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老板们跪求成就百年企业的秘密,被高僧一语点破

【题记】某企业老板破产后,顿时四大皆空,远赴他乡,遍访名师,忽一日,来到深山宝刹,求教一高僧,老板问:“为什么我的企业活不过十年,而你的寺庙却存在了上百年,你们的传承可追溯上千年?”高僧说:“关心民瘼,开启民智而已矣。目中有人,自利利他,与时俱进。当可做百年企业。”于是该老板痛定思痛后,写下了下面的感悟。

1、学习佛教的【使命】——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人间佛教的理念由太虚大师最早提出,主要是为了对治当时的鬼神佛教,旨在回归正法,建立以人为本、以五戒十善为基础、由人行菩萨道而成佛的思想和实践体系。印顺大师强调佛陀是人间的佛陀,佛陀的“所说所行”都在人间。主张回归“原始佛教”的纯朴。星云大师则认为,一切佛教皆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起始于释迦牟尼佛,也是历代高僧大德继承佛陀的实践之道。虽然,他们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看法不同,但是普遍地都认为人间佛教就是佛法,更是佛法在现代社会应世的最佳工具,也是佛教自身建设的最佳模式。人间佛教来自于佛法大海,它的价值在于把佛法传播和运用到现实社会,在现实社会体现人间佛法的真实性。因此,人间佛教的思想具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特征,其实践则贵在契应时空因缘,不断改进。思想与实践并重完整的体现了人间佛教的精神。

人间佛教的特点:多关注现世人生,而不是只关注来世与死后;多关注社会现实,而不是一味消极避世;以大慈悲精神为怀,弘法利生,教人避苦求乐,完满人生,引导社会趋善避恶,净化人心,建设人间净土。

佛法,是通往解脱的道路,而此道路的终点就是解脱的证得,也就是觉悟。因此佛法既是解脱和觉悟的真理,又是觉悟和解脱的方法。方法和目的统一,成就了佛法应世的万千法门,揭示了一切实现最终觉悟解脱之法,皆是佛法。作为方法的佛法,其价值在于应用中体现真理。

佛法是一切众生的佛法,遍及大千世界,但主要是为了觉悟和解脱人生,其主要实践者是人,故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是关心现世的宗教,是关注民生的宗教。

人间佛教的使命——解脱灵魂,解放人生。佛教就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才做到了基业常青。

企业除了营销,其他的都是成本。什么叫营销?中国人用一个字就概括出来了,“儒”,左边是“人”,右边是需求的“需”,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创造需要、发现需要,最终要满足需要。办企业的目的是因为市场的需求未被满足,或是我们发现市场上有新的需求,宗旨是为了达到顾客满意。满足人的需要就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企业要以顾客的需要为事业的起点,更要以顾客的满意为终点。换言之,办企业就是为了要满足顾客需求。因为满足了顾客的需求,才能获得顾客的忠诚,进而顺便获取正义之利,("利者义之合也"语出《周易》)然后持续投入或改良更好的产品,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自由。

老板们跪求成就百年企业的秘密,被高僧一语点破

2、学习佛教的【路线】——自利利他,互利双赢

佛教以利他精神长存2500多年。这叫自利利他,互利双赢。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发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信佛是为了追求解脱,入党是为了追求解放。企业家们在创业的路上走的时间长了,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企业家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社会人,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必要的高度。

路线是对规律的把握,是高于战略的战略,路线思维高于战略思维。路线正确就有一切。佛教的路线思维就是利他。

利他本是从商原点。按照马克思·韦伯的观点,初期的资本主义,发源于基督教中的新教。新教徒们尊重劳动,提倡“邻人爱”,遵守严格的伦理规范,用完全正当的方法从事产业活动,获取利润。他们生活俭朴,利润主要用于社会公益。换句话说,他们从事商业活动的出发点,主要不是利己,而是利他。因此才有初期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后来商人的唯利是图,是资本主义的变质。真正的商人必须让对方获利自己也获利。[1]

日本人企业家稻盛和夫,世界500强的老总,他缔造了两个500强。他说,应该从商道到人道,再从人道到佛道,最后觉悟,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知道自己灵魂的归宿,让“ 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灵魂有所提高,要找到生命的意义。1997年出家后,每年都托钵一次,成为京瓷公司的老总的时候还出去托钵。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托钵的时候,一个老妇人往他的碗里放了几个钢币,说:“天这么冷,赶紧找个地方暖和一下,买点吃的。”说的非常真诚!稻盛和夫非常感动,这个老妇人绝不是富人,她在施舍的时候是真诚的。这一刻他脑子里蹦出来四个字,后来又缔造了一个世界500强,这四个字叫“敬天爱人”。然后他把“利他精神”作为他整个的企业文化。他说:“雷锋就是神,他的日记就是经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好人就是没有时间干坏事的人,那就是雷锋精神”。他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对人慈悲、慈善,对自己俭律节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是那些成大事的人都有利他的精神。药王乔治·默克:“药是为人的,不是为利润的,但是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我们记的越清楚,利润就越大”。

印度思想家奥修在《生存智慧》中提到:“我并不反对金钱,但我反对一直在想找钱的头脑;我并不反对占有东西,但反对一直想占有东西的头脑。头脑一直想找钱的人会执着于金钱,他们会破坏它的整个目的”。[2]企业家必须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就把“利他”放在首要位置;只有这样,你才能成长的更快,事业才可能成功,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

老板们跪求成就百年企业的秘密,被高僧一语点破

3、学习佛教的【创新】——自我革新,与时俱进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2500多年的佛教史就是佛法在各个时空因缘下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也有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等形式的出现。但是每一个时期或者每一个地区的佛教虽然各有特色而名称不一,却又都以缘起论为基础。

“佛法的价值就是不断衍生出契应时代、社会、个人的方便法门,引导人们离苦得乐、觉悟真理。释迦牟尼佛觉悟了宇宙人生之真理,契应当时的印度社会,创立了佛教;历代弟子承先启后,不断开发佛法新“道”,创立其应化“当时当地当人”的入世法门,造就了佛教文化的辉煌。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法与时代俱进,与社会共振,分别以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金刚佛教的形式,契合各时空因素,对不同根机的众生,传播解脱之真理。20世纪初,由于社会发展的转型。佛法应世的方法和模式也相应的出现变化。一种新型佛教——人间佛教诞生了。它既是对传统佛教的继承和批评,又是对佛法的进一步开发和创新。它的“新”表现于契合了时代社会的发展,因而蕴含一股强盛的生命力。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断耕耘,人间佛教已经成为佛教在世界各地发展的一大主流”。[1]因时因地因人的制宜表现在: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也就是创新。

与时消息(信息渠道畅通):建立畅通的,高品质的信息情报渠道,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与时偕行(行动能跟上指挥):决策力是保障执行方向的正确,执行力是保障决策效果按时按质按量的实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执行部要与决策部互通信息,及时调整方案。行动要跟得上指挥。

与时俱进(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精神。创新分为继承性创新和革命性创新。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具方法创新等等,但所有的创新活动都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才能完成。没有创新精神,创新活动就难以产生或坚持下去。

老板们跪求成就百年企业的秘密,被高僧一语点破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