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创业维艰,但不能为梦想不择手段

创业维艰,但不能为梦想不择手段

在独角兽神殿之下,是失败者的血泪、青春乃至生命垫高的基座。即使在“改变世界”的口号下,创业者也不能用“梦想”为所有的行为辩护。

文|张恒

一个把特斯拉换个外壳,装上安卓系统,搬上台用PPT展示,号称要做中国的特斯拉;

一个农产品网站上出现采购一百万吨洋葱的销售记录,号称明年销售规模有望突破10000亿;

一个视频类网站上的高管成员盗用他人图片,鼓吹的革命性技术被网友指是几年前的概念。

游侠汽车、一亩田、云视链,几天之内,三个创业者从“神话”变成“笑话”。

暂时还不清楚,他们是为谋生存而放手一搏,还是资本胁迫下的无奈表演。但抄袭、欺骗与造假,并不会因为这些理由中的任何一个而得到理解和原谅。创业不易,但并不代表可以因此不择手段。

如果还有人记得康德说过“手段比目的更重要”,那么当他们仰望星空或是扪心自问之时,此次创业绝不会离梦想更近了一步,而是离良知更远了一寸。风险投资者愿意为失败买单,但个人信用的破产将会让他们在此后的每一步都付出更多代价。

又或许,他们将成为刺破泡沫的那根针尖——个案的破产导致信念风向标的转向,随后陷入不可逆转的棘轮,由虚假数字堆砌而成的空中花园轰然崩塌。

朋友告诉我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在中关村某个创业咖啡馆里,一个走路已经颤颤巍巍的老人家走到她所坐的咖啡桌旁,用带有浓重陕西口音的普通话问道:姑娘,你是投资人吗?

走在中关村的创业大街上,空气中充满了“我有一个梦想”的空洞回声,但你能从中嗅到贪婪、焦虑和一夜暴富的妄想。

持续上涨的房价,让多少年轻人奋斗多年都难有立足之地;逐渐固化的社会阶层,使得寒门再难出贵子成为事实;而资讯空前发达的年代,商品营销信息又在膨胀所有人的欲望。生存的焦虑,逆袭的渴望,在网络上喝下一碗又一碗成功学鸡汤之后,一个接一个走上九死一生的创业之路。

在此次创业大潮中,移动互联网收获了最多的商业计划书。层出不穷的花样概念,从煎饼果子到肉夹馍的“接地气”神话案例,对80后、90后的无节制吹捧,让人以为创业已经没有门槛。在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之前,在总理喝下3W那杯“互联网泡沫”之前,我们就已经中毒太深。

在周围人人都在谈论创业的氛围中,在满大街CEO、创始人的环境下,大家都有意忽略了印一盒名片只需要十块钱,注册一家公司只需要一天,以及遍布神州大地的孵化器、创业园中到处都有三个月免租金的格子间。

对创富和成功的渴望遮蔽了理智之光。

创业本身就是高风险的事业,能活过一年的创业公司都不多,获得融资的更少,上市的更是凤毛麟角但是在很多创业者的眼中,只看到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豪;只看到刘强东从中关村柜台起家,不仅名利双收还抱得美人归;只看到当年有50万的马化腾让每个人成为他的用户。

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列出一组数字:在美国,小型企业能生存5年以上的概率是35%,但是美国的企业家评估自己企业的胜算时,81%的企业创始人认为他们的胜算能达到70%以上,有三分之一的人甚至认为他们失败的概率为零。心理学家教育我们,人类从来不像自己认为的那么客观,我们往往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在潜意识中就忽略了风险。

就中国的创业环境而言,事实更加残酷。

2014年9月,上海市金山区调查了该区青年创业者现状。调查中对青年创业者的定义是指,“在1970年以后出生,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创业、具有一定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金山本土或外来的创业者”。基本上都是创业成功的人。而最终的调查结果发现,总共97名青年创业者中传承父辈行业的有90人,占92.8%。

也就是说,真正白手起家最后成功的创业者可能不足一成

在《创业维艰》的封面上,作者本·霍洛维茨写道:“Building a Business When 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在没有简单答案的时候创立一项事业)”,也许这是对创业最好的一句话阐释。

创业意味着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为那些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寻找出路,为了生存、为了壮大、为了梦想持续不断地投入生命。而所有创业者的初心,无论是更好地生活、改变世界、或者其他梦想,都是他们一生中的闪亮时刻。

创业维艰,但不能为梦想不择手段。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