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老党员董阿姨热心公益

为不耽误大家用水,自掏腰包垫付全楼水费;为早日实现自来水一户一表,自封"楼长"挨家挨户做工作;为平整路面,与驻地单位"谈判"争取到维修费用……昨天,庙前街道向10位老党员授予"奉献之星"的称号。其中,74岁老党员董爱玲的故事既有趣又让人感动。

垫付水费

说起自己的故事来,董爱玲阿姨连连摆手说:“我党龄41年,只是做了一名老党员该做的事。”

董阿姨是水二社区居民,住在水西关街46号院19号楼。该楼于1990年投入使用,一部分居民是回迁户,另一部分来自不同的几个单位,一直没有物业管理。对这样的楼而言,收水费是件大事。因一些居民迟交或不交,便会停水。为解决这个问题,1992年,董阿姨主动承担了交、收水费的责任。每次听到楼下查水表,董阿姨就下楼,领取水费单后,先垫交该楼78户居民的水费,再分头向居民收取。

该楼租房户不少,董阿姨经常收不到水费,多年来,她白交的水费已达2000余元。

自封“楼长”

“我自己多交点不算啥,但因老楼存在跑冒滴漏,水费分摊下来有时竟每吨六七块钱,居民们都不满意。”为解决这个问题,2007年3月,董阿姨自封为“楼长”,出面向自来水公司申请一户一表改造。经过几个月的奔波,自来水公司答应派工人进驻该院施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收齐改造费用再开工,另一个是为工人提供住宿和做饭的地方。董阿姨一口应承下来。

为说服居民交齐费用,董阿姨常常在晚上挨门挨户做思想工作。董阿姨的“磨工”见了效果,短短一周,改造费用全部收齐。董阿姨又劝说一户居民,腾出存放自行车的房子作为工人的厨房,随后找来一间闲置地下室,打扫干净,铺上床单,作为工人休息的宿舍。一切准备就绪,当年10月,工人入驻施工。10月底,该院一户一表改造完成。

“谈判”修路

改造后第二年,董阿姨发现,院里的地面发生塌陷,特别是下雨后,情况更为严重。她想整修院内路面,但找专业人员估算一下,需要大约5万元。分摊到各家头上,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正巧楼上有家单位正在装修,董阿姨便与该单位协商,分摊这笔修路费用。董阿姨诉说了居民们的不易,单位非常同情,拿出了3万余元,居民每户只需出200元即可。

路面平整了,破旧的大门又引起董阿姨的注意。她向社区反映后,社区利用惠民资金为该院安装了大门和单元门,该院面貌大大改善。

通过这几件事,董阿姨的威信越来越高。家里有纠纷,来找董阿姨;居民办红白喜事需要用院子,请董阿姨协调挪车;甚至有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还要见董阿姨一面,请她照顾老伴……

采访中,社区干部表示,董阿姨一直以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给居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变,让人钦佩。

本报记者侯慧琴通讯员任海棠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