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入伍起便以身许国献身为民 94岁抗战老兵朱鸿与他的故事

入伍起便以身许国献身为民  94岁抗战老兵朱鸿与他的故事

抗战老兵珍藏的军功章。

丁毅 王良豪

核心提示

抗战老兵,是指1945年9月3日之前入伍,被编入部队以抵御日军侵略为主要军事任务,包括前线作战部队及后期部队的中国军人。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360、博时基金发起的“寻找你身边的抗战老兵”公益活动中,六枝特区郎岱镇94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朱鸿,成为了全市33位抗战老兵之一。

8月24日,笔者从六枝特区人武部获悉,朱鸿现居住在郎岱古镇。在相关部门的陪同下,笔者来到朱鸿老人位于郎岱古城墙旁的家,用笔和镜头揭开老人抗战生涯及从事教育工作的感人故事。

还我河山驱日寇

朱鸿老人回忆自己的一生时,思路敏捷,讲述起参军入伍誓言驱逐日寇,振兴中华的决心,充满激情。

1941年,年满17岁的朱鸿,正是青春豪迈之时。当得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锦绣河山,他深恨敌寇,准备投军抗日,保卫祖国。

在当时驻扎郎岱县的接兵部队——安兴师管区第六连中尉排长刘伯仪关心下,朱鸿被保送到安顺北街大龙井安顺师管区司令部办的新兵大队受训,学习军事战术。“受训者全是由各连队选送的老兵,只有我是新兵。错过了发放衣服的时间,天气非常冷,我们只有穿着百姓的衣服,一段时间后,才找来旧棉衣,勉强度过了冬训。”朱鸿回忆起冬天受训的情景。

经过半年紧张的艰苦训练,朱鸿很快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人。

“佩戴的证章是圆形蓝底,周边有齿轮,中心是墓碑,上有‘成功成仁’四字,碑顶站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寓意为:历史的车轮,在祖国的蓝天下,人民赋予革命军人抗战的使命,从入伍的那时起,就以身许国,献身为民,‘不成功便成仁’,战胜敌人,收复河山,还我中华,人民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于蓝色的天空。”朱鸿对革命证章充满了感情。

受训顺利结束,朱鸿被分配到补充团二营六连任下士副班长,主要任务是为抗战前线补充兵员,往返于贵阳、昆明之间。“当时新兵多是送往滇西、楚雄、下关,一年送一批,每批150人左右。在护送兵员的途中,不仅要保证新兵的安全,还要照顾他们吃穿住行。”

翻山越岭、渡江过河、起早摸黑的情景,朱鸿仍历历在目。“出安顺、翻关岭、过晴隆、度北盘江、绕24道拐……660多公里的路程,来回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十分辛苦。”朱鸿说。

1944年,在一次护送兵员途中,为了尽快将新兵送到位于中缅国界的边防军第54军198师工兵连,在缅甸的密支那一片树林中,他们遭遇了与日寇的作战。期间,朱鸿右腿不幸被敌弹片所伤,至今伤痕仍在。

“1945年元月,一股日军窜入贵州独山境内,我所在的连队奉命回师于贵阳醒狮路时,上级命令速往前线迎敌。在整装待发之时,又接到敌人失踪消失的消息,命大家原地待令。”朱鸿回忆,当时转战贵阳时,大家热情高潮,要与侵略日军一决死战。

同年九月,在全国军民艰苦奋战八年、千百万人流血牺牲的号角声中,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日取得了胜利。

抗战胜利后,朱鸿没有立即回家,而是为了学业奔波于全国各地。

1949年,朱鸿转战到云南参加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警卫团,解放滇南沿江后,在通海建水加入解放军13军军官教导团学习革命理论。“经过革命思想教育,我的人生道路发生了终生不可逆转的变化,生活信条奠立了我忠实为祖国效劳,热爱人民的理想信念,我下决心帮助那些渴求文化知识者,为他们送快乐、谋幸福。”此时,朱鸿为国效力的思想更加强烈,他一心想回到家乡创办教育,用教育振兴家乡,报效祖国。

朱鸿在校期间,领导陆续挑选了年纪在25岁上下、学习表现好、思想进步快的学员下派到地方工作,他也被列其中。随后,朱鸿向领导据情申明,因离家十年,慈母在堂,请准回家工作,经领导同意,他回到郎岱县参加地方工作。

辗转多地育桃李

开设讲堂,创办学校,是朱鸿多年来的梦想,这一次,他的梦想真的实现了。

1950年,25岁出头的朱鸿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时,正值家乡建立新政权、成立农民协会的大好时期。

在新成立的郎岱城东门“兴隆行政村”,由群众选举产生的村委成员中,朱鸿担任村文教卫生委员,负责组办农民识字夜校。朱鸿的从军生涯就此结束,走上了为人民办学的教育教学事业。

1950年秋,农民识字夜校正式开学。朱华发动群众,不分男女老少都入学,白天主要是青少年,晚上主要是成人。教学之余,朱鸿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外,还利用空隙时间带领同学们在东山牌坊脚开荒种包谷,换钱作为同学们的学习费用,并带头捐钱给国家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

为了扩大教学规模,使更多的群众学到科学知识,1952年秋,朱鸿同韦洪安一起在离郎岱县城十里大路的花脚村开办了一所全日制小学。“当年县政府举办全县教师短训班,报考人员文化考测只须写出‘一’字的同音汉字多少个,当场决定是否录取,可见当时人才是多么的短缺啊,最后参加学习的仅有一百多人。”朱鸿回忆当时选拔教师时的场景感慨地说。

在开办花脚小学之初,没有教室、没有办公场所,教学用的黑板、桌凳、教材都要靠自己解决。教室借用韦顺、陈政安、陈政治等几家的房屋上课,借陈天奎家的牛圈楼做办公室,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郎岱县安乐乡花脚小学”正式挂牌上课,经过几次搬迁更名,现定名为“东山小学”,定址于青菜塘村。

花脚小学建校一年后,朱鸿又被调到安乐筹建另一所新校。1952年,朱鸿只身一人来到安乐,他充分发挥在部队学到的自力更生精神,提前到乡公所和乡领导商量,将旧时乡公所住新兵的旧房子改造作教室,把旧用的三根圆木装上三对脚,再在脚架上横放木板当桌子,一位村民把自家的旧柜子盖捐出来当黑板,学生自带凳子,就这样,又一所简单的学校建立起来了。

……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朱鸿又辗转于花脚小学、安乐小学、中寨簸箕田公社小学、洒志小学等学校任教,奔波于郎岱县各公社之间,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各地群众的真心爱戴。

直到1982年元月,从教三十余年后的朱鸿,光荣地从牛蜡贵分校的岗位上退休。

来源:乌蒙新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