗生门》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是各方作用的结果,据说上映后在日本本土并不受关注,倒是在欧洲开出了花。它的成名我认为主要是文学与电影的完好结合,芥川和黑泽明都是功臣。由这部电影在后世所形成的“罗生门”现象,是说明其影响力的显著例子。人为了各自私欲编制着种种利于己的谎言,从而使得事情的真相越发地模糊不清,这就是所谓的“罗生门”现象。黑泽明通过影像将芥川敏锐捕捉到的普遍的人性黑暗面成功展现了出来。这种人黑暗的一面说起来很普遍,似乎就很简单,其实不然,想将普遍的东西写优秀恰巧是最难的。这就是我为何不写黑泽明导演本人情况的原因。(下图芥川龙之介的短篇集也可以读一读,如再缩小范围,《罗生门》和《竹林中》这两篇短篇是一定要读的。当然这话是同那些想进一步体会这部电影的人说的。)

九部电影四个系列,直接去感受

九部电影四个系列,直接去感受

异国他乡的诱惑《海上钢琴师》《更好的生活》《甜蜜蜜》《细路祥》

上世纪的美国,对于异国他乡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块神秘而富有诱惑力的圣地。当他们看到自由女神像时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或癫或痴,就像见着祖宗真身一样。当然这是戏谑的话。看过《海上钢琴师》的,基本了解这种情景。就如同以前大陆人向往香港,香港人向往国外一样(如港片《甜蜜蜜》)。到了本世纪套在美国头上的神秘光环虽有所褪色,但美国还是许多人的理想。他们有这种表现并没有什么,每个人在合法的基础上都有追逐幸福的权利,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只从国家的概念在地理、文化、政治等等上面得以确立之后,这其中就产生了一些问题,最为普遍化的就是非法入境。这四个字就包含了许多犯罪活动和人间悲剧在里面(如港片《细路祥》《打蛇》)。《更好的生活》讲的是从墨西哥来到美国创造美好生活的父亲与其儿子间的故事。镜头平淡写实,处处描写着生活的不易,情节着实纠结动人,值得一看。(剧照《更好的生活》前两张,第三《甜蜜蜜》,第四《细路祥》为陈果导演的“香港三部曲”最后一部)

九部电影四个系列,直接去感受

九部电影四个系列,直接去感受

九部电影四个系列,直接去感受

九部电影四个系列,直接去感受

《红高粱》《英雄》张艺谋

这两部电影在张导的职业生涯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作品,意义相当重大。《红高粱》作为张的处女作在1988年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英雄》获得的奖项与褒贬倒在其次,它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启了中国商业片的国际市场,把中国电影逐步带入了一个新时代。按张自己的说法,从那么一个天天讲政治,十分压抑单调的环境里走出来的导演总不自觉地在寻求反戏剧反传统的题材和影像风格。因为在一切都政治化了的管制下文艺形式和内容充满了刻板教条、枯燥无味(样板戏是显著的例子)。光说莫言的原著小说《红高粱》在当时无疑是个怪胎受到许多人的批评,当然电影已经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了,这是后话就不多说,自己看书去吧。也许就是这样又偏又怪的风格正好中了欧洲电影节的下怀,那怕是把它放在今天去看,也是不太寻常的。张对色彩大胆运用的这一大特色在这部处女作中早已显现。这部电影充满了仪式感与反叛的原始野性,人原始的激情确实是有种无法言说的魅力和诱惑性。所谓抗日的行动在这里面没有民族大义没有国家存亡,有的只是人最为原始自然的情感——你杀了我的朋友我敬重的人,我就要杀了你。如果我为《英雄》这部电影平反,估计有人会骂我。我实在怕被人骂,所以我不是来平反的,我是来做评价的,属个人想法。首先这部电影所产生的意义是不容抹杀的,这部电影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其美得让我激动得想哭的一帧帧画面(事实上我真快哭了)。所谓的视觉盛宴和色彩的极致运用这部电影都有资格称得上。这也让我看到了黑泽明导演的影子(《罗生门》《乱》《影武者》)但一部电影不可能十全十美,电影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英雄》的缺点在于剧情,它的故事实在是十分单调单薄,这个缺点在张艺谋后来的大片中越来越突出,他可能是一心专在了视觉色彩和场面上去了,忘记了电影应有的故事性。关于《英雄》的意识形态问题是被人狠批的重点 ,因此那么些人都说这部电影垃圾,每人有自己的意见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这里面有多少人不是人云亦云的,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我知道本国有这样的特点,论战从不从论点本身出发,至于国外如何,我就不了解了,实在是家底太薄出不了国。一个人的文章全不看,问他为何呀?他说这人是汉奸,文章肯定不行。这些诗好吗?不好。为何呀?因为这诗人道德品质不好。看来批评是一门钻研活儿。关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可以讨论,可只是因为这一个原因就一棒子打死,这种做法我是不能认同的。电影就是电影,艺术就是艺术,掺点其他的东西,就浑啦。纯粹,这个词很重要。正如在拍《红高粱》中高粱随风起伏左右摇曳的壮丽景色时,剧组花费多时亲自栽种好一片高粱地,这种纯粹的情怀,现在很少了。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