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山西青年》刊授大学,全国最大的一座函授性质的“大学”

50年 我们谨记领导人的嘱托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领导的关怀,给了《山西青年报》人不断前行的动力。

50年来,每一代山西青年报人都铭记着国家领导人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始终秉持“把山西青年报办成具有鲜明党性和青年特点的报纸”的信念,用每一位青年报人的智慧与热血,铸就每一个时代的辉煌。

如今,《山西青年报》紧跟时代步伐,进入融媒体时代。未来,我们还会与时俱进,为促进山西富民强省贡献青春力量!

【引领 服务】

创办刊授大学

1978年,党中央提出“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时代要求青年拥有广泛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其时,全国青年都处于对知识的极度渴求中,但当时还达不到人人读大学的条件。

应对需求,《山西青年》于1978年的第3期上,开设了《自修大学》专栏,发表《毛主席创办自学大学》《大学中文、历史、哲学、经济等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山西高考作文选登》。本栏目的创立为青年的学习,职工教育,闯出了一条路,成为服务青年自学成才的一条途径。

1981年,《自修大学》栏目改为《刊授大学》栏目。其时,经有关部门认可,刊授大学刊授系专业系统知识,刊授年限4年,凡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历、连续4年订阅本刊和规定教材者,不分年龄、职业,对本刊登载的考试题目自我测试后,自己认为达到大专或本科毕业水平,并经有关单位进行政治情况、工作表现、健康状况鉴定,由本社签发准考证件,可参加指定的大专院校中文系专业毕业考试,凡符合标准的,发给毕业证书,并按大专院校毕业生同等待遇对待。

《山西青年》第4期发表团省委书记、刊授大学副校长路正西的文章《要把“刊授大学”当做一项事业来办》,要求各级团组织、团干部一定要把刊授大学当做一项事业来办好。

1981年5月,刊授大学报名人数达到50余万人。因自学者一再要求,编委会决定将刊大学员人数扩大到67万余名,分布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1年9月20日,刊授大学在太原举行开学典礼。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多名学员代表出席大会。省委常务书记李立功代表省委向大会祝贺。团中央书记陈昊苏专程前来参加典礼。

1981年,《山西青年》第11期发表李立功的文章 《共青团工作的头等大事——写在刊大开学之日》。文中提到,他想到了三个值得沉思的问题:一、共青团要扎扎实实地为青年办实事,而组织学习则是共青团的头等大事;二、为振兴中华而刻苦攻读的进击精神,是当代青年一个本质的特点;三、组织全社会力量关怀青年的成长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

1982年1月19日,香港《大公报》在头版头条报道《山西青年》杂志举办的刊授大学。报道说,据去年底统计,全国已有54个民族的51万人报名参加,可谓是全国最大的一座函授性质的“大学”。该校特请叶圣陶、陈荒煤、吕叔湘、王力、唐弢、蒋孔阳等20多位全国著名教授、学者担任顾问。该校学生中男生35万余人,女生15万余人;其中工人18.8万,占37%;干部9.4万,占18%。年龄在20岁以下的12.4万,占25%;20岁至35岁的36万多人,占70%;36岁至50岁的 2.4万人;50岁以上的848人;60岁以上的6人。曾经发表过作品的有2.3万多人。这个统计,反映出广大青年渴望学习的要求,也说明创办《刊授大学》是受欢迎的创举。

1982年10月19日至25日,刊授大学在太原召开首届自学成才促进会。全国28省市自治区的近500名师生员工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席薄一波的贺电指出:“刊授教育是有志青年自学成才的途径之一,愿这项前途远大的事业不断发展,日臻完美。”

发挥舆论影响

1980年,《山西青年》第3期发表记者赵政民、杨新华等采写的报告文学《笑在最后的家庭——访王光美》。此文记述王光美一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遭遇和平反昭雪后的欢笑。

1982年,《山西青年》第4期在《正风篇》栏目里发表谢建民、杨再升两位年轻党员致本刊的一封信《共产党必能战胜腐败,腐败休想断送伟大的党》。信中说,他们多次向搞不正之风的局长提出善意的批评和规劝。在局长不听规劝的情况下,他们越级向中央及各级领导做了反映。信中说,我们党不仅认识到党风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还明确把它写进了党的《决议》中,并颁发了“通知”、“准则”和“规范”。我们坚信党必能战胜腐败,而腐败休想断送我们伟大的党。我们在同歪风邪气斗争中,应该有大无畏精神。为此,本刊发表评论《扶正祛邪,天经地义》。评论指出,杨再升、谢建民可称 “时代的勇士”值得表彰和学习。扶正压邪,天经地义,人人有责。本刊向有关党委和部门汇报后,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已责成临汾地区工商局和霍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进行认真查处。霍县县委、县政府也十分重视。

1982年5月4日,《山西青年》刊授大学在太原联合举办首届《春芽》有奖作品展览。展出的400余件作品,是从全国各地一万件来稿选出来的,作者上至86岁老人,下至5岁幼儿。这次展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青少年是一次美的享受,是一次生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

【责任 担当】

传达百姓诉求

在二十世纪末,国内的新闻传播业迎来新一轮发展,老百姓也需要找到更好的渠道,用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98年1月,《山西青年报》提出“有事请找青年报”的服务理念。在太原市五一广场上,立着印有“有事请找青年报”的大型宣传展板,同时 开 通 新 闻 热 线 0351-4076666,接受读者来电提供线索和反馈信息。

新闻热线开通后,迅速在读者群中传开,传递范围在不断延伸扩展。很快,不少太原市民甚至是山西百姓,都知道了《山西青年报》开通的新闻热线号码。有了好的新闻线索,身边发生了什么事,读者都会第一时间拨通0351-4076666,把事情反映给《山西青年报》。当然,《山西青年报》也总能给予读者满意的答案。2005年我报又提出“用新闻纸建设山西”的办报理念,服务山西中心工作,反映身边群众心声。

新闻,这是我们这张报纸的第一生命力。在我们不断壮大之时,社会责任感也在不断提高。

2003年“非典”爆发,一时间,从华南到华中,再不断向北方蔓延。当时,中国人谈“非典”色变,恐慌气氛到处弥漫。本报快速反应,于当年4月5日印制《防止非典》知识手册,发放给我们的读者及客户。这样的一份知识手册,比国家正式出版的相关服务手册整整提前了十余天。

告知读者有效防治方法,只是我们做的一方面工作。全体报社同仁还加入进抗“非典”的战斗中,记者坚守岗位,采访报道从未间断。本报记者贺虹,获得“全国抗非典优秀记者”称号。

承担社会责任

2003年4月18日,本社社长杨治武代表山西青年报红马甲公司1700多名职工,向省人民医院抗非典医疗组捐助1万元现金,增强全省人民抵御灾难的信心。

之后的几年,我们在灾难面前从未退缩,也都会献出自己的力量。本社的爱心,甚至漂洋过海,传递到了异国他乡。2005年1月24日,本社百余名职工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3556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举国陷入了哀痛中。震后不就,报社200余名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在16日、19日分两次,共为地震灾区捐款15560元。23日,报社34名党员为灾区交特殊党费8905元。10月27日,本社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捐物活动,33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灾区捐款1450元,还捐献部分衣物。也因为我们的爱心,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给本社颁发了荣誉证书。

同一年5月,本报率先开设《名校名师》专版,邀请太原市5名小学名师在我报版面上用文字形式为学生讲课。

我们对社会的捐款资助还有很多。2004年1月7日,团省委在静乐县中日利民希望小学举行“关爱儿童,真情助学”扶贫支教慰问活动。活动中红马甲公司向静乐县中日利民希望小学捐助了价值1万余元的图书,并向10名特困生每人捐助了一套学习用品。同时,红马甲公司50名管理人员自发向静乐县希望工程办公室捐助5万元人民币。2005年12月8日,本报首家推出《山西市民健康手册》。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