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亲水惜水节水 要从自我做起

山西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资料显示,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8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量的4‰,远低于周边的河南、河北、陕西等省份。

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81立方米,为同期全国人均值2200立方米的17%,处于全国倒数二三位,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界限。

……

尽管我省拥有众多的河流,曾被誉为“华北水塔”;尽管早在春秋时期,三晋大地就有了“表里山河”的美称;但是,查看山西的水资源现状,只能用“贫瘠”来概括。

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保障我国水安全的问题,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双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对于山西这样一个贫水省份来说,节水更是重中之重。今年3月22日,在第23个“世界水日”到来之际,由山西省水利厅指导,山西水利出版传媒中心和山西晚报社共同主办的“节水在三晋”大型系列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随后的三个多月时间里,记者深入太原、阳泉、晋城、侯马4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进行调查,寻找各行业节水先锋的创新经验,并对汾河源头的水资源环境进行了实地探访,在全面展示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的同时,深度剖析了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活动还通过节水知识竞赛和节水征文活动,引导各界群众参与,倡导全社会形成“亲水惜水节水”的理念。

A 发倡议:请人人“亲水惜水节水”

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我们的世界才有了生机、有了活力;水是生产之要,有了水,机器才能运转,工厂才能运行,我们的吃住行才能得以保障;水又是生态之基,有了水,我们才能拥有碧水蓝天,才能拥有美丽和谐的家园。

但我们所拥有的水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地球的储水量丰富,但其中海水占了97.2%,陆地淡水仅占2.8%,而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淡水储量的0.34%。据科学界估计,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水,世界已有将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

我国更是全世界13个缺水国之一。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却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段,煤长水短、十年九旱。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水利条件,水资源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但一些人没有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随意打开龙头,任由洁水恣意流淌,常常是“人离水未关”;自来水管网老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水污染更是……

3月22日,在第23个“世界水日”来临之际,由山西省水利厅指导,山西水利出版传媒中心和山西晚报社共同主办的“节水在三晋”大型系列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为倡导在全社会形成“亲水惜水节水”的理念,活动组委会在活动启动的同时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倡议大家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组委会倡议党政机关要率先行动起来,争做节约用水的示范者、推动者;工业企业要大力推进节水技术革新,努力将用水大户变为节水大户;农业要做节水的主力军;服务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提倡水资源的合理消费;社区和家庭要全面行动起来,真正做到节水在身边;学校要不断强化节水教育,在广大青少年中传播节水理念,努力培养科学、文明、节约的用水习惯。

B 行三晋:“四宗最”感受节水优先

活动开始后,活动组委会派出记者对我省4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进行了深入调查,寻找一二三产业的行业先锋,介绍了他们的节水经验。此后,组委会还组织拍客团走近汾河源头,用镜头记录下汾河源头生态修复后的青山碧水。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记者行程2000多公里,走企业、下田地、进社区,深深地感受到了节约用水正在逐步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里。其中,有“四宗最”让记者铭记在心。

最难忘的一杯水。在阳泉采访时,记者喝到了一杯最难忘的水,那是阳泉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车间生产的反渗透水。那水甜甜的,口感也不错。但半个小时后,当记者在污水厂入口闻到阵阵恶臭,看到粗格栅还挂着动物的腐尸时,断然不敢想,自己喝的那杯水竟然来源于此……记者一方面感叹科技的神奇,一方面暗自心惊:如果不节约用水,当有一天,我们喝的水都是污水处理后的产品,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和无奈。

最美丽的净水设施。脏、臭、黑,是人们对于污水处理设施的直观印象,普通的污水处理厂大多“长相难看”,但在晋城市丹河湿地,记者看到的却是一个美丽的“姑娘”。漫步其间,周围草长莺飞、芦苇随风飘荡,深深地吸上一口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如此美景,却肩负着劣五类水的净化和生态修复的功能。经过人工湿地垂直流处理,来自丹河、北石店河的污水被净化成可用于工业生产、景观植物灌溉的四类地表水。这里真的是实现了人水和谐、环境优美。

最爽朗的笑声。“方便了也放心了,花钱也愿意。再说,每个月就花三四块钱,值!”在侯马市高村乡西贺村,记者听到了村民赵年娃爽朗的笑声,笑声的背后是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努力。2014年以前,说起吃水,老赵满肚子的牢骚。那时,他家的饮用水来自水窖,五天才能换一次新鲜水。如今,西贺村每家每户都接入了自来水,计量用水,村民们不仅喝上了洁净的水,还渐渐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

最欣慰的节水成效。山西是资源大省,工业是用水大户,在采访中,记者共走访了十多家大中型企业,无论是冶炼企业还是制造企业,无论是电厂还是煤矿,节水成为了这些企业的共识——不只是为了节约成本,更缘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在阳城电厂,记者看了高大的变频水泵,通过它的功率转换,实现了发多少电用多少水;在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记者看到了16台冷却水塔,通过它们的“工作“,生产循环用水实现了全覆盖;在太钢,记者不仅看到了引领行业典范的先进节水技术,而且他们探索解决水污染的难题,开始授人以渔。

C 广参与:近千人参与节水、推广节水

在深入采访试点城市和展示行业先锋节水措施的同时,4月20日,“节水在三晋”大型系列宣传活动专题网页正式上线,同时,活动组委会还开展了节水知识竞赛和“我的节水故事”征文活动。

40多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922人参与了网上知识竞赛,其中271人获得满分。征文活动启动后,不断有读者给活动组委会投稿,他们不仅讲述了那些真实而发人深省的节水故事,更是分享了自己点点滴滴的节水经验。“河水、湖水、泉水、自来水、深井水……无论何种水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应该去珍惜,去爱护,去节约。”这是太原市民李秀萍文章的部分内容,李秀萍是山西晚报的忠实读者,当她从报纸上看到征文活动后,就想着把自己多年的节水心路历程写出来与众人分享。

李秀萍在文中讲述了多年前的一次出游。在太原市郊的李家山,她了解到当地村民吃水艰难的状况。“看到村民们艰难地从山下取水,我不忍心喝掉身上带着的两瓶矿泉水,把它给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当小男孩用脏脏的小手接过矿泉水时,表情显得很惊奇,还高兴地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她说,那一刻,心酸的眼泪禁不住地流下来。

从那以后,一直深受母亲节水影响的李秀萍,更加关注点滴用水的节约。淘米洗菜的水,她留下来用于浇花冲厕;家人洗手时,她让在盆里洗,不让水流个没完,并叮嘱用完水后谨记关好水龙头……慢慢地,在她的唠唠叨叨下,家里人也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节约用水,人人节约一点,水资源就少浪费一点。”李秀萍不仅自己节约用水,还向身边的人宣传节约用水,遇到有人浪费时,她都要不自觉地上去劝一劝。“今后我还要把节约用水宣传下去。”李秀萍说,虽然她已经64岁了,但还有一颗年轻的心,要身体力行地去节水。

7月7日,节水知识竞赛、“我的节水故事”征文活动结束,活动组委会从获得满分的节水知识竞赛参赛者中随机抽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获得者,并邀请专业人士对征文进行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李秀萍的节水故事,获得了三等奖。

转眼间,“节水在三晋”大型系列宣传活动落下帷幕,但节水行动并没有停下脚步。节水优先,亲水惜水需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提高忧患意识,形成节水意识,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本报记者 王小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