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学术中国昨天发了一篇假消息

学术中国昨天发了一篇假消息

学术中国昨天发了一篇假消息

来源:学术中国原创 作者:学君 编辑 :学妹

学术中国昨天发了一篇假消息

本文为 学术中国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昨天,学术中国头条文章《哥伦比亚博士论文,20年后再次调查,结果让人陷入深思......》刊出后,很多读者通过邮箱和微信后台反映此文有假,学妹(颜值高,求约)花了整个下午查找信息源,最后证实此文确实为虚构故事,并非大家看到的这般科学理性。

但是,大家肯定还很奇怪,既然是假新闻为什么还未删除?这里还得请各位读者原谅作为传播研究者和微信经营者的学君,因为此条消息虽不实,但核心内容却属正能量,很多读者深有同感。所以,学术中国编辑部一致决定这篇文章不属于假新闻,实属一篇心灵鸡汤文,如果在标题下加上“纯属虚构”,想必此文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学君想在不伤害公众的前提下,能够完整地观察一条“虚假信息”的传播图景,揣摩其传播规律;当然另一方面是学君的私心,看看这条鸡汤式的信息到底有多大的阅读量,作为互联网经营者我们还要兼顾对流量的追求。

先为大家简单介绍我们核查的过程。学妹接到大家的反映后,即刻开始核查,最先想到的当然是度娘。输入文章关键词后,竟然搜索出满屏的文章信息,连续打开几个,竟然都未标注出处,值得怀疑。后来,竟然在光明网上搜到了这篇文章,貌似这篇文章真实性无可置疑。再后来,在一个名为乐乎(不是知乎)的网站上查到了一篇《从一个转载说起》的文章,此文对《哥伦比亚博士论文,20年后再次调查,结果让人陷入深思......》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也为我们核查文章提供了帮助。从此我们得到3个启示:第一,文中漏洞百出,仔细阅读即可感知,如文中提到的调查方法太单一,样本人数太少等;第二,作者通过谷歌搜索HorwardKinson,Washington Post,Happiness,1988,121等关键词,竟然没有一篇相关报道,以此证明文章出处有问题;第三,顺藤摸瓜找到了国勇的风雨流年的博客,他的文章竟然还在,署名朱国勇,在给网友留言中坦白这是一篇虚构文章。学妹按照以上几个方式也进行了核实。其实,采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方式,注意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对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产生质疑,那为什么我们就没有仔细核查这篇文章呢?换种表达,为什么这类文章能够放肆地大行其道呢?

首先,假文章借助写作技巧以假乱真,鱼目混珠,混淆视听。比如这篇文章大意是“24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在1988年4月对121名自称非常幸福的人进行调查”,虽为虚构文章,但是文中时间、地点、人物等叙事要素俱全,而且突出细节,甚至淡化了整年份(如1900年)和整数字(如100名),这一切都让人先入为主,虚构出了一个类真实的空间场景,让人陷入一个科学的幻想之中。在信息冗余的互联网时代,快餐化阅读成为主流阅读方法,一扫即过、即刻感知的阅读模式也往往让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文章的真实,因为那得需要读者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和这些细节相比人们更愿意感受文中投递出的感觉,感觉比真实要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够在社交网络上大行其道,却无人指责的原因之一。

其次,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在谣言传播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谣言扩散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这个公式也恰恰说明了此文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中传播的路径。从第一个要素看,此文涉及的主题并没有什么重要性和急迫性(与很多政治、经济和社会谣言相比),但是文章却通过对哥伦比亚、哲学博士、科学调查等细节的炮制和调取来增加文章的份量;从第二个要素看,尽管此文看似科学客观,但是他的叙事方式和其他心灵鸡汤别无二致,即: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得出一个人生感悟,其核心思想无非是把社会中遇到的冲突转化成一种“阿Q精神”,用自我安慰的口吻把这些文字都贴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的标签,这样表面上看似是顺从“天命”之意,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只是一种精神上的麻痹罢了。所有“客观实际”的细节都是为模糊目标服务的。还有最后一个要素:公众批判能力,其实不是受众没有批判力,而是人们甘当“群氓”,流行着心灵鸡汤有益无害的思想,享受着精神安慰的快感。所以,从改革开放以前的精神强奸,到改革开放后瞬间的精神自由,“鸡汤文学”仿佛雨露,洒在民众“久旱”的心田之上,《读者》便是中国最大的鸡汤制造厂,谁能保证《读者》里的经典文章没有经过虚构?

第三,《哥伦比亚》式的鸡汤也绑架了互联网,在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谁能带来流量谁就可以成为王者。辛苦写一篇严肃的原创文章不过区区几千阅读,而轻松转载一篇鸡汤即可获得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阅读量,而这些阅读量就是品牌、财富,在长期进化和互联网经营者的权衡下,心灵鸡汤便完成了“劣币驱除良币”的作用。这些并没有多大用处,只能用来麻痹心灵的鸡汤便大行其道,大家可以刷刷朋友圈,你看看能找到几条不是鸡汤的文章。当然,另一方面也和言论空间有关,既然无法谈论那些严肃的事,那就用鸡汤聊以自慰吧。

好吧!我再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假消息其实是有很多细节值得推断的;

第二: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主动寻找鸡汤;

第三:鸡汤即为流量,已经绑架了互联网。

有很多读者也经常给我们留言,质疑学术中国为什么也鸡汤化了,在此也向各位读者澄清,学术中国一定会兼顾科学前沿的严肃信息,但也不会放弃和学术思想相关的娱乐轻松信息。不管怎么样,作为学术类最大微信平台、学术类唯一微信500强成员,学术中国编辑确实在发稿前疏于核实,造成了带有“虚假”属性文章的大规模传播,希望学术中国的各位读者继续监督!

学术中国

「民间第一学术共同体」

订阅号:xueshuzhongguo

合作微信:guozede1022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