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在广州,有着许多普通又平凡的大街小巷,但它们几乎每一个,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或者美丽、或者古朴、或者庄重、或者温润……

童心路、吉祥路、西湖路、莲花大街……走在这么美丽的街巷上,哪怕身边尘土飞扬,都会止不住去幻想: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

法政路、应元路、一德路、文德路、培正路……一条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街道,名字却是浩气凛然。嘴中吐出这样的音节,心里都会油然起敬。

广州最适合散步的地方莫过于二沙岛,那里的路名浪漫非凡。风雨晴岚雾霭,配着珠江落霞,灵动心扉。

原来,这座看上去平实低调的城市,在它的灵魂深处,不乏诗意。

挖掘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这后面其实隐藏着整整一部城市发展史。广州的地理发展、政治事件、经济变迁、文化传承,居然都可以从我们身边这些大街小巷的名字里,找到深深的印记。

如果广州是一部书,它就是书前的索引;如果广州是一首诗,它就是柔软的词牌名。在它的后面,可以牵出一串串的往事如烟、柔肠百转。

有人说,应该把广州古老而又味道十足的路名,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的保护起来。因为,这些名字,维系着这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四季光影/图)

名字里的沧海桑田

地理环境得名

广州市区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地势低平,间有残丘,所以非常引人注目。广州不少的路街,就是以其附近山丘的名称命名的。

最为人熟知的是越秀路,以大名鼎鼎的越秀山命名。另外还有烟墩路、龟岗、竹丝岗、燕子岗、宝岗路、坡山巷、蟹岗道、田螺墩等。有的街巷甚至是把原山岗的专名和通名全部移植,如象岗山、青菜岗、乌龙岗、西元岗、蟾蜍岗、黄花岗、桂花岗、麒麟岗、狮岭、瘦狗岭……这些名字告诉我们,广州曾经是山岗起伏的丘陵地。

广州曾经是座不折不扣的水城。那个时候的珠江,江面开阔如海洋,市区则河网密布,波涛拍岸,鱼翔浅水,飞鹭冲浪……

站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心,这样的风景已经很难想象。好在,有那些长情的路名,还在不时撩拨我们的记忆。如新河浦、流波涌直街、大濠新街、沙河大街、清水濠、堑口……此外,水母湾、海岸街、涌口街也都与此有关。

不仅是小桥流水,古老广州还曾有不少的天然湖、人工湖或者鱼塘。虽然它们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一缕青烟,可是,西湖路、湛塘路、仙湖路、大塘路、泉塘、兰湖、红莲塘巷、白莲塘巷、莲藕巷……仿佛一个个记号,为当年的绝色留下一个印记。

珠江旁,海珠路、迎珠路和连珠街连在一起,为那块已经长眠地下的“海珠石”长久守望。时间一天天地流逝,靠近岸边的江心洲陆续并联陆地,并渐渐成为闹市,沧海早已幻化为桑田。可是,当你走在这些大街小巷,轻声唤起它们的姓名:大沙头、东沙角、长洲、太平沙、太平通津、沙洲巷、筑南沙、鹤洲直街……是否仍依稀可见,当年江心洲的灵秀模样?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四季光影/图)

因历史建制得名

广州古城建于秦代,由秦汉至明清,广州古城的城墙和城门都坐落在今天的越秀区,所以这些地方有不少路街都以其附近城门的名称命名。如大南路、小北路、东山口等。而朝天路和素波巷也是沿用到宋代位于此地的两座城门,它们的名字分别叫朝天门和素波门。还有连城里、拐角楼,其命名都与城墙有关。北城根是当年广州城北隅的城墙,拐脚楼是城墙拐角之遗址。

历史上广州不仅是番禺、南海两县的政治中心,而且是广州府、广东以及岭南的政治军事中心。所以,广州市内官署林立,以官署命名的街道也特别多。都府街因为邻近唐代都督府而得名。将军路是清代驻粤八旗兵的最高司令部——广州将军署的遗址。后楼房街是清初平南王府的后苑。厘局街是清代宝广钱局的所在处。旧部街和旧南海县街则因分别有两广部堂(即两广总督署)和南海县署而得名。纪纲街在解放中路南段,是明代广东按察司署(司法机构)所在地,一直到清初都没有变过。盐运西在惠福东路,是清代盐运司所在地。

既为岭南军政中心,必有重兵驻守。大小马站便因宋代马军驻地而得名。小东营是明代回族驻军的四大兵营之一。营房巷、操场前、箭道巷分别是清代驻粤八旗兵的兵营、练兵场和箭道。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四季光影/图)

因历史事件得名

广州又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们的印记,也留在了这些不普通的街道名字里。

1925年,广州爆发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人们把惨案发生的地点——沙基路,更名为六二三路,6月23日,正是沙基惨案发生的日子。

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于是后人把广州起义时革命政权所在地——当时的维新路,更名为广州起义路。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为了纪念这一天翻地覆的历史事件,1951年八一建军节的时候,广州市政府决定将解放军首先进入广州城的原中华(北、中、南)路更名为解放(北、中、南)路。

广州最先出现的干道有黄沙大道、黄埔大道,它们都是按惯例,用所经处地名加上通名而命名的。1952年,集合型的新工业区崛起在一片农田上,因此催生了一条工业大道。1957年,珠水南溆填滩筑路,便有了滨江路。较具规模的环市路,在1957年至1958年建成通车,顾名思义,那是环绕城区的干道。也就在这一时期,新聚落次第而出,古老的羊城开始变得越来越繁华。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这是一条有上千年的古老街道,宋朝起称为就被称为了卖麻街,是历史上的商业旺地。(@四季光影/图)

周恩来总理多次指示,要尽快帮助世代苦困于“浮家浮宅”的珠江水上居民迁居陆地。于是,芳村大建水上居民宿舍,“陆居路”也修成了。颇大面积的新住宅区连片开发,大都嵌上“新村”两字,如1952年始建的建设新村、1955年奠基的华侨新村、1958年落成的素社新村和渔民新村,还有工人新村、农民新村、晓港新村、盘福新村、幸福新村等等。

在“文革”期间,广州的路名也经历了变化。东西中三段龙津路和东西两段惠福路,曾为“向阳路”;东西两段长寿路,曾为“曙光路”;南北中三段光复路,变为“光明路”;南北中三段德政路,变为“立新路”;六榕路、朝天路、米市路这三条路,变为南北“朝阳路”;天成路、诗书路、纸行路、光孝路这四条路,变为南北中“红书路”;大南路、文明路、东西两段的东华路,变为“延安路”;

直到1981年,上述改变过名称的路街大多恢复原名。当然也有些在“文革”期间改变了路名的,迄今还用,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会在这个城市中留下一些印记,如果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也就一直保留下来。如1966年,太平南路、丰宁路、长庚路、虎长路这四条旧马路,被合并起来改叫“人民路”,现在还用此名。如今北京路之名,其实也是1966年取代“永汉路”而定下的,如今也广为这个城市所接受,一直沿用下来。海珠区的“前进路”之名,也是在1967年替下“云桂路“的名称而沿用至今的。

多少烟雨路名中

因地理环境得名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以市集、商行命名

玛瑙巷在中山六路南侧,唐代的时候,阿拉伯人多在这里经营玛瑙集市。旧仓巷在越华路,宋代广州的盐仓多设于此。仓边路也因在盐仓东边得名。米市路在市中心区,历代为米市墟集之地。卖麻街在一德中路北侧,从宋代起为织网、卖麻的集市。豆腐寮在越秀山麓,因山下的井水宜于磨制豆腐,故名。象牙街在解放中路附近,明代为象牙加工作坊。梳篦街在解放中路,居民多经营制作梳篦为生。榨粉街,清代多设米、粉店于此。扁担巷在惠福西路之南,是扁担集市。竹嵩巷,在惠福西路,专营竹嵩业。海味街在北京路,清代这里曾经是海味集市。果栏直街在长堤大马路北侧,为水果蔬菜集市。铁炉巷在诗书路西侧,清代驻粤八旗兵多在此建炉打铁,制造兵器。新金行在大德路南面,清代为金银首饰作坊和集市。稻谷仓在百灵路南侧,为清代谷仓所在地。宝顺大街在仁济路西面,因清代这里有宝顺洋行而得名。广德路因有广德置业公司而得名,这个公司于20世纪30年代由台山华侨集资兴办,经营广州最早的房地产生意。

还有——桨栏路、西猪栏路、糙米路、芽菜巷、塘鱼栏大街、蚬栏街、豆干巷、雨帽街、布街、纸行街、纱灯街、当铺街、打石街、打锡街、糖房街、造币街、铁局街、丝线巷、豆腐巷、绒线巷、花生巷……

品读这些名称,你的耳边,是否响起了七十二行的叫卖声?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这座城市带着它历史事件的印记

以教育机构命名

府学西街,在文明路附近,因为宋代建有广州府学宫而得名。

一德路的“一德”源于明代的一德学社。越华路上,在清代有一家越华书院。法政路源于清末的法政学堂。三槐巷、文澜巷得名于同名书院。解放中路西侧的学宫街因为南海学宫得名。

聚星里,在中山四路西侧,因有儒良学院,人们称之为“聚集文星”,故名。书同巷,在海珠北路西侧,有明达书院,因为在广州,书院有的时候被俗称为“书同”,所以这就成了此街的名称。

古人喜欢用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明清的时候,广州贡院林立的小北、德政路附近,就遗留下了丹桂里、天香街、桂香里、拾桂坊等散发着书香气质的地名。

清代后期,广州开始兴办现代学校。与此相关,广州出现了培正路、三育路、明心路,它们都是因为同名学校而得名。另外,原道路得名于“原道圣经学院”,学院巷得名于圣经学院,协和路得名于协和女子师范学校。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港湾路,得名于港湾中学。此外,教育路得名于清末在此设立的广州教育会。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六榕路名字来源于闻名的六榕寺

以寺庙寺观命名

广州过去有很多的祠堂、庙宇,有拜祭名宦先贤、家族祖先的,有奉祀诸神,祈求庇佑的,林林总总,因此而得名的路街比比皆是。

景泰坑,在白云山麓,因为有景泰寺而得名。南北(梁)朝景泰禅师到广州传经讲学,后人建景泰寺纪念他。“景泰归僧”曾经是羊城旧八景之一。晏公街在人民南路,因明代有晏公庙而得名。百灵路在解放北路侧,过去这里有药王庙,相传求神必灵。相公巷在大新西路,因明代有吴相公祠而得名。石公祠直街在长堤附近,过去有一座石公祠,故名。

光孝路、六榕路、净慧路、长寿路、龙藏街和大悲寺巷都因同名寺院而得名(六榕寺在宋代被称为净慧寺)。潮音街得名于潮音庵。应元路、应元宫均得名于清代的应元宫。光塔路是因为附近怀盛寺内的光塔而得名。秉正街、都堂街、相公巷、石公祠街、伍家祠道、关家巷、忠襄里均因同名祠堂得名。芳草街因其在番禺学宫的先贤祠旁而得名。沙园路北有一条恂恂大街,其名亦与庙宇有关,因为街内原来有一座观音庙,“恂恂”原来是形容到此顶礼膜拜的信徒们,虔诚恭敬的样子。

路名也吉祥

天下太平,岁月静好,是无论哪个朝代的老百姓都拥有的愿望。这样的想法也被贯彻到了广州街巷的命名中。

广州老城区的许多地名都很有广府人特色,就是讲究“意头”、吉利、吉祥。历史上,广州曾经有11条五福里、5条九如坊、8条吉星里。而吉祥路、盘福路、、文德路、福今路、丁财巷、华贵里、昌盛里、万乐里、永乐街、同乐院、怡乐街、普安街、安业里、紫来大街这样听上去喜气洋洋的街巷,更是数不胜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州人结婚有了个习惯:结婚接新娘一定要选对路线,不怕远但求吉利,花车要将所有可能走到的吉祥的道路、地名都要走过一次。谭师傅做婚庆摄影这一行已经有十多年了。他告诉记者,花车路线设计讲究很多的学问。“因为一方面要控制好时间,另外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多走吉祥的道路。同时还要避开一些名字不那么吉利的路段,也要尽量避免交通拥堵的道路。”

广州人喜欢这样吉祥的路名,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名字的由来。其实这些名字的背后,大都有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都府街听名字已觉分量不轻

福地巷:“一门四元”

福地巷在海珠中路。含人杰地灵之意。“福地”之誉,源自“一门四元”的佳话。

明代,广东出了个状元叫伦文叙。他勤奋聪颖、才思敏捷,被街坊邻里称为“鬼才”。

伦文叙24岁考中举人,34岁上京考试,连中“两元”——在会试中考第一(会元)、在殿试中也考了第一(状元)。当时,自从宋朝张镇孙考中状元以来,广东已经是220多年没有出过状元。这次伦文叙连中两元,一时之间,伦宅前赶来祝贺的宾客络绎不绝。此外,伦文叙的三个儿子也个个都有所作为。

他的长子伦以谅在广东乡试中,考中解元(第一名举人)。古代科举制度,解元、会元、状元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中的第一名。伦文叙父子三元具备,历史罕见。

他的次子伦以训,年仅15岁,也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六名举人。20岁上京考试,高中会元,在殿试中则考中榜眼(第二名进士)。

幼子伦以冼,17岁中举,后来也考中进士。

伦氏父子四人,个个进士,三元俱备,计夺得状元一个、榜眼一个、会元两个、解元一个,一门四元。科举考试,成绩之佳,古今罕见,声震四海。他的家乡南海县黎涌村曾有一座表彰他们的牌坊,坊上刻着皇帝的赞词:“中原第一家”。

广州是伦宅的所在,表彰伦氏父子的牌坊就更多了,几乎京城每传来一次捷报,羊城就会新增一两座牌坊。前前后后计有状元坊、会元坊、父子及第坊、父子会元坊、三元坊、兄弟进士坊、四海儒宗坊等七座牌坊。人们把伦宅所在地称为“福地”,附近一带被称为“福地巷”。

伦文叙的故居“世业堂”清代仍存。诗人樊封到此寻古凭吊后,曾有诗云:鼎甲频抡世业堂,金线锈出几鸳鸯。里称福地同冠盖,壁有莲灯芴半床。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惠福路:菩萨诞生地

起初,惠福路叫惠福巷。它之所以有一个这么“富态”的名字,和广州独有的民间神诞——金花诞有关系。

传说金花菩萨就出生在今天广州的惠福路。明朝洪武年间,广州巡抚的夫人临盆难产。巡抚大人遍寻广州名医,可是大家都束手无策。一天晚上,巡抚大人做了个梦,梦到一个白发仙翁对他说,只要请到一位金花姑娘,就可以保得母子平安。

巡抚惊醒后,马上派官差四处寻访金花姑娘,结果在一寻常街巷里找到了一名叫“金花”的小姑娘。官差把金花带到巡抚家,刚刚走到后堂,巡抚夫人就安全产下了婴儿。巡抚大喜,重赏小金花,而且称她为“金花娘娘”。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小金花被尊为活菩萨。不少孕妇都找她祈求保佑。妇女谣云:祈子金花,多得白花,三年两多,离离成果。

后来,金花年事渐长,却没人敢和她这个“活菩萨”成亲。她终日闷闷不乐,最终投湖自尽了。第二天,她的遗体从湖中浮起,旁边还浮出一个黄沉香木像,酷似其形。于是,附近的居民将这个木像供奉起来,尊她为“送子娘娘”。“金花普主惠福夫人”,在金花居住处建起了金花庙,又称惠福祠,这条巷也改名叫惠福巷。1919年,政府扩建马路,惠福巷遂改名为惠福路。

金花投水的那个湖,从那个时候起也改名叫仙湖。后来,仙湖被填埋,仙湖路却一直保留到今天。明代诗人张诩还留下了一首诗:玉颜当日睹金花,化作仙湖水面霞。霞本无心还片片,晚风吹落万人家。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路名常常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名片

盘福路:佛门福地

盘福路的得名源于清代的盘福里(今名盘福直、横街和彭家巷)。长期以来,关于“盘福”的含义却成为一宗悬案。

清代《南海百咏续集》的作者樊封认为:“盘福是兰湖之讹音”。樊封是八旗人,讲的是“官话”,他觉得盘福与兰湖音近,因而作出“一脉相承”的结论。但兰湖(其遗址今为流花湖)与盘福里,自明代以来,即隔有西山、隔有城墙,所以如果将这两者扯在一起,未免有些牵强。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盘福”的得名与戒坛庙有关。“盘”者,回旋盘绕之意,“福”者,就是指戒坛庙。这座庙为何被认作“福地”?背后也有一段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古印度高僧求那跋陀三藏到王园寺(今光孝寺)译经传教,为了使佛门弟子有一个进行受戒仪式的场所,他创建了一个戒坛。戒坛落成之后,他立碑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过了82年,古印度又有一位高僧智药三藏前来弘扬佛教。他还从印度带来一棵菩提树,并虔诚地将这棵小树苗栽种在了戒坛旁。好巧不巧,他在种树的时候也撂下一句话:“吾过后170年之后,有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

174年之后,即唐朝仪凤元年,我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在这棵菩提树下披剃受戒。

就是因为这段故事,当年高僧起戒坛和菩提树一带就被视为佛门福地。明清时,戒坛的仪门上高悬着“真如法界”的横匾,戒坛大殿的大匾则书“待圣人来”几个大字。这些都令“福地”之说流传更广。在这两个朝代里,现在的盘福路是广州的城墙。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开辟为大马路,因为它的位置在盘福里的北侧,所以就叫盘福北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去掉“北”字,遂成今名。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美丽的路名,温润着这个城市每一扇窗口后面动人的故事

多宝大街:“三宝”象征西关

广州西关“三宝”,是前辈粤人对与荔枝湾为邻之多宝、宝华、宝源三条街的统称。

清代咸丰年间,西关多宝路有一所七开间的大屋,其正间入门为四柱大厅,接连三间均为起居室,另三个开间分别为花园、祖仙厅、会客厅。大屋的主人叫邓华熙,广东顺德龙山人氏。当年屋前石阶宽广,左右均有邻屋,初步形成了街巷,但尚未取名。坊众认为这里邓氏的名望最高,一致推举他为街道起名。邓氏欣然落笔,题“多宝大街”,获得一致赞同。从此之后,多宝大街、多宝南横、多宝坊、多宝街等名字开始名扬四海。

多宝为三宝之首,昔日西关三宝地段,汇集了广州最奢华的建筑。西关大屋的精华之作聚集于此。再加上这里街道通达宽广,笔直而整洁,在当时可谓气势不凡。

多宝、宝华、宝源渐渐成为了西关的象征,而在五洲传播。1912年,孙中山先生回广州拜访广东士绅,第一个是到多宝大街18号邓华熙住处,至今尚为邓氏后人所乐道。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豪贤路上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园子

文昌路:文运昌盛

文昌路的得名,来源于一座香火极旺的文昌庙。相传文曲星的文昌帝君是主宰人间文章学问、功名利禄的神仙。

明清时,文昌庙遍布全国。清朝嘉庆年间,今天文昌路广州酒家附近,也兴建起一座文昌庙。那时,广州城西的十三行垄断了全国的对外贸易,这里便成为豪绅巨贾聚居地。

为了议事、聚友的方便,他们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于此兴建了一座文澜书院。每年这里都会搞几次聚会。由于文澜书院的成员大都是科举考试的幸运儿,他们对文昌帝君自然是顶礼膜拜。文澜书院旁边的文昌庙也总是香火缭绕,沸沸扬扬。

事有凑巧,文澜书院和文昌庙建成之后,状元梁耀枢、榜眼谭宗竣、探花李文田都先后移居西关。再加上一批陆续退职来此定居的翰林、进士……西关一带的进士门第竟有几十家之多,一时间,西关文人荟萃。于是,人们认为西关地灵人杰,文运昌盛,文昌庙的香火就更盛了。

广州街道路名溯源 一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商铺常常能造就路名

长寿路:佛门地变玉器墟

长寿路的得名可上溯到300多年前明代的长寿寺(庵)。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广东巡按御史沈正隆,在今天的长寿西路附近建了一座长寿庵。此后,由于明清鼎革兴替,香火趋冷落。清代康熙年间,游方僧人大汕和尚看上了这块宝地,古刹又再度中兴。

大汕原来姓徐,名石濂,法号大汕,又称长翁和尚,江苏吴县人。他投靠在当时雄镇广东的平南王父子的门下,和广州上层社会人物混得极为投契。后来,在藩王的支持下,大汕和尚当上了长寿庵的住持。他首先将庵名改为长寿寺,并且在里面大兴土木,广种奇花异卉。长寿寺的声名日益远播。

大汕和尚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春渡海赴越南游历,他因此而写了一本书叫《海外纪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汕和尚回到广州之后,却因为那本《海外纪事》招来杀身之祸。同乡潘来非议其为“少实多虚,纰缪四出。世间则有伤国体,世外则有碍法门。”潘来四处投书,罗织大汕种种“不法”,舆论为之哗然。按察使许嗣兴将大汕投入狱中,杖押送返原籍,大汕在路上就死了。

长寿寺也因此而一蹶不振。同治二年(1893年),官府拆毁寺庙,将这里的地产作为官产物业拍卖,原地被辟为数条街道。

这时,广州玉器行业六大堂口均在此集资买地筹建玉器墟,次第开设了崇德号、祥胜号等。这里渐渐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珠宝玉器商场,以长寿西为主的广州玉器专业街逐渐形成。

来源: 广州日报 2007-07-14 撰文 金叶 摄影 黎旭阳(署名除外)

附:广州路名街道名由来溯源

一、与古城墙、城廓有关的

大北(越秀区):明、清两朝城墙大北门在此故名。

小北(越秀区):明、清两朝城墙小北门在此故名。

文明路 (越秀区):清代时,广州老城墙建有文明门而名,1922年因扩建马路拆去城门。

大德路(越秀区):清代时城南有归德门,1921年拆去扩建马路取名大德路。

双门底(越秀区):在承宣街,此地处番山、禺山之间,南汉王刘 凿通叠石建双阙于其上。宋时改双阙为双门,居民居其下,皆曰“双门底”。

朝天路(越秀区):宋代广州的西城门为朝天门而名。

南关(越秀区):清代广州南门之一——永清门之南故名。

大东门(越秀区):曾为城府东门而得名。

靖海路(越秀区):因有城门靖海门而得名。

西澳(荔湾区):因宋时地处海湾又是城西,故名西澳。

西关(荔湾区):明、清时处城之西部而名西关。

二、与官署、社团有关的

都府街(越秀区):现省府南面、市府东面的正南路都府街,是羊城自古以来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历代的最高权力机关就在这一带。

德政路(越秀区):路南原为清代番禺县衙门,以表示官府衙门要行德政,有德于老百姓之意。1930年扩建马路时衙门被拆。

法政路(越秀区):因昔日法政学堂在此而名。

将军路(越秀区):清代广州将军衙门在此。

仓边路(越秀区):以前铁税、盐税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走私铁、盐是要杀头的。所以食盐由官府统管,仓边路一带以前就是盐仓所在。

署前街(越秀区):因旧时广州警察署在此而名。

一德路(越秀区):因明清时有一德社学而名。

后楼房街(越秀区):因此街在清平南王尚可喜府宅后面。

三、与所在地建筑物或名胜古迹有关的

万福路(越秀区):明、清时为广州城南,附近有万福桥而名。1919年扩路时城墙拆去,万福桥也没有了。

四牌楼(越秀区):因明代时建有惠爱坊、孝友坊、忠贤坊、贞烈坊四座牌坊而名。1954年改名为解放中路,但不少广州人仍习惯称四牌楼。

六榕路(越秀区):因有六榕寺而名。

光孝路(越秀区):因有光孝寺而名。

净慧路(越秀区):因东有净慧寺(即六榕寺原名)而名。

越华路(越秀区):因有越华书院而名。

盘福路(越秀区):此地原有一庙叫戒坛庙,戒坛庙所在地称为福地。盘者,回旋盘绕之意,当时有一街道盘绕福地四周,故称盘福路。到了明清时,今盘福路成了城墙。70年前拆去城墙建马路仍名为盘福路。

庙前直街(越秀区):因路北有东山庙而名。

越秀南、北(越秀区):皆因越秀书院而名。

长寿路(荔湾区):因有长寿寺而名。

福场路(海珠区):因海幢寺原为福场园,故寺前路为福场路。

怀远驿街(荔湾区):此地古代为对外贸易机构“怀远驿”所在地。

四、与当时从事行业有关的

淘金坑:(越秀区)相传是古代淘金的地方。

增埗:(荔湾区)原来这里是个河滩,渔民常在此晒罾(一种方形渔网),所以叫罾埗,后来改称增埗。

花地(荔湾区):初名“花埭”,埭即土堰之意,此地人以种植花卉为生,清代取名花地。

铁炉巷(越秀区):明朝时曾于此地设铁冶所。

书坊街(越秀区):清代街内多为书院、书店及文房四宝专卖店而名。

五、与所处位置有关的

白云路(越秀区):原白云山白云水道出口处。

西湖路(越秀区):原来此地有一湖泊名为西湖。湖上有洲,南汉时刘集方士在此炼丹,名药洲。洲上有奇石,均为刘命犯人从北方运来。现仍存九曜石于南方戏院内。

三角市(越秀区):因清朝有一集市为三角形而名。

农林下路(越秀区):1909年,广东省农林试验场设在附近,又处于猫儿岗山坡之下故名。

石牌(天河区):因此地原为坟墓众多之山岗,一块块坟碑到处竖立,旧称石碑,后改称石牌。

明心路(荔湾区):因附近有盲人院,取“目瞎心明”之意而名明心路。

三元里(白云区):因有三元庙而名。

芦荻巷(荔湾区):因此地曾是芦苇丛生的水滨而名。

彩虹桥(荔湾区):南汉时建有石桥形状如彩虹吸水。

黄沙(荔湾区):原是珠江边大沙滩,尽是黄沙而名。

六、与历史名人有关的

执信路(越秀区):为纪念朱执信先生而名,附近还有执信中学。朱执信(1885年-1920年),广州番禺人。辛亥革命时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广东军政府成立时任总参议。1913年参加讨袁。1917年护法运动中任孙中山元帅府军事联络等职。1920年赴广东策动桂系军队反正,在虎门被杀害。孙中山曾痛惜失去一位“革命中的圣人”。朱执信是汪精卫的外甥。

北京路(越秀区):清代由北至南依次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1920年扩路改称永汉路,上世纪20年代为纪念胡汉民易名汉民路,1945年复名永汉路,1966年更今名。

清泉街(越秀区):在今广东科学院越王井对面。越王井为赵佗所凿,据说赵佗能长寿到103岁仍肌体润泽,无疾而终,皆与饮用此井水有关。一千几百年来越王井附近的居民都饮用此井水,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清泉街因此井水而得名。

崔府街(越秀区):在朝天路西侧。因有南宋丞相崔与之的府宅而名。崔与之(1158年-1239年),于绍熙四年(1193年)中进士。做官47年,秉公办事,不谋私利,辞官后闲居羊城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筑“菊坡”以自娱。后来皇帝宋理宗闻悉,御笔“菊坡”两字赐其后人。清同治年间,广东官绅商民创建“菊坡精舍”于越秀山上(今市二中校园内)以作纪念崔的“菊坡”精神。崔享年82岁。

芳草街(越秀区):街内有清朝鲍逸卿太史别墅,后为芳草精舍诗社故名。

梅花村(越秀区):“南天王”陈济棠在此建官邸,马路两旁多种梅花而名。

河南(海珠区):珠江河以南称为河南,这在地理位置上是理所当然的。但“河南”的最初得名并不是此因。岭南才子、清初诗人屈大均有诗曰:“能将北雪为南雪,为有苍苍自洛来。松柏至今虽已尽,花由尝见雪花开。”这首诗就是咏羊城河南得名的掌故。

现在中山大学的珠江码头下游有个下渡村,东汉时这个村子出了一位朝廷大臣,名叫杨孚,汉章帝时(公元76年)举贤良,对策上第,拜为议郎,汉帝时为临海太守。一生为官清廉。辞官后从河南洛阳带回几株松柏植于宅前,到了冬季,北方下雪的时候这几株松柏竟然也挂有霜雪。羊城四季如春,何来瑞雪呢?杨孚对人说:“物之习性也”。为此,故里人就把杨孚居住的下渡村称之为“河南”,以后就把珠江南岸都称之为“河南”。

中山一路至中山八路(越秀区、荔湾区):均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中山一路建于1925年。中山二路原名百子路,1948年改今名。中山三路,清代为正东门大街,上世纪20年代名大东路,1948年改今名。中山四路,清代称惠爱大街,1918年扩路名惠爱东路,1948年改今名。中山五、六路,清代称惠爱街,1948年改今名。惠爱路因附近有惠爱坊而名。惠爱坊是羊城人为纪念历代(67位)主政广州有德政的清官、好官而建。中山七路,曾名见龙里,1960年扩建。中山八路由中山七路延伸而成。

丛桂路(荔湾区):南宋时羊城刘镇三兄弟先后中了进士,刘镇的三个儿子又先后荣登科甲。因旧时登科者被称为“蟾宫折桂”,“丛桂”,文人辈出之地也,故此里被人称为丛桂里、丛桂路。

云桂大街、云桂村、云桂路(海珠区): 何维柏(1510年-1587年),25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因弹劾丞相严嵩被嘉靖皇帝下令入狱。何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出狱后回故里羊城河南聚徒讲学,培养出三十几个进士及举人。旧时称科举及第为“折桂”。后人在此地捐资兴建一座牌坊,上书“云桂发祥”四字,云桂村、云桂坊便由此得名。

豪贤路(越秀区):为纪念明末清初一位英雄人物黎遂球而将原名为濠弦街易名为豪贤街。出生在濠弦街的黎遂球,25岁中举,后任南明“兵部职方司主事”,指挥一千多艘战船与清兵大战,后在坚守赣州时战死。

秉政街(越秀区):位于中山四路的秉政街,因街内有秉政祠而名。秉政祠供奉着汉初名将张茂父子。张茂为岭南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将军,曾随刘邦南征北战统一关中立了大功,被任命为“越骑将军”。儿子张买为南宫侯,执政秉直廉洁,后人在其故里立“秉政祠”以祀其父子。

湛家大街(越秀区):明朝著名教育家湛若水故里。湛若水考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官至明初的吏部、礼部、兵部尚书,为官清廉,70岁获准辞官回故居,在今湛家大街一带置地建湛家园,专门用来办学教育。

聚贤街(越秀区):这里是羊城历史名园———南园的所在地(今文德东路内)。元、明两代诗人都在此结社,历史上称为“前五先生”、“后五先生”的著名诗人常于此雅集咏诗。

七、与历史事件有关的

六二三路(荔湾区):原名沙基路。为纪念1925年6月23日在沙基惨案中牺牲的先烈们而易名。

光复路(荔湾区):为纪念辛亥革命以“光复河山”之意。

和平路(荔湾区):上世纪30年代时日本侵华前为拱日路,中日战争爆发后改抗日路,抗战胜利后改今名。

起义路(越秀区):为纪念广州起义而易名。原名维新路。

解放路(越秀区):原名为中华路,1951年“八一”建军节更名为解放路。叶剑英市长主持了命名仪式。

法场地(越秀区):位于沿江路西段,一百多年前,清朝在此设刑场。

先烈路(越秀区):先烈路全长4公里,沿途建有不少先烈纪念馆、陵园、陵墓,是名副其实的先烈路。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