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凉都故事:骂冗地戏——穿越时空述忠义

凉都故事:骂冗地戏——穿越时空述忠义

被村民谓之为“神树”的千年古树

凉都故事:骂冗地戏——穿越时空述忠义

地戏表演

凉都故事:骂冗地戏——穿越时空述忠义

穿戴服饰,准备演出

□本报记者 周学辉

出了六枝特区主城区,顺延102省道一路前行,沿途满山翠绿,空气清新无比。双眼微闭,感受微风的吹拂,顿时让人忘却了烦恼,心中一片宁静。带着对骂冗地戏探秘的心情,记者来到了大用镇骂冗村。

刚进村,但见村中民居或成片、或三五成群点缀于翠绿之中,三两缕炊烟从村内袅娜地往上升,然后仿佛受到不时传来的狗吠声惊吓,飘散于山野田间,如梦如幻,更有村民忙于田间,一幅山村美不胜收的水墨画就出现在你的面前。“油菜花开的时节更美。”前来迎接记者的村民白辉正告诉记者。听见他的讲述,记者心中不由暗恨为什么不早些时日前来。

石人无语,见证村寨兴亡

白辉正早年间做小生意,常行走于村寨之间,对村寨每一个角落可谓是熟悉无比。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穿行过村寨,又在山路上行走半刻,最后来到了一崖壁之下。但见崖壁上矗立一座石人,石人身形神似,无声地立崖远望村寨。

据说,原来骂冗主要为居民分别居住的阿松寨,黑羊大箐。由于黑羊大箐居民饲养的牲畜不时跑到阿松寨居民种植的土地寻食吃,久之引发双方的矛盾,并发生争斗。黑羊大箐的居民争斗不过,只能呈口舌之利,时间长了也就让人生厌。以此得名骂冗,意为骂的冗冗烦烦的(注:本地语)。后黑羊大箐居民找来了一先生,用计将阿松寨风水石人头打掉,破了阿松寨风水,阿松寨因此破落。后遗留的阿松寨民知晓石人秘密,又将石人头补上,无奈人员流失严重,再不复原来风光。最终黑羊大箐居民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在历史的发展中,骂冗村民的不良习惯不断改变,行走于村内,但见居民举止文明,言谈有礼。

古树希声,庇佑村寨发展

村中行走,不时可见成百上千年古树。白家坟山就是其中的古树群之一。大跃进时,当时的民兵连长带队砍伐此处树木制作铁路枕木,在只剩余七、八颗时,一棵树倒下将其腿部砸断,其余人因此惊惧,不敢再砍伐,剩余的古树得以存留。而村中最出名的古树为骂冗村五组一棵据说上千年的古树,被村民誉为“神树”,每年农历六月六,村民都会在这颗古树前杀猪宰羊,进行祭拜,以求风调雨顺,避祸消灾。走到树下,但见树干粗壮,造型奇特,树根盘根错节,深入方圆数十丈地中。远观,古树犹如一把巨伞,庇护着村民。问其树种,村民皆不知。

鼓锣有情,地戏诉说忠义

一鼓一锣敲响,随着鼓锣的节奏,穿好表演服,戴上头盔,挂上面具的地戏表演者或两人对打,或四人穿插,更或八人齐舞,只见一个个手持刀、枪、剑、戟等兵刃,转辗腾挪,在一招一式、一来一往之间五彩战袍迎风飘飞,将古战场的短兵厮杀体现得淋漓尽致。

地戏的道具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面具。面具制作工艺不仅精细复杂,更是要求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大胆夸张。在制作过程中,需先取原木一段,从中一分为二,然后进行剥皮、扣挖等工艺,初步形成面具毛胚,最后对毛胚进行精细雕刻、打磨、上色、装饰等工艺,一面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面具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除了面之外,服装也非常讲究,战袍、战裙、背旗,或红、或绿、或粉,一如面具色彩鲜艳,夺人眼目。

骂冗地戏与其说是对战争的回顾,不如说是对先祖忠义的传扬。白姓为骂冗大姓。据《白氏家谱》,该族起于秦名将白起。始皇命白起带兵捉拿一名忠臣,白起抗命不从,被始皇赐死。后始皇醒悟,追封白起为秦武安君。至此,白氏在历朝历代中代代为武将,忠义无双,直至宣武将军白纳元攻打贵州,兵锋达幺铺。白氏抽标为记,以姓起堡,名为白旗堡,以名起山,名为将军山。落脚白旗堡后,白氏经四代弃武习文,在黑羊大箐安居乐业。白氏后人及入贵州时同来的谭、王、张、李等将领后人想起先祖征战艰辛,欲寻一种方式进行纪念,以此具有骂冗特色的地戏应运而生。

地戏的主要人物和内容主要是以薛家将为主,意欲体现的就是先祖的忠义。随着发展,骂冗地戏不断完善,大胆创新,当前该村表演的主要节目《薛丁山征西》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其间表演的阵法多达五种,分别为烈焰阵、浑水阵、金光阵、长蛇阵,最为高潮就是诛仙阵。表演此阵时在紧锣密鼓的催促下,数十上百人按照各自角色在高台与地面之间来回穿梭,上下跳跃,前后奔突,热闹非凡,掌声欢呼声响彻天际,观者必定眼花缭乱,无法分辨。只要表演此阵时,必定是全村空巷,观者如堵,热闹非凡。

“村里面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来两手”。白辉正向记者说道。在表演中记者发现一名80左右岁的老人依然身手矫健,举手投足间不见老态。这位老人告诉记者,骂冗地戏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文革期间对地戏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但文革后,大家自筹资金,自发的又将地戏发扬了起来,先后到市、特区及外县、郊乡进行了演出,深受观众好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专家的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经费等因素,对骂冗地戏的传承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白辉正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想方设法完善骂冗地戏,把这一文化传承下去,让骂冗地戏成为骂冗、成为六枝特区乃至凉都的一张明亮文化名片。

来源:六盘水日报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