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那一幢“红房子” 开县曾经的音乐殿堂

那一幢“红房子”      开县曾经的音乐殿堂(红房子爬满了爬山虎)

(记者 冉绢 文/图)在开车经过北环路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留意一栋红色的老房子。它孤零零地坐落在荒瘠的土地上,经受着日日夜夜的风吹日晒,少了旧时音乐的滋养,如今已经陈旧破败不堪。然而它曾盛极一时,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撑起了整个渝东北地区的音乐教育事业。这就是原开县师范学校艺术楼,因为漂亮的外表,它一直被称为“红房子”。

音乐教育的鼎盛时期

近日,记者走进了这所陈旧的建筑,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右边墙面是一块蓝色的玻璃,左边墙上镶着一块石碑,写着“开县师范学校艺术楼”。这儿是一个四合院,中间有湖,廊桥连接湖中亭,古色古香。一棵粗壮的黄葛树,树枝直冲天际,而绿油油的爬山虎为“红房子”增添了几分时间流逝的神秘。踏着水泥台阶,一层层楼房相对开着,里面已然破败,不复当年辉煌……

63岁的魏培荣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担任开县音乐舞蹈协会主席,他从1984年开始就在开县师范学校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提起那栋特别的“红房子”,他显得非常激动。

“最初,学校音乐教育的条件比较差,钢琴才两台,学生都是弹风琴。”已经退休3年的音乐教师魏培荣回忆说,“后来1990年‘红房子’动工,1992年竣工,有了120间大琴房,80台钢琴摆在那里。当时涪陵师范分配到我们学校教书的老师看到有80台钢琴,比他们音乐系的钢琴还多。”

据了解,当年修建“红房子”花了上百万元,主要是为了培养原万州三区八县的小学音乐老师。“红房子”建好后迎来了当年开县师范学校音乐专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教育质量一直名列前茅,三区八县的初中生都以能到“红房子”念音乐专业为荣。

“我记得奉节县的一个学生,为了读音乐班,她降了一级,因为她毕业那年不招音乐生。她重读一个初二,后来招生考进来了。”魏培荣说,当年为了能够把音乐教育搞好,开县师范学校音乐专业隔年才招生一次,而且名额非常有限,要求也非常高。

“为了多获得一个音乐师范的名额,三区八县经常要发生矛盾。当时一个万州的孙主任,每一年招生之前都要来协调名额,一个个都争得气鼓鼓的。”魏培荣说到这里,不经意间抿嘴笑了,仿佛那一幕幕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美好永存开师人心中

当年,从“红房子”走出去的学生有的成了大学教授,有的成了音乐家,但他们中更多的则撑起了渝东北地区的音乐教育事业。然而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开县师范学校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教育改革的节奏,音乐专业不包分配后,“红房子”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自从学校不包分配过后,再加上当时国家大的教育方向要求小学音乐老师要达到本科水平,这个时候的师范招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魏培荣脸上略显遗憾地说。

后来开县师范学校与汉丰中学合并,搬进了新城,“红房子”也完成了它的使命,一直废弃至今。10多年过去了,“红房子”整栋楼都破败不堪,外墙上爬满了绿油油的爬山虎,显得有些凄凉,现在似乎只有楼中庭院那棵越发茂盛的黄葛树,还在述说着“红房子”当年的辉煌。

“看到‘红房子’,我就想起那些优秀的学生,他们现在在各个学校都算是‘顶梁柱’。红房子是美好的回忆,看到它心中难免伤感,非常遗憾。但是,这栋‘红房子’的存在是永远的,不管它以后的命运如何,我觉得它永远都在我的心中。”魏培荣说,从“红房子”里毕业的学生每逢聚会,都会相约去“红房子”走走,然而他只是几年前远远地观望了两眼,再也不曾前去。

“红房子”的命运也是开县师范学校的命运,它们都经历了从兴起到鼎盛再到衰落的过程。虽然它们现在都消落了,但是培养出的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正奉献在我县各个领域,开县师范学校和“红房子”将永远留存在开师人心中。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