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南通:凡人善举,撑起城市文明新高度

中国江苏网讯 “我已经86岁了,希望能活到90岁,磨刀磨到90岁,捐款捐到90岁。”

在中国公益论坛首届中国公益年度颁奖典礼上,“磨刀老人”吴锦泉朴实的话语,令全场为之动容。颁奖嘉宾、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闻听此言,与老人紧紧拥抱。

从第一个捐资助学不留名的“莫文隋”,到如今活跃城乡的近70万江海志愿者;从“裸捐百万为慈善的老干部”宋英、“舍身救人的最美富二代”周江疆、“平民慈善家”胡汉生到爱心邮路群体等全国典型……多年来,我市把弘扬凡人善举、坚持久久为功作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成为全国全省重大精神文明先进典型最多的地区之一,叠加起全国闻名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在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隆起一片道德高地。

“南通培育、选树、礼敬身边好人在全省、全国都走在前列,要把这种好的传统延续下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聚焦公民层面,为全省建设道德高地作出新的贡献。”今年7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在通调研时,对我市提出殷切期望。

人无德不立、城无德不兴。我市坚持让公民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人翁”,注重“凡人”的实践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群众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推出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先进典型,通过大力选树宣传“凡人善举”,宣传身边的最美人物、弘扬看得见的最美精神,找准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结合点,引发人民群众的广泛共鸣。自1986年以来,全市先后有600多位市民成为市文明新风典型, 89人登上“中国好人”榜,20人被评为全国全省道德模范。

市委书记丁大卫登门慰问、为见义勇为的英雄教师戴上奖牌,市长张国华走进“莫文隋”原型家中,向默默无闻做了多年好事的老人致敬……以培育、选树、推广、礼遇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为抓手,立足于以点到面,实现从个体到群体、从局部到整体的文明提升。我市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评选、推广、激励机制,出台《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南通市道德领域突出事件处置办法》、《江海志愿者礼遇八条》等政策,为帮扶道德模范提供制度保障,在全社会营造礼敬、关爱先进典型的浓厚氛围;成立南通市美德基金会,募集数百万元,作为褒奖好人的专项资金。“德得相通”激励机制呵护“凡人善举”,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做好事行列之中,各领域先进典型层出不穷。

江海志愿者注册人数从1998年首批的34人发展到近70万人,“爱心邮路”由1条变成了609条,“无红包医院”由1家变成了200余家,“知心奶奶”由1人变成了30多人的一个群体,支教群体由赴云南宁蒗支教的33名教师发展为赴甘肃会宁、新疆库尔勒等地区支教的1000多名教师……南通的诚信建设制度化在全国推广,我市首创的校外教育辅导站、“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成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靓丽品牌。

从“盆景”到“花园”,从“独木”到“森林”,一个个道德建设的品牌成为江海大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凡人善举”托起城市文明新高度,彰显着南通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和魅力。2014年我市以全省第二的成绩,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测评,继2008年、2011年之后,第三次登上“全国文明城市”领奖台,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三连冠”城市。

“以‘三连冠’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弘扬‘凡人善举’、光大‘南通现象’。”今年2月28日下午,市委书记丁大卫代表我市赴京领奖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在表彰大会结束后,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市将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明城市建设始终,进一步弘扬“凡人善举”、光大“南通现象”, 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托起城市精神文明的新高度,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本报记者 徐亚华 苗蓓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