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人物:记文殊镇乡村创富好青年王波

作者: 李巍 稿源: 嘉峪关日报 2015-07-22 11:15

自信源于脚踏实地的奋斗——记文殊镇乡村创富好青年王波

“奋斗”这个词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或者在事业上,或者在情感中。“奋斗”既是努力的过程,也是奋斗的座右铭。来自我市文殊镇团结村的王波用他的真实故事,为“奋斗”做了最好的诠释。

2010年,高中毕业的王波,没有和同学们一样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作为贫困的农民家庭学子,没有考上大学,王波的未来有点迷茫。考虑到当时拮据的家庭情况,王波选择来到新疆木材厂,开始了自己的打工之路。本想通过工作,努力挣钱,安慰并弥补一家人对于他高考失利的失望,却没想到,3个月的工作换来的却是一场让他失去活下去勇气的事故。右手肘关节以下被皮带绞伤,被鉴定为三级伤残,这对于当时的王波来说,生命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王波说,当时的他在怒骂老天的不公后,想过死。

但当看到一家人困难的生活状态,他心不甘,家人的鼓励和朋友的劝阻,激发了王波埋藏在心中的斗志,让他渐渐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他觉得应该和命运拼一次,不能就这样消沉下去,于是王波不再沉迷于阴影中,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老天仅仅剥夺了我的一只手,并没有剥夺我奋斗的权力。”王波说,“虽然成了残疾人,但我觉得我还很年轻,不能自暴自弃,别人都可以活得很精彩,我为什么不可以?”经过深思熟虑,与家人商议后,王波决定乘着国家大力提倡、鼓励、扶持农民、残疾人创业,并提供许多优惠条件的顺风车,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经过市场调研,王波发现,种植蔬菜大棚,效益应该会很好,因为自家的土地是便利优势,而且村里种植蔬菜大棚的技术已经成熟,他可以随时向村里人学习种植技术。于是,王波拿着父亲资助的10万元,于2011年建起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两座温室大棚,成立了兴海食用菌合作社,并于2012年开始投入生产香菇、平菇等菌类。

创业初始,王波生怕自己的第一次尝试会失败,于是家变成了旅馆,大棚成了王波的全部,牵挂着他的所有心思。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王波的日夜侍弄,棚内菇床上争相地“涌出”一排排白花花的“银锭子”。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当年王波的兴海食用菌合作社纯收入达7万多元。至今,兴海食用菌合作社已有4位股东入股,目前已发展至10座温室大棚。

说起自己这几年来的种菇历程,王波说,只有依靠科技知识和勤劳的手,牢牢抓住机遇,用心对待市场,就能实现致富梦。

王波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果,在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并引进新的品种、设备和技术的同时,2014年3月,王波投资16万元一次性购进了26头黄牛,开始了自己的养殖事业,并且坚信一定能搞好。

王波自信地说,在农村发展事业也是有前途的,只要你找对了路子,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奋斗,你就一定能取得收获。

王波的自信,来源于他的奋斗,没有一丝的浮夸,是一步一步踩在地上留下的脚印,相信王波的明天更加精彩。(李巍)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