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宿迁老村民回忆小木车 独轮碾过春夏秋冬

宿迁老村民回忆小木车 独轮碾过春夏秋冬

宿迁网讯(记者 徐其崇)两手攥车把,手心磨出了老茧;两腿使劲蹬,脚掌磨出了血泡。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常用的小木车,年过古稀的黄伯玲说,他所在的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乡苏黄村,和他差不多年纪的男人,大多数都推过木轮车,因为在“大集体”年代之前,小木车曾是农村较为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如今,村里把它作为陈列品展示出来,看到它,总会想起那木轮滚滚的年代。

版权声明

宿迁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宿迁日报、宿迁晚报、 宿迁网(宿迁新闻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宿迁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汪长德读过书,他不仅是生产队的木轮车手,后来还当上了记工员、会计。他说,老人们曾说过,独轮小木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遥想当年,诸葛亮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六出祁山,为的是开疆拓土,以不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孤之责。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几十万人马后勤供应是保证战役胜利的必要条件,而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恶劣交通条件下,怎样确保几十万大军粮秣供给?理所当然是军中主帅必须考虑的问题。聪明的诸葛亮便发明了适合山区陡壁悬崖、羊肠小道运送物资的木牛流马。尽管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病死五丈原,但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长使英雄泪满襟。有人论证,木牛流马就是独轮小木车的前身。

汪长德介绍说,小木车的构造由两部分组成,即车轮和车身。制作小木车,一般都是请本地手艺高的木匠打造,木料也是就地取材,大多为质地结实的硬杂木,像枣木、榆木、槐木等。农村各地小木车的外形差别不大。汪长德在15岁左右,就能用父亲的小木车干农活了。双手握住被父亲的大手磨得锃亮的车把,把车襻在车把上挽上两圈,因为身材远没有父亲那么高,父亲用的车襻又很长,他只能把多余的部分先挽起来。作为还未成熟的男子汉,稚嫩的肩膀早早承担起推小木车的重任。尽管那时承受了很多生活的艰难,也吃了不少的苦,但这对成就他人生态度和性格却大有裨益。

“过去农村生产资料匮乏,种庄稼施肥主要靠家家户户的家杂肥。以前每户村民家中都喂一头猪,猪圈旁边就是一个大坑,用于积攒‘猪骚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生产队会把各家各户的‘猪骚泥’清出来,统一运送到田地间,作为庄稼地的底肥。”汪长德回忆说,“大集体”大家在一起干活很热闹,除了18个人推小木车运送,蹩脚的地方全部靠男女老少用筐或布兜去抬,那种劳动场面也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据汪长德介绍,小木车运送物资时,上边需要有一个大筐。村里有一个编织能手,最善于用紫穗槐做原料,编制出漂亮的筐。“放在小木车上的大筐叫‘驴篮’或者‘方篮’,为了防止运送途中颠簸倾覆,都会采取固定措施,比如运送家杂肥到地点,车把一掀,筐里的家杂肥全部倒出,车把一落,筐就会恢复原位。”汪长德说,由于庄稼地松软,小木车很难推动,每每遇到车陷烂泥坑进退两难之时,只能喊来其他人帮助拉车。“小木车的轮子只有几厘米厚,遇到雨天、路面结冰,独轮打滑容易倒车。为了防止车轮跑偏,会用一种能够编制蓑衣的草编成车缏子,套在木车轮上,这样不仅减少震动,也增加了木车轮与地面的抓力。”汪长德说,推小木车不光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推车行走要讲究平衡。双手掌车把,双腿控制平衡,在推车的时候,车手走路必然是歪歪扭扭,在不断调整用力方向,这才能确保不会把小木车推倒了。

为了表达人们对小木车的敬重与厚爱,在过去常年使用小推车的年代,每逢过年贴春联时,大家总忘不了在小木车的车把上也贴上一副对联,老一代的人至今还没有忘记。当年贴在小木车上的对联内容是:“一轮行天下,两手定太平。”这副对联是对小木车最贴切的描述,也是劳动人民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小木车是靠人推的车子,也称之为手推车,它并非我们宿迁独有的老物件。近现代历史上,独轮手推车的最大功绩,就是陈毅元帅的那句话:“淮海战役是山东老乡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支前民工的小小手推车,车轮滚滚,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纪念淮海战役支前纪念馆,真实地记录了1948年11月刘邓大军的一个纵队就来到舒堂村,发动周边十几个村的群众搞支前。淮海战役打响后,当地支前群众把征集到的粮食、战备物资,村妇所织做的被褥、军鞋,用15辆太平车,30多辆手推车,冒着枪淋弹雨,踏着积雪先后3次送到前线。

为教育后人不忘革命前辈的英勇壮举,忠实记录人民群众车轮滚滚支前忙,踊跃支前的丰功伟绩,淮海战役支前纪念馆已保留当年支前的太平车、手推车、独轮车。今天,独轮木车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用途,只剩下观赏价值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