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舆情分析:5000余人涌入格尔木抢摘黑枸杞 引发暴力冲突

舆情分析:5000余人涌入格尔木抢摘黑枸杞 引发暴力冲突

2015年8月10日至29日,青海省格尔木地区发生大规模抢摘野生黑枸杞事件,超过5000名外来抢摘者与当地草原看守者发生暴力冲突,当地草原管理失控。据格尔木市政府网站公布,截至8月28日,已经控制22名抢摘者,拘留3人。

自从黑枸杞的营养价值被认可以来,其身价倍增,每年都有大批外来抢摘者进行盗采。由于格尔木地区地广人稀,当地管理者难以抵挡这种群体略夺,格尔木大草原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根据人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8月31日下午4点,新闻量达到752条,微信数量达到97条。同时,网友积极呼吁保护草原生态,新浪微博话题#格尔木黑枸杞遭强抢#,阅读量达到3.8万。

舆情分析:5000余人涌入格尔木抢摘黑枸杞 引发暴力冲突

舆情分析:5000余人涌入格尔木抢摘黑枸杞 引发暴力冲突

一、事件溯源:野生黑枸杞身价倍增,盗采者趋之若鹜

2008年6月22日,据新华社报道,青海当地农林科技工作者在对柴达木野生枸杞品种资源的调查中,发现一种珍稀的野生黑枸杞。由于其药用价值远高于普通枸杞,被誉为“软黄金”。

野生黑枸杞的价值受到关注,如何开发这项资源,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划。直到2013年当地政府明确“可以适度采摘野生黑枸杞”,同时偷采者越来越多。2013年9月22日,中国广播网就对此进行报道,其高昂价格一度引发破坏性采摘。

2015年初,不断有关于“青海野生黑枸杞”偷盗、偷采一类的新闻爆出。2月,有当地某特产店员工坚守自盗,偷走20斤野生黑枸杞并销赃,获得赃款1万元。4月,“蒙面者持刀偷走12袋野生黑枸杞”时隔半年破获,损失价值达到人民币40万元。

2015年8月10日之后出现的超过5000名外地采摘者暴力抢摘事件,使得各方矛盾达到爆发顶点。野生黑枸杞价格不断上涨,抢摘者暴力破坏当地生态,格尔木草原沙化严重等问题引发舆论关注。网友上传事件现场照片,呼吁保护草原生态。随后,事件引发媒体关注。

舆情分析:5000余人涌入格尔木抢摘黑枸杞 引发暴力冲突

舆情分析:5000余人涌入格尔木抢摘黑枸杞 引发暴力冲突

二、当地政府应对:监管难遏制盗采行为

2008年,当地农林科技工作者发现野生黑枸杞价值时,时任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林业局局长铁顺良表态:“农林部门下一步将会抓紧黑枸杞的人工培育和改良研究工作,及早实现规模化人工种植。”2011年,都兰县多地发现十万余亩珍贵的野生黑枸杞,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当时,多数黑枸杞资源目前仍处于野生闲置状态。时任都兰县农牧局局长韩青林认为,野生黑枸杞的发现能够提高“柴杞”(柴达木盆地枸杞)的知名度,带来极强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3年9月,格尔木市政府下发通知,首次允许对野生黑枸杞进行适度采摘。随着野生黑枸杞的价值逐渐被认可,其价格也飞速飙升。因此,每年8月,大批人员涌向格尔木市周边野生黑枸杞产地,疯狂采摘。由于采摘难度大,因此采摘行为往往以破坏植被为代价。2013年之前,“格尔木市政府对野生黑枸杞的采摘是采取禁止的态度,并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中国新闻网)。

“野生枸杞人工繁育”成为当地政府重点推广项目,并于2013年9月取得初步成效。 “野生枸杞人工繁育”研究从2012年开始,在省财政资金支持下,林业部门一方面对野生黑枸杞资源进行保护,一方面联合省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枸杞生产企业加强科研研究。2014年7月,人工栽植黑枸杞已经达四千多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需矛盾。

但是,野生黑枸杞的价格小幅下降之后重新上扬。到2015年,其利润价值令许多外地偷摘者垂涎欲滴。生态保护形势愈加紧迫,暴利之下,不仅野生黑枸杞遭到了灭顶之灾,当地草原沙化也越来越严重。2015年7月1日,中国首部野生枸杞保护条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野生枸杞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首次对野生枸杞划定禁采期。

大规模的偷摘者进入地广人稀的格尔木地区,为当地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挑战。2015年8月10日至29日,超过5000名外地抢摘者涌入,采用暴力方式采摘野生黑枸杞。

2015年8月23日,格尔木市委宣传部发布《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关于依法打击违法采摘野生枸杞行为的通告》。8月25日,格尔木市公安、林业、农牧、西城区行委等部门集中开展依法打击违法采摘野生黑果枸杞专项行动,共出动人员268名、机动车81辆次。截至8月28日,共没收野生黑枸杞鲜果三百余斤,暂扣无证无照摩托车238辆,收缴采摘工具千余把,劝返两千余人次。同时,加大对有组织、有预谋非法采摘野生黑枸杞行为的打击力度,共抓捕打、砸、抢犯罪嫌疑人7名,抓捕妨碍公务、非法携带管制刀具人员12名,其中3人被刑拘。

舆情分析:5000余人涌入格尔木抢摘黑枸杞 引发暴力冲突

执法人员收缴的摩托车

三、争议:监管不力还是抢摘者太疯狂

根据事件回顾来看,格尔木当地政府并没有对非法采摘坐视不管,在行动上和制定规章制度上均对违法行为进行管理。各地哄抢事件频频发生,公众心态也收到质疑。8月27日,保定一梨园遭到哄抢;8月29日,陕西百余人马路上“捡金子”等等。

野生黑枸杞产权不明,同时在现行法律当中,没有对野生植物果实保护的相关规定,使得野生黑枸杞的保护陷入窘境。虽然当地政府2013年明确许可“能够适度采摘”,但是究竟能采摘多少,由哪些人进行采摘,使用怎样的方式,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监管。在抢摘发生的区域,入驻的承包商也无力管理大批涌入的抢摘者。

草原地广人稀,当地人难敌抢摘者。根据搜狐媒体平台评论《青海数千人盗采“黑金” 无人能管》能够得知,政府将当地的操场分配给牧民,而牧民采摘不过来,因此将草场转给承包商。承包商用铁丝网划分了区域,但是面对上千名抢摘者,这样的防护形同虚设。盗采者并不承认林业部门发放的《草原承包经营权证》,甚至持刀行凶进行抢摘。据中国广播网报道,2013年采摘期平均每天就有约7000多人进行采摘,高峰时采摘人数达到10000人左右。

当地政府虽然不断出台措施,但是舆论认为,其出台的规章制度不易落实,因此导致监管不力,造成现在“失控”的局面。荆楚网发表评论文章《谢晓刚:黑狗杞不应成为草原沙化的原凶》认为,“无孔不入的淘金者,缺乏有力管控的条文和措施的政府”这两者加在一起形成了“草原荒漠化噩梦”。抢摘者并不是今年才开始出现,2011年就开始有外地抢摘者涌入,但是形势一直难以控制,以至于发展到现在的局面。

舆情点评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短期难见时效。但是,生态环境破坏却能“一溃千里”。公众关注生态问题,正是因为能够切实感受到环境与人的紧密关系。偷盗者逐利而行,为了夺取更多的利益,不惜采用暴力手段,其行为受到民众谴责。同时,除了个人的自觉以外,管理部门能够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根据地域特点就行管理,就能能够有效遏制这种“抢摘”势头。

此外,“野生产品”价格近几年哄抬严重,成为此类恶性事件的根源。例如野生黑枸杞,其营养价值的确很高,但并不至于夸得“神乎其神”,消费者理性判断,避免跟风,更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舆情分析师周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