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科学家的手稿:达芬奇密码

他的身份到底是什么?画家?工程师?科学家?发明家?或者,简直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法分类的什么、什么家?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他的杰作。它们的名字几乎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知名的画作了。他肯定是个画家,是个杰出的画家,是个几乎让人无法望其项背而充满了神秘的画家。可是,他传世的绘画作品却不超过十二张。而他留给世人更多的,却是多达六千多件的小纸片一样的手稿。这些手稿,有很多并不是单纯的画作草稿。不仅有几何图形、植物素描,而且有大量的解剖图谱、工程草图,乃至各式各样的发明装置图。就那些发明来说,既有一种名叫“马头羊角七弦琴”的乐器,又有“附有镰刀的战车”这一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和他的作品,都有太多的神秘。面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人们都喜欢无端的猜测,他到底要给世人一种什么样的启示!用现在简单的分类,科学与艺术,他不仅是一个艺术家,他更是一个科学家。他的手稿里,藏着神秘的达芬奇密码。科学的密码,艺术的密码!

科学是一种诗意的美学”。

他生活在1452-1519年的意大利,享年六十七岁。那是西方“文艺复兴”的后期。“文艺复兴”,特别是指大约从1400到1500年,这一百多年间欧洲文化上的蓬勃发展。按我们一般的说法,“文艺复兴”是对宗教神学统治的“漫长黑暗的中世纪”的终结。是一场“人本主义”思想文化运动所带来的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达芬奇便是这“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他在科学与艺术的领域,都卓有建树。只是,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几乎完全掩盖了他在科学方面的探索和成就。即便是在解剖方面的涉及,以及几何图形的研究,乃至机械原理的探究,都容易被我们想当然的以为那只是在为他的画作积累素材或者探索画技。而实际,也许并非如此简单。

确实,他为他的画作积累着素材。他为了能画好衣纹的褶皱,他把布匹侵泡在石膏水中,干了以后,用来观察光影,使人体的衣纹产生立体的效果。他透过解剖,在《圣杰罗姆像》的手稿中,试图一步步实验,当右手拿着石块,手臂张开,这时颈脖到肩膀、肩膀到手臂,究竟会引发哪些筋骨、关节、肌肉的牵动变化。他的手稿中有许多关于纯粹数学与几何学的探讨,他研究几何物体透视。他在未完成的《东方三贤士的朝拜》图中,为了解决两重楼梯和拱门的空间深度,留下了许多有关三度空间透视图的手稿。他对自然界中的一切进行着细致的观察,他画下了漂亮的植物素描,他也研究水流的漩涡。“美是如此静定地观看大自然每一处最微小的存在,发现这些存在中不可思议的秩序。”秩序的发现、规律的阐明,这都是科学的旨归。只不过,科学更是一种诗意的美学而已。他的画作,简直就是科学的手稿。

完美的人,是衡量宇宙的尺度”。

所以,他对科学的涉足,绝对不仅仅是为了他的画作。他解剖过三十多具尸体,留下了近二百四十幅的解剖手稿。他不仅仅研究绘画本身所需要的骨骼和肌肉。他甚至深入到了我们现在归纳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乃至“婴儿的胚胎发育过程”。他想深入到生命的最深层,他想了解生命的本质。他所创作的《维特鲁威人体比例图》,至今还是很多医学书籍喜用的图片。当然,其体现出的对称和谐调,也使得该图依然一直风靡于各种文化装饰品之上。他觉得,详细完美的人的身体,就是衡量宇宙尺度的标准。他似乎在透过肌肉的解剖,在寻找着藏在灵魂深处的美的核心。

他研究水流的漩涡,他寻找水流的规律。他曾有个宏伟的规划,他想通过河堤、水坝、桥梁的设计,甚至把整个米兰城的“给排水”系统进行彻底地改造,把城内的两条河流用运河连接起来,通过一个双层的堤坝闸门进行不同高度的排水。他研究机械原理,甚至模仿鸟的羽翼,尝试了飞行器的设计。当然,他的研究绝对没有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是一个彻底的实践家。当时,年仅十九岁的达芬奇,就曾协助他的老师,设计了一套起重装置,把他们设计的一颗直径达六公尺,重达两吨的金球成功地安装在了一个教堂的顶端。

美是一种直觉,但只展现给心地单纯的人”。

当然,他所协助的这位老师,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达芬奇画蛋”故事中那位让他画了三年蛋的韦罗基奥——佛罗伦萨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按照记载,达芬奇是一个律师的私生子,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送他到了韦罗基奥的画室当学徒。关于“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近年来和达芬奇密码一样,其真实性也一直备受质疑。但是,可能性还是有的,从他留下来的大量的手稿来看,他从未放弃对于完美的追求。他的很多作品都似乎只是半成品,但正是这些半成品更加承载着他对生命的思考、对科学的追求、对艺术的理解,及其过程。据说,在他二十岁的时候,由于他为老师的《耶稣基督受洗图》左下角所添的两名天使,使得他的老师自叹弗如,从此不再画画,而专事雕塑了。

即便如此多才多艺,他在职业道路上却也并非一帆风顺。三十岁的达芬奇,向米兰的一位公爵求职,他应聘的职位却是一位“军事工程师”。他说自己可以修筑桥梁、建造枪炮,可以营造防御工事,以及设计战车。他研究可以快速连发的炮,研究攻城用的云梯,研究包有铁甲的战车,研究带有旋转镰刀的马车,巨大的弩箭,等等。简直都是当时的“大杀器”。也许,他只是在寻找机械原理的应用而已!好像最终那位公爵只给了他一个“宫廷乐师”的位子。于是,他也留下了一副“马头羊角七弦琴”的设计草图。他具有设计的天赋和冲动,他曾经被以同性恋起诉,后来不了了之,而他却因此而设计了好多的越狱工具。当然,这位乐师,在他设计的战舰草图上,也坦诚自己不愿将这些发明公诸于世,以免大肆杀戮!

他脸上的美,使哀伤者得到平静。”

在科学的探究之后,他似乎感觉到“美”是一个更大的领域,就像通过一次次的科学的解剖,他并没有在人体中找到被称作“灵魂”的东西。“灵魂”在哪儿?他在巨大的幻灭中回到美的领域,试图把理性分析切割过的肢体重新整合。“美”并不是科学,“美”存在于心灵最神秘的核心。美不是一种肌肉,但美是一种微笑。这是蒋勋破解的达芬奇之美。

按照蒋勋的见解,达芬奇始终都在画作中,体现着自己。偷偷地为自己留上一笔,也为世人留下了难猜的达芬奇之谜。他曾在《东方三贤士的朝拜》那一宏大热闹的场面中,把自己安置在了画面的右下方。那是一个年轻、俊美的男子,他的视线在画面之外。那时,他二十九岁。到了1516年,六十四岁的他,为自己画了那幅著名的《自画像》。画面上,他已垂垂老矣。岁月的沧桑,让他有了思想家和哲学家一样的深邃。关于他的谜,太多了!有人甚至怀疑,《蒙娜丽莎》谜一样的笑容下也隐藏着他的自画像。也许,他还真是和世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就如同他用左手在手稿上反写的文字。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蒋勋的讲述中,他喜欢用“一清如水”这个词语。在《最后的晚餐》,蒋勋写道:“如果有一种智慧,可以预知生命未来种种,那么,会不会是这张画里耶稣脸上的一清如水呢?一清如水,是他已超越了忧伤,也超越了喜悦”。在《蒙娜丽莎》的微笑里,“《蒙娜丽莎》微笑着看着千千万万到她面前的观众,从含有泪水的敬拜,到最不屑一顾的鄙视,对‘她’而言,却只是一清如水而已”。这张《蒙娜丽莎》一直留在达芬奇身边,甚至最终被带到了巴黎,他说:因为,我还没画完。在他生命的最后,他还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作品,就是1513年的《漩涡与沉思老人素描》。画面上的老者,拄着拐杖,观察着水流,思考着水流。似乎,就是我们的孔老夫子在感叹:“逝者如斯夫”!宗教与哲学,科学与艺术,也是那么地一清如水!不舍昼夜,从古流到了今。

“在经过最缜密的科学论证之后,达芬奇似乎更相信:“美”是一种直觉,但只展现给心地单纯的人”。这也许就是《蒋勋破解达芬奇之美》的核心观点吧!达芬奇的密码到底是什么?是科学?还是艺术?或者,就是科学与艺术比翼双飞的一个关于“美”的梦想?或者,科学与艺术,到底谁是谁的手稿?或许,它们只不过都是“美”的手稿。而“美”的开示,就是那神秘的微笑。借用他著名的《肉身天使》来说吧。或许,就是一种交错,神灵与肉身的交错,甚至男性与女性的形貌交错!科学与艺术,就像达芬奇在他的实验中,在两股水里放进了不同的颜料,观察它们的汇合!他留给我们的手稿,就是那汇合的过程。

科学家的手稿:达芬奇密码

科学家的手稿:达芬奇密码

科学家的手稿:达芬奇密码

科学家的手稿:达芬奇密码

科学家的手稿:达芬奇密码

科学家的手稿:达芬奇密码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