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烽火连天的年代,大浦城经历了怎样的峥嵘岁月

烽火连天的年代,大浦城经历了怎样的峥嵘岁月

↑浦城水南天后宫。叶飞率领的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曾驻扎于此。 (李摄南 摄)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共中央于7月8日发出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以民族革命战争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早在1937年3月28日,坚持在闽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中共闽赣省委,就通过“快邮代电”向国民党江西、福建两省政府分别发出“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呼吁,但闽赣两省的国民党当局对此置之不理。 浦城中共党组织认真执行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主动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谈判。红军主力北上后,中共党组织留下20多人,执行“独立自主靠山扎”的方针,开展抗战。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浦城中共党组织坚持又联合又斗争,既统一又独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在抗日战争时期,浦城境内发展到36个中共党支部,459名中共党员。

烽火连天的年代,大浦城经历了怎样的峥嵘岁月

国共合作 1937年8月,闽北红军三纵队在建松政军政委员会主席翁立义的率领下,在浦城的南口塘、山路下、瑞安和大口窑等一带活动,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黄道给中共建松政中心县委发来指示信:“今后红军对国民党进攻要缓和一点,从现在国内形势发展看,可能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希望。凡是国民党过去做的公路、桥梁、碉堡、工事,要妥善保护,我们要准备抗日,以便抗日时使用。”翁立义见信后即带领红三纵队到水北街和松溪路下桥休整。10月,黄道又致信中共建松政中心县委书记翁立义,指示该地区“用建松政军政委员会名义,给本地区范围内的国民党松溪、政和、浦城、建瓯县政府写信,约定谈判的时间和地点,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原则,派出代表同国民党派来的代表进行联合抗日谈判。” 同年11月中旬,中共闽东北分区书记王助,率领200多名红军指战员到濠村(今属浦城),召开中共建松政中心县委和各区委干部会议,传达中共闽赣省委“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指示”。当时,在红军指战员与地方工作人员中,许多人思想一时转不过弯,认为国民党挑起十年内战,怎么能跟他们合作?王助反复说明中共中央和省委“团结抗日”指示的正确性,阐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做好干部思想的基础上,会议决定相应改变过去的一些路线、方针和策略,停止游击,将游击队改为抗日义勇军,组织抗日救国会,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还决定派出人员,分别与国民党各县政府代表进行国共合作谈判。 11月23日,王助以闽东北分区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共闽赣省委特派员名义,向包括浦城在内的闽东北各县国民党县长发出国共合作谈判文件。 11月27日,根据濠村会议精神,分别在浦城水北街、桥亭乡碗窑、濠村等地进行谈判,达成了协议:停止内战,团结合作,一致对外;释放政治犯,实行民主抗日,给人民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撤销对建松政一带军事封锁,红军游击队停止打土豪,打乡公所;根据地人民必须出丁、纳税、交粮等。不久,发表《告民众书》,号召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抗日救国,组织人民参加抗日武装。 但是,中共浙西南特委在浦城的谈判却受到挫折。1937年冬,中共浙西南特委秘书刘清扬、特委青委张遗婆(后改名为张遗远),持红军闽浙边司令部的介绍信,到浦城国民党县政府接洽谈判。介绍信递到传达室后,两人即被送到警察局,被扣押20多天。后经闽浙边司令部发电交涉,才予放人。

烽火连天的年代,大浦城经历了怎样的峥嵘岁月

整编北上 1937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同国民党达成协议,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五个游击区的大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38年2月,广浦独立营和各区游击队,以及建松政独立营、浦城中心区委游击队500余人到崇安长涧源集中,开赴江西铅山石塘街,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江浦、龙浦游击队60多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集中到浙江平阳三门街,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 1938年2月14日,新四军三支队六团1300多名指战员在叶飞率领下,告别闽东父老兄弟,从棠口出发,踏上北上抗日的征途。18日,到达浦城休整,驻扎水南天后宫、房氏宗祠护国社、江南会馆、塔下鹰武庙一带。到达后,指战员即走向社会,与各界人士交往、面谈、磋商有关抗日宣传事宜。19日晚上,六团在城内孔庙举行文艺晚会,招待浦城各界人士。国民党县政府官方人员却出席很少,前排多有空座。22日离开浦城,取道二渡关进入江西广丰,奔赴抗日前线。 六团到达浦城期间,国民党浦城县党政部门办了四件事:一、募捐劳军。向附近的各联保共筹集几千斤稻草和粮食供给六团;二、配合六团召集群众大会,为大会作了准备;三、组织各界人士欢送六团北上;四、县长宋增榘发了一份电报到广丰县政府,告知新四军六团将途经广丰,请广丰准备食宿。 浦城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后,境内仅留下20多人,执行“独立自主靠山扎”的方针,以仙山岗为中心,发展力量。

烽火连天的年代,大浦城经历了怎样的峥嵘岁月

救亡运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1937年日军侵占福建金门后,日机相继轰炸福州、南平、建瓯、邵武等地。浦城中共党组织利用当时的合法地位,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37年9月,抗敌后援会浦城分会成立,由国民党浦城县党务指导员陈宝瑾任主任委员,并在富岭、临江、西乡(今永兴)、仙阳设立分机构。中共浦城县党组织争取后援会的群众走上抗日道路,并借用后援会开展群众的救亡运动。同时,在根据地建立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等群众抗日组织。 1938年5月,中共江浦县委书记张麒麟和龙浦区委书记傅家立,率工作团到东抗桥、青草洋、庆元山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傅家立在榆坞、东坑桥等地召开群众大会,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枪口对外”,使党的统一战线、抗日主张在群众中广为传播。 1939年8月,中共建松政特委在浦城后洋、黄竹串等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国会,并照顾新四军家属,改善他们的生活。 抗战初期,抗日救亡活动最有影响和最有特色的是文化宣传活动。各类抗日宣传队甚多,浦城中学宣传队以班级为单位,参与抗日时事宣传,除讲谈报纸、街头歌咏、教抗日歌曲以外,同学们还手执小红旗,拿着竹筒向群众劝募;有民众教育馆宣传队,每周安排一次抗日宣传讲座,并经常组织话剧演出,定期出壁报,杂以漫画;有国民兵团宣传队,到乡(镇)进行宣传活动。还有外来宣传队,如戏剧教育宣传队、军委会宣传队等。这些宣传队,利用标语、壁报、漫画、歌咏、戏剧、街头演出等方式广泛进行宣传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传活动中,活跃着一支业余抗战后援队。1937年冬,浦城邮局的施品思、李兆杰,水利站的陈学耿、中央银行浦城办事处的程某某,发起组织浦城业余抗战后援队,队员有祝允衡等20余人。这支后援队由抗敌后援会浦城分会领导,各项费用由队员每月资助2~6元。后援队每周定期在棋盘街和邮局门口出壁报,内容以“前线战报”、“战地动态”、“战地服务活动”为主,并刊登本县抗日宣传活动和队员们编写的抗日宣传消息,及时编出特刊和号外。此外, 后援队还在街头巷口、交通要道的墙上,书写大幅的抗战标语,表演抗日戏剧《放下你的鞭子》《抓汉奸》《东北一角》《盲哑恨》等。为扩大抗日宣传,后援队还先后到水南、九牧、五里塘、石排下、村头等乡村演出,随行的医师、护士为小孩种牛痘,为农民治病。1938年初夏,因部分队员工作调动,后援队的活动才中止。 为筹集资金,支援前方抗战,浦城各阶层人民投入后援会和各抗日社团组织的募捐劳军活动,掀起捐募热潮。资料显示,至1938年“七七纪念日”,由县后援会直接送达前线的慰劳捐246146元,节约献金40370元,素食节余金23131元,鞋袜代价金5万元,寒衣代价金47028元。当时,全省将献金全数直接送达前线的县份有5个,浦城县是其中之一。省抗敌后援会拨还三分之一,为地方办理慰劳军人家属及救济之用。 1940年10月7日,《福建民报》报道浦城人民支援抗战的热情。浦城体仁镇凤池保(今城关电站附近)的郭宗仪,以刻字为业,长子喜庆,入伍抗日努力杀敌,来信告诉父亲,称参战80余日,迭获战果。郭宗仪欣慰之余,将其平日所蓄购买草鞋百双,雨笠百顶,他的儿媳妇谢氏也捐银二两四钱五分。1941年11月4日,开展“一元献机运动”,其时浦城物价上涨,苛捐甚多,群众生活十分艰苦,但都纷纷应募,共募得63954元。 抗战期间,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在浦城积极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39年10月,在沙县省立福州中学读书的浦城籍学生真树华,回到浦城任码头街战时学校教员。这期间,在共产党员林涧青的帮助和教育下,真树华满怀激情地团结一批青年到城关街道、古楼、枫溪、西乡、前墩等地,宣传抗日。自编、自导、自演话剧、山歌剧、小演唱,并进行演讲,宣传发动搞得有声有色。真树华还组织晨呼队,每天早晨,列队高呼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他还以“民教”名义在棋盘街办壁报,名《街头教室》,撰写坚决抗战、反对投降的文章,深受群众欢迎。 1939年冬,在上海工作的国际报务员吴邦彦,因电台被日机轰炸,从上海撤退,回到浦城。吴邦彦在县民众教育馆举办抗战时事讲座,内容包括抗战形势和国共合作的前途,号召大家关心政治,抗日救亡,鼓励青年努力学习。 抗战初期浦城抗日救亡活动,发动面之广,参加人数之多,在浦城近代史上是空前的。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深入城乡,增强了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念,引导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烽火连天的年代,大浦城经历了怎样的峥嵘岁月

欢庆胜利 1945年8月14日午夜,驻浦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报务员在收中央电讯中,得到日本天皇裕仁颁布停战诏书,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当晚,第三十二集团军特别党部主办的机关报《捷报》印发号外。消息传来,全城欢腾,奔走相告,喜泪沾襟。外地逃亡来浦的人,廉价变卖带不走的物品,赶着回家和亲人团聚。防空疏散下乡的城里人,喜笑颜开地返城。 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浦城放假庆祝。人人踊跃参加,各机关、学校及沿街商号,都挂上彩灯。 闻知晚上要提灯游行,有的住户找不到做火炬的竹筒,就把晾衣服的竹竿先锯了代用,全城煤油也卖脱销了。 7时,在公共体育场举行庆祝大会。9时,由防空队施放解除警报10分钟。下午4时,在盟军俱乐部举行茶会,招待英国代表团。下午6时,人们涌进公共体育场,上街游行,沿途还有一群群的群众加入游行队伍。彩灯、灯笼、火炬、火把亮彻街衢,高跷、台座、踏地戏涌塞通路,器乐声、锣鼓声、鞭炮声,响声不绝。沿路地摊小贩也买了不少鞭炮放个痛快,直到深夜。↑信息来源:闽北日报,作者:余奎元,原标题:抗战时期的浦城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