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运城报人精神的成果

□曹兖生

我热爱黄河,因为家乡是“咆哮万里出龙门”的河津。曾写过一篇“鲤鱼跃龙门”的游记,有关报刊登过,那仅是黄河的一段传说,对黄河全貌真的知之不详。运城日报社的“黄河万里行”大型公益采风活动启动后,引起我的关注,从2013年8月16日起,将订阅的《黄河晨报》上刊登的有关报道阅读后收藏保存至今,作为宝贵的资料,阅后收获颇丰。足不出户,游览了黄河,是个享受。

《运城日报》《黄河晨报》开展的“黄河万里行”大型公益采风活动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历时近两年,以文字、照片为主,用170多期的报纸数百个版面,全面地报道伟大的母亲河——黄河整个流域的历史与现实状况,使《黄河晨报》名副其实。举办“黄河万里行”大型公益采风活动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以运城日报社“磨砺意志 锻铸报魂”的精神为动力,开展“黄河万里行”大型公益采风活动,其功劳是巨大的,从决策、实施、效果来看,亮点很多,值得肯定和学习。

亮点之一是“多”字,投入采风活动的人员多。运城日报社的领导成员、编辑记者全力以赴地投入采风活动中,在做好两份报纸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先后投入采访活动的人员,共计29批30团160多人次。运城日报社人才都很优秀,领导干部都是笔杆子,编辑、记者都是“才子”“佳人”,他们把参与此次活动作为磨砺意志的良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写出多篇好稿子、拍出众多好照片,使读者非常爱读、爱看。“黄河万里行”的参与者,包括各位司机师傅,劳苦功高。

亮点之二是“长”字,行的路程长。“黄河万里行”的“行”字,已明确说明采风活动是在行进中进行,走的路程不是百里、千里而是万里。青海源头到山东入海,全长5464公里,以华里计万里多。采风人员行的路程从黄河中游的运城出发至源头然后沿河而下,还要采访流经九省的沿河两岸的县市,行的路程据粗略统计13.5万华里,超过黄河自身长的12倍,说是万里行,实则是10万里行,路程够长,行程艰苦。更为艰苦的是冒险去青海黄河源头那段,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缺氧,山高路险,有的地方没路可走,而且还是沼泽地。在社长张民庆、副社长刘玉栋带领的第一批采风团员12人中,有几位因体力不支入院。最后有7位队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到达黄河源头,把从运城带的石碑竖立在黄河源头作为纪念。有三位中青年记者甚至超越源头,到达另外一处水源,展现出“磨砺意志”的精神风貌。

亮点之三是“丰”字,采风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采风团记者沿河而下走访了黄河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两岸的130多个县市,写出200多万字的文字稿,拍摄了10万余张照片,还录制了1000多分钟的系列视频,可谓成果丰硕。这些内容涉及到黄河流域的社会民族、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住宅建筑、文化生活等,还记录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畜牧林业、农田水利、工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还有山川道路、船只桥梁等,可谓黄河大全。记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予以报道,某种程度上说,是目前最全最新的资料。

运城日报社人“黄河万里行”大型公益采风活动报道的稿件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不少文章很有深度,采风报道在宣传母亲河功绩的同时,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分析看待黄河水灾。黄河最宝贵的资源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历史上由于河水泛滥成灾的事件中,有天灾,也有人祸,如《站在花园口的沉思》这篇文章,详实地讲述了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威协到当时蒋介石政府的安全,蒋介石采取破堤放河水堵截日军进攻的事件。河水虽淹死日本侵略者7000多人,推迟了进攻,却使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人民大受其害,70多万人民群众被淹死、1200万人逃离家园。记者在文章中深挖原因,并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了当时民贫国弱,落后就要挨打,只有靠发展才可以国强民富的道理。再如讲真正地治理黄河变害为利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沿河兴建水电站、水库、提水工程,使黄河水资源不仅满足农业用水,还供给城市人口、工业建设用水,促进经济建设。

“黄河万里行”大型公益采风活动,宣传了母亲河,也宣传了美丽的运城,展示了运城日报社人的精神成果,以此为契机把《黄河晨报》办成立足运城辐射万里黄河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