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像女孩齐迹那样勇敢顽强

14岁那年,女孩齐迹辍学回家,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

那是2003年。 12年过去了,孤独而落寞的齐迹依然这样扛着这个家。在义县大榆树堡镇小粒子屯村这个贫寒的家庭里,女孩齐迹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扛起了所有的艰难困苦。

时过境迁,我们总是喜欢坐在窗前,看窗外耀眼的阳光,幽幽地说,那时候,日子过得好难。似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过或即将有这样的感慨。当烈日艳阳下的孤苦无助转换成晚霞下的云淡风轻,人生际遇的偶然与必然就失去了张扬的色彩,烟云过岗,尘埃落定。

而今天的具体落在实处的日子好难。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14岁那一年,齐迹与一个特殊的时刻不期而遇。母亲突然感觉腰部疼痛,下肢无力,经过检查,被医生确诊为脊髓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母亲的病情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家里的积蓄也花光了,父亲只好带着母亲回家休养。回到家里时,母亲已高位截瘫,胸部以下没有任何知觉,连手都不好使了。

这对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来说,如若晴天霹雳!可老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全家人为母亲突然瘫痪而一筹莫展时,失去生活信心的父亲却选择了逃避,抛弃卧病在床的妻子,抛弃正在上学的14岁的女儿和仅有19个月大的儿子,一个人远走他乡,至今不知去向。从那时开始,辽宁省义县大榆树堡镇小粒子屯村的,正值含苞待放的豆蔻年华的14岁女孩齐迹,成为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一个挑门过日子的成年人。所有艰难困苦,都需要她一个人扛。

那是2003年。 12年过去,孤独而落寞的齐迹依然这样扛着这个家。见到记者,她与母亲一起,说起自己的弟弟。这个孩子不争气,上了初中了,贪玩,不爱学习。齐迹说,真为这个弟弟发愁。

12

一个14岁的女孩,要撑起一个家,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间的辛酸,也许只有齐迹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得到。当年,为了生存,齐迹只好辍学。照顾瘫痪的母亲,培养年幼的弟弟,做饭,做家务,家里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身上。这些事,齐迹以前想都没有想过。力不从心,手足无措,但是齐迹没有被困难吓倒,不会就学,洗衣、做饭,为母亲擦身子、按摩、喂饭,是齐迹每天的必修课。为了让母亲身体更舒服,心情更舒畅,齐迹哪里也不去,整天在家里陪着母亲。一天忙活下来,十几岁的齐迹筋疲力尽,小手也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但她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苦,说过累,只是一个人默默承受着艰辛的生活。

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齐迹很想出外去打工,赚些钱补贴家用,但是她又扔不下卧病在床的母亲。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去到镇里面的一个私人服装厂,成了一名学徒。虽然工资待遇很低,但多少也能改变一下家里的经济状况,最重要的是白天能够抽空回家照顾妈妈。刚开始做学徒,每天就挣几元钱,想到这样做就能更好地照顾瘫痪的母亲,齐迹一直坚持。早上4点起床,烧火,做饭,打理弟弟上学,伺候母亲吃饭,给母亲擦洗身子,然后去上班;工作期间,一有空闲时间,她就要跑回家伺候母亲;下班回来,做饭,收拾屋子,给母亲擦洗,督促弟弟学习,完成作业。

人们问齐迹,说你这孩子,这么多年,是咋挺过来的?齐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爱妈妈,爱这个家,我有责任照顾好妈妈,撑起这个家。就这么着挺过来了。

来了记者

齐迹得知记者来,就从镇上往家里赶。到家的时候,记者正坐在炕沿上,与躺在炕上的母亲聊着。齐迹就站在一旁,不动声色地听着。

记者与齐迹的母亲赵树艳聊了一会儿,对她说,我们出去聊一聊吧,让你的母亲休息一会儿。齐迹就与记者一起从屋子里走出去,来到院子里。也没有个可以坐下来说话的地方,夏日的阳光灼热地烤在人的脸上,齐迹就与记者在多少有一点荫凉的西屋窗前,房檐下,靠着窗台说话。

院子的东侧是一个小菜园,里面的豆角和玉米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西侧是一间偏房,房前堆着一垛玉米秸。

镇上有一家服装加工厂,最近一年,齐迹一直在厂里做缝纫的活儿。工作并不是固定的,有活儿的时候就去,没有活儿,就在家里陪母亲。一个月可以挣1000元左右。对这笔收入,齐迹与母亲都非常知足,并对工厂老板心存感激。厂子里有一辆电动车,得到老板的关照,齐迹担心躺在炕上不能动的母亲时,可以骑这辆车回家,看望母亲。

母亲的低保金和两亩承包地的租金,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每年不足2000元。日子过得很难,到底是什么意思?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买肉或者买菜,那只能是在过节或者过年的时候,才偶一为之,平时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家里最好吃的东西,要给患病的母亲吃,给年幼的弟弟吃,齐迹不吃。

母亲

母亲就这样躺在炕上,躺了12年了。见到记者,母亲就落下泪来。俗话说的“以泪洗面”,在这间低矮的农家小屋里面,在整洁而一贫如洗的环境下,在破旧的家具映衬下,有着清晰的痕迹。

枕头旁边放着一个装满了水的罐头瓶,那是齐迹上班前给母亲备下的。母亲说,我一点一点地挪动,勉强能够喝到这瓶水。

母亲说,现在的日子比头几年好多了。只是那样一种压抑的氛围,虽时过境迁,依然止不住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不间断地散发出来。

母亲对记者说,你们不应该来采访我和我的女儿。没有什么可写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从她来说,她是我的女儿,妈妈病了,她照顾,那是应该的。从我这里说,病成这个样子,让孩子有书不能读,有学不能上,把孩子给坑了。

说起女儿的委屈,母亲深感愧疚:“孩子命苦啊!看着她从早忙到晚,拖着累得不行的身体伺候我吃喝拉撒,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好几回,孩子在上班时都差点睡着了,把手都划破了。可是这孩子性格内向,这些年的苦,她一直憋在心里,从没对我抱怨过。 ”而一想到女儿的将来,母亲就会泪流满面:“我在床上一躺就是12年,看着别人家的闺女都早早嫁人了,我的闺女却只能在身边照顾我,我心里不是滋味。我也曾好多回想过寻死,那样孩子就能减轻点儿负担,至少不用像现在这么累。但是每次孩子都抱着我哭,说妈你就是我的精神支柱,你要是走了,我也就没啥希望了,有你陪在我身边,再苦再累我也都不怕了。 ”

齐迹的母亲今年48岁。记者安慰她,说大妹子,你刚才说日子比过去好多了,这样想就对了,得想开呀。她告诉记者说,现在能想开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我们三口人在一起,好歹这是一个家呀。

只是不免又要为孩子操心。女儿已经26岁,还没有找到人家。她的弟弟让她给惯坏了,不爱学习,不懂事,贪玩儿。

赵树艳的心愿是女儿能嫁个好人家,儿子将来能够考上大学,能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俩孩子,以后不再这么苦了。

齐迹

齐迹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一直叫这个名字吗?

从小就叫这个名字,没有改过。可是我的户口本上的名字却不是这个,写的是齐荣,那是爷爷帮我上户口的时候,给我写的名字,我当时小,也不知道。我想改过来,不知道能不能改。

找派出所申请一下,能改。

当时辍学,是自己的决定吗?你当时那么小,怎样下这个决心?

下决心也不难,没怎么想,就不念书了,因为没有办法再念了。我得在家里伺候妈妈,照顾弟弟。

学校的老师,还有家里的亲戚,没有劝过你吗?

没有。可能他们一看这样的情况,也就没有办法说什么了。

觉得特别难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

没有觉得特别难的时候。就是不吱声地去做呗。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再难,也得我去做。现在好多了,一开始的时候,整天哭,妈妈一直哭,我和弟弟也就哭。现在妈妈心情好多了。

妈妈得病之前,我连饭锅都没碰过,顶多也就是有的时候,帮着妈妈添一把火,或者抱一抱柴火。

处过男朋友吗?

没有。

想过下一步怎么办吗?

也就是这样往前拖着走了。妈妈身边离不开人,弟弟又在上学,我没有办法出去打工。家里只有两亩地,由爷爷种着呢。

比如,你在家里养几头猪,又不耽误照顾妈妈,想过这些办法吗?

想过,做不到。没有本钱。

下午还要上班吗?

一会儿就得去。老板挺照顾我的。

你刚才说起弟弟,说他贪玩儿,挺愁人的。

可不是咋的,他也不小了,一点不懂事。

那你多劝劝他,讲讲道理,他刚读中学,来得及。

咋劝呢?他也不听。

你自己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啊,你告诉他,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想着养家糊口。姐姐14岁的时候,已经是挑门过日子,支撑这个家的人了。现在你也14岁了,应该也像姐姐那样,照顾妈妈,好好学习。将来姐姐出嫁了,你要接着照顾妈妈呢。

他要是明白这些道理就好了。

你现在是 “打造文明道德义县孝老敬亲典型”,你怎么看这份荣誉?他们说齐迹以自己顽强的毅力,辛勤的付出,成为了生活的强者,你怎么想?

他们总说的一句话是,我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句话我比较在乎。我什么也没有做,我只是一直在家里照顾妈妈,照顾弟弟。我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因为我不能不这样做,没有办法不这样做。认可我,就是说我这样做,是在做一件好事,我不是为了做好事才照顾妈妈的,但是听到这样的话,心里还是感到安慰。

成为孝老敬亲典型,县里的领导常来看望,是吧?

这么些年,大家也没少帮我们。2012年,下大雨,房子的后房山要塌了,村里帮着修好了。逢年过节的时候,上面都会来看我们。今年,县妇联来,带了慰问品,还给妈妈带来了一个轮椅。妈妈都12年没有下炕了,坐上轮椅,她也能在院子里晒一会儿太阳。

补记

姐姐

走进这样一个家庭,在为其多年承受困难而感慨不已的同时,我们更为其乐观向上的顽强精神而感动。有过极其艰厄的时光,但是生存的希望从未离开过他们。他们相信,只要坚持,生活中的困难总会被克服,日子总会一天天地好起来。站在这个农家小院里,体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一句老话,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坚强、自尊以及乐观向上的力量。而我们若因这个特殊的家而说起孝道,那孝道的含义极其清晰,所表明的理性极其深刻。

又突然想起张楚唱的那首名为《姐姐》的歌曲:“这个冬天雪还不下/站在路上眼睛不眨/我的心跳还很温柔/你该表扬我说今天很听话/我的衣服有些大了/你说我看起来挺嘎。 ”而感伤,犹自依存于那句“姐姐,我想回家”。因为有姐姐,19个月大的弟弟才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将来有一天,弟弟长大了,忆起往事,料当对此印迹深刻。

家的味道,每与复杂的感受相关联。在亲情、爱情、兄弟姐妹之情的衬托下,曾经的艰难困苦,都将因我们对家的依恋而成为生活的财富。当母亲忽然间躺倒,幼小的弟弟坐在炕上哭泣,不负责任的父亲离家出走,一个原本完整的家就要支撑不下去的时候,14岁的女孩齐迹站出来,抱着弟弟,扶着母亲,说,不要怕,有我呢。

想象此情此景,有关人生的感慨,令人止不住泣下如雨,而复抖擞精神,步履坚定地向前走。

从女孩齐迹的一丝笑容里,你能读出些什么?

□本报记者/薛百成 文/摄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