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晚报记者践行“走转改”访鹤城 探寻齐齐哈尔现代农业发展轨迹

晚报记者践行“走转改”访鹤城 探寻齐齐哈尔现代农业发展轨迹

王树清老人带领记者们栽下“晚报林”

生态英雄实践绿色梦想

记者们3天中行走在鹤城的南北县区,未曾看到过裸露的黑土地,眼前景象就如同宋代诗人翁卷描摹的那样:“绿遍山原白满川”。放眼望去,绿色主宰着世界,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绿色与天光交相辉映,记者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而这美景无不来自鹤城人不懈的努力与奋斗。生态文明建设使蓝天、碧水、白云成为鹤城的标志,这里每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均超过了300天。

11日上午,采访团趋车4个小时,来到拜泉县。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带领大家走进展览馆,讲述起该县的生态建设史。50年代曾是黑龙江著名的四大粮仓之一的拜泉县,在上世纪70年代却因无节制地毁林开荒,干旱、风沙、洪涝、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叠加出现,全县森林覆盖率下降至3.7%,黑土层厚度由1米锐减到30公分,粮食亩产不足百斤,农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从沈阳农大毕业的农民的儿子王树清看到这样的情景后,暗下决心,一定要用所学的生态学理论重整家乡山河,要用满头白发换来青山绿水!

王树清曾任拜泉县委书记。他每天天不亮就赶往造林现场,挖标准坑、植样板树,钻山沟、爬横垄地,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王树清有两句名言:“树是我爹”。 “树是高压线,谁碰谁触电。”近些年,王树清亲手处理了百余起毁林案,有20多人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几十个干部被降职、撤职。

王树清身上的经典故事有很多。为了护树,面对举镐要刨树的人,他大吼:“你们要刨树,先刨我王树清!”看到护村林被毁了,他命令所有人下车,为绿色生灵默哀三分钟;发现开发商砍了工地里的一棵树,他背诵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求对方在旁边栽上一片林子作为补偿;他还练就了通过 “测体温”来判断小树是否成活的本领……

王树清被誉为鹤城的“生态英雄”、后任齐齐哈尔市副市长。2007年,从副市长的位置退下来后,他回到老家拜泉县,继续实施自己的绿色梦想。他成为义务护林员,当上了名符其实的“树官”。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后,他要围着县城走一圈,跟他的“树”伙伴们打招呼。老人表示:“我要用我的铁肩膀,一头担来金山银山,一头担来绿水青山。”

如今,老人的头发白了,拜泉的山水真的变青变绿了。拜泉的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23.7%,粮食亩产达900多公斤。王树清带领全县人民造林123万亩,让拜泉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百万亩人工林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还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定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王树清以善待青山绿水、善待大自然的人格魅力及在植树造林、生态农业、水土保持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荣获第三届地球奖和全国造林绿化十大标兵称号。

7月11日中午,全国百家晚报的编辑记者们在王树清老人带领下,一起植下了一片“晚报林”,为青山再添新绿。“要像抱孩子一样,把树苗轻轻放在坑里,然后再撕开塑料布袋子填土。”王树清老人一遍遍地重复着,生怕他的小树苗受委曲。

晚报记者践行“走转改”访鹤城 探寻齐齐哈尔现代农业发展轨迹

富裕老窖公司酒窖

生态农业借助互联网腾飞

在齐齐哈尔采访,记者们了了解到,每个县都根据自然优势,探索发展之路,有着不同的产业模式,但无不依托着辽阔富饶的黑土地,走生态发展之路,并且不断创新发展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农业现代化有了全新的开拓。

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韩冬炎与记者交流时说:“生态是我们这个地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全国得天独厚的差异化的资源。在齐齐哈尔的大地上,再也看不到牛马的耕作,到处都是千万元的现代化农机,这使得农村70%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30%的劳动力用现代化的标准、现代化的农机,进行规模经营,为更好地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可靠保障。互联网+农机的模式,并不能称为现代农业,是特色农业,而互联网+齐齐哈尔生态农业,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地处北纬45度至47度的全世界公认的黄金种植养殖带,富裕县富南灌区万亩有机富硒水稻示范田中,利用智能管理平台,对水稻生产的田间气象环境、土壤温湿变化、生长各阶段营养需求等数据全面采集,综合分析后自动调节灌水、施肥、病害防治等技术流程。同时利用视频监控、二维码等技术把水稻的催芽、育苗、插秧、田间管理到收获、储存、销售的过程纳入溯源范畴,增强可信度和市场竞争力。在销售方式上,该县建立了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及100个乡村服务网点,线上线下营销。同时在国内一些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富裕县特色馆。一年内实现销售富裕大米3000吨以上,线上销售额达5000万元。

富裕县副县长王喜山向记者们透露一个信息,他们产出的有机大米倍受消费者追捧,最高可以卖到六七十元一斤。今年,该县水稻种植面积已经增至68万亩,肥沃的黑土、纯净的水资源,加上不断积极探索的“基地+品牌龙头企业+农业物联网+智能仓储+品牌电子营销平台+可追溯”机制的成功经验,把优质的、全程监管的产品放在网上,可使齐齐哈尔的有机种植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向生态“索取”超值回报。

黑龙江省的白酒龙头企业——富裕老窖酒业以这里收获的“龙糯1号”有机高粱为定点使用的原料,年产值达到十亿元。

晚报记者践行“走转改”访鹤城 探寻齐齐哈尔现代农业发展轨迹

兴十四村农民住上别墅

农民住进二层别墅 生活节节高

7月12日,采访团来到被誉为“龙江第一村”的甘南县的兴十四村。该村始终没有分田到户,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兴十四村现已发展成为拥有人口11600多人、耕地2.4万亩、人工林1.5万亩的高标准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村还拥有35家企事业单位,集农、林、牧、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房地产开发和国际贸易于一体,形成了“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去年,人均纯收达到7.6万元。

兴十四村全村耕地由村里2%的劳动力种植,98%的劳动力成为二、三产业工人,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村民的教育、医疗、水电及物业管理等10项支出全部免费。

十余年来,村里建设花园式别墅136栋,全村80%的农户住上了别墅,户均居住面积196.6平方米。每栋35万元的别墅村民只拿10万元,村集体补助25万元,产权归村民个人。2010年以来,还建设村民公寓楼34栋。

村民张再臣家是一栋二层别墅,上下6间房舍,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厕所等设施跟城里的住房别无二致。张再臣是村委会的一名司机,爱人在村杂粮厂上班。两口子每月工资总共4000多元,供独生儿子上大学。去年他又花十余万元购买了村里一套83平方米的公寓。现在他们夫妇就盼着儿子大学毕业后回乡结婚生子,将来小两俩口住别墅,老俩两口住公寓。

在兴十四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万平方米智能温室,沁人心脾的花香四溢,一片片花海映入眼帘。当记者们为50斤重的大西瓜啧啧称奇时,主人却称之为小西瓜。原来,兴十四村最大的西瓜有130多斤重。那这些大西瓜可以被预订了,专为寿宴、婚宴准备,一个能卖到3000元。

齐齐哈尔,松嫩平原上的这块神奇的宝地,精彩故事多,生态奇迹也多。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沈文愉 《鹤城晚报》供图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