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水乡古镇需“养生”人文内循环

水乡古镇需“养生”人文内循环

青瓦白墙灯笼挂,游船靠岸是故居。糕点茶干路飘香,咖啡红酒请客尝。

时下最流行的古镇旅游开发“标配”,却加剧了人们对于江南水乡“千镇一面”的质疑。“江南水乡古镇整体发展进入瓶颈期,”日前,在由上海文史研究馆联合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等机构举办的“建筑与城市人文记忆——上海历史城镇保护的困境与对策”研讨会上,数十位专家、学者以及古镇一线管理人员,共同聚焦“古镇未来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如果时光倒转回千年、百年前,今天的古镇很多都是江南经济地图上的重镇、富镇。它们或是棉粮商贸中心,或承担着大宗商品转运枢纽的功能,蕴育着各自独特的商业形态。一时间,水陆商贾辐辏、人口密集,由商业文化发展起来的地方文化牢固、厚重,滋养一方。

千百年后,昔日江南古镇以商贸为主的功能或退居次席,或被完全替代。“古镇未来的功能定位将更多转向旅游,作为一处凭吊历史的文化遗址而存在,这是谈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必选之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一些从“旅游业”中产生的现象值得深思——古镇被当做了天然的摄影棚、舞台背景,原生居民要么避走他处,要么转化生活方式,在“布景”中开始了“表演”化生存。

古镇,别只看到“古”而忘了“镇”

江南古镇有些曾是水路、陆路的要津;有些是古代“商品集散中心”,同时也生产独特的手工业产品。比如,青浦朱家角曾先后以棉布、粮油加工闻名遐迩。与湖州南浔接壤的震泽古镇作为江南五大桑镇之一,一千多年前就进行着栽桑育蚕、缫丝织绸的蚕事活动。

“我印象很深的金泽古镇,作为吴江县和青浦镇的交接之处,明清之际非常热闹。今天的金泽镇,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桥与古庙等人文景观,但论繁华程度自然是比不上昔年盛景,”周振鹤认为,一些在历史上占据经济、文化重要地位的古镇,是今天大都市的“雏形”。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繁华地带以及其表现形态发生转移、转变是必然趋势。

新的经济业态下,除了开发旅游商贸,江南古镇可以选择的发展路径似乎很少。古镇同质化现象严重,满街大红灯笼,酒吧一条街处处可见,连各种旅游纪念品也多来自义乌。

虽然经济业态和区位功能发生了改变,但古镇在功能上首先是“镇”——一头连接着中心城市,一头连接着农村,是吸引人群聚集居住、“宜居”的所在。同济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周俭如此形容这种舒适的人文环境:“不是来了就走。作为一名外来游客,愿意在古镇中居住下来。那么这座小镇的发展模式就是成功的。”

尤其值得警醒的是,一些古镇开发重商轻文,原来“镇”承担家庭教育、学养教育的功能逐步边缘化。古镇要“宜居”,要从满足古镇居民生活需求出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并非只是为游客“特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教育机构也可以纳入总体规划。周俭认为,激进地将原住民迁离、短时间内大规模撤出古镇的做法并不可取,而是应该尽可能让居住人群进行自然代谢,尤其要能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独特性的留存。

从“文创”中找到重现昔年盛景的原动力

“在江南古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天时地利人和。对古镇居民们来说,这是‘富民’的一项举措,更是代表了一种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方向。当然,这不仅需要鼓励人们去创业,同时也需要激发他们‘创新’的能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广汉认为,造成古镇旅游商贸千篇一律的原因,是缺乏将文化特色转换为商业成果的机制。文创,并不是空口一说,人们就懂得如何去一步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

不收门票的金山枫泾古镇靠什么盈利?金山区枫泾镇副镇长干翠宝告诉记者,古镇旅游业收入只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一小部分。如今枫泾镇主导产业,在商贸物流、房产开发外,还有特色制造业和文创教育产业。其中,特色制造业由三部分组成:汽车零部件制造、新能源开发以及打造以历史传统为基础的特色食品品牌——“石库门”黄酒和“枫泾丁蹄”。干翠宝说,就业途径日渐多元化的同时,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选择回到枫泾镇自主创业,干得有声有色。很多外来人员在枫泾镇也选择在古镇定居、工作。

枫泾镇北街上,一家手工花草茶生活馆就是由几个外来的年轻人创办的。虽然是小本经营,但是他们很会利用古镇周边的资源优势,在枫泾古镇旁的农田里种上了各色香草。用手工采摘、手工制作的方法制作出香草护肤皂、花草茶包和香草饼干等各色“时尚”产品,受到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喜爱。

当地年轻人回归古镇发展,外来人口又不断进入的现象同样发生在浙江西塘古镇。浙江西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江生表示,面对这样的资源优势,他们已经在酝酿孵化西塘古镇文化创意品牌的具体方案。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