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青春,在生命中飞扬

本报记者 邱 玥

高高飞扬的学士帽、各种造型的毕业合影、笑到流泪的聚会与狂欢,似乎都无法留住高校学子们的“青春记忆”。在向校园挥手告别时,他们又都在轻声吟唱着哪些美妙动人的“毕业歌”?让我们走近他们,来倾听他们来自心灵的旋律。

考研、就业,插上梦想的翅膀飞翔

走进东华理工大学,毕业学子们一起畅谈着他们的追梦旅程。

黄慧娟是外国语学院一名大四毕业生。大学四年,她一直是外国语学院2011级英语专业学生中的佼佼者,面对毕业,她选择了考研再深造。

“从复杂到现在的沉静,一切都会尘埃落定。只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慢慢走下去就好了。”黄慧娟坚定地表示。大三开始,除上课之外,其余时间她都在进行考研复习,樱花广场、图书馆自习室……这些地方是她常去的学习场所。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她顺利地被上海大学录取。

“大学期间,除了学习,社会实践也很重要。”大四毕业生陈丽英畅谈着自己的毕业感想。

除了上课,陈丽英把课余时间多半花在了创业孵化园上。高端大气的滴水观音、傲骨的君子兰、个性十足的红掌……这些都成了陈丽英的“好朋友”。“每天给这些植物浇浇水,感觉生活挺开心的。”创业的经历,让陈丽英拥有了宝贵财富。如今,她顺利应聘到一家旅游度假公司。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在江西师范大学,有这样一群本科毕业生,他们正怀揣地图,但并非研究旅行路线;他们正收拾行囊,但并非踏上返乡之途。他们便是江西师范大学第14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这16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因为“奉献”走到了一起,他们即将奔赴贵州省望谟县和赣州市宁都县对坊乡,开启一片崭新的志愿之旅。

前往宁都县对坊乡的支教队队长文志宇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培训,“为的是,让孩子们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谈及为什么选择去支教时,队员们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也许我们的力量很微小,但我们坚信‘聚似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因为,我们想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前往贵州省望谟县的支教队队长伍月告诉记者,通过支教,他们可以认识到我国农村基层的真实情况,目睹孩子们艰苦的条件,从而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更加努力学习以回报社会。

在“留园”里留住青春的记忆

在南昌大学毕业学子的心中,无论将来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参加“留园”文化长廊建设,是对母校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记者在南昌大学看到,“留园”文化长廊坐落于前湖校区室内体育馆东侧,分主入口、保留林、足迹广场、预留陈列等4大建设板块,占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于2014年5月23日开始建设,是学校全体毕业学子建立的一个储存青春记忆、表达感恩情怀的文化长廊。

以“感恩”“梦想”“责任”“连接”为主题的文化墙、展示毕业生风采和大学难忘瞬间的文化橱窗、亲手种植的感恩之树和铺就的希望之路、埋下留待十年后开启的梦想信箱……这是去年“留园”里毕业生们的精彩创意。而今年,毕业学子们在“留园”建设中依然精彩,也更加专业化、精细化、规模化,“一十百千万”的创意点从他们的脑海中蹦了出来:“一”是在路口设立一块巨大的留园石,“十”是栽种十颗香樟树,“百”是铺设百米留园路,“千”是铺种千棵连心草,“万”则是悬挂万张心愿牌。

如今,“留园”文化长廊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南昌大学毕业学子的心目中,“留园”文化长廊已成为心底的一方净土,成为一种文化印记与符号,伴随着他们在以后人生道路上前行。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