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一线解析丨克服“水土不服”,如何做一档成功的模式节目

一线解析丨克服“水土不服”,如何做一档成功的模式节目

文丨李杨

2014年各电视台引进约62档,强势卫视的周末黄金档,甚至是周间的黄金档,都是被海外的模式节目所占据。并非所有的海外节目模式在国内市场都取得了成功,有些节目落地后因为”水土不服”并未引起很大关注。在2015年,这一现象还在延续。

模式节目在国内的消耗量非常的大,目前能够拿过来直接用的模式越来越少了,海外节目模式引进来后,如何满足国内观众喜好和大众审美,成为更重要的问题。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就在日前的“央视创意训练营”上分享了模式节目本土化的关键因素。

节目模式可以从三个层面来阐释

节目模式的三重属性

第一、内容的外壳,包括节目的核心叙事元素,节目的规则等。这一属性,是看一期样片就可以总结归纳的。那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购买模式?这主要与其他两个属性有关。

第二、制作技术,模式提供的不仅仅是创意,重要的如何将创意执行到位的方法,即怎样用工业化、流程化的方法将这个节目做好。在彭侃看来,中国电视人不缺乏散点式的创意,但是缺乏将创意形成系统化的产品的系统化思维。

第三、经济产物,节目模式是全球贸易的文化产品,所以一定程度上是自带品牌价值的。

节目模式的核心元素

一个真正的节目模式,至少在以下元素中的多个方面具备标志性特征。

一线解析丨克服“水土不服”,如何做一档成功的模式节目

节目模式的开发过程

电视节目并不是一个那么有原创性的东西,而是各种不同元素的再混搭、微创新。节目模式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细化、不断充实的过程。

任何一个成功的模式,都是从一个创意出发的,但要保证系统化的过程,将创意发展成模式。例如好声音的模式公司Talpa,在首席创意官带领的25人团队,每周一定期开会,碰撞上一周的创意想法,他们常用一个纸盒子,每个人将自己的想法写好放进去,然后同时抽出几张,看一看这几个不同的想法能否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新的节目。

节目模式重要的不是创意而是制作技术

节目模式作为一个产品,创意显得似乎没那么重要,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创意并不受法律保护。因此节目制作方必须提供更多的东西,让别人有购买模式的动力,而这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节目的制作技术,包括人员的架构和分工,制作流程的管控等。

在彭侃多年经验看来,“如何制作?”是国外团队非常看重的部分,但是相反国内的制作团队并不看重。

人员的架构与分工,即各个职位的职责、工作的周期、所需人数等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此外很重要的是人员构成树状结构图,它解决了这个团队整体谁听谁的,谁对谁负责,指令的通路是什么,这是中国的团队缺乏的东西。

中国传统节目规模小,可能只靠导演指挥就能完成,但是现在是“大片化”时代,一个节目需要上百人的团队,那么各部门人员的协调,部门之间的沟通管理,就需要一个清晰的结构。“全局观”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韩国的制作团队中,哪怕是一个小制片人,他也非常明确的知道每天要做什么,制作日程能传达到结构的最下层,这是非常关键的。

参与者选拔问题,对于真人秀节目,选角可能占了一半分量,对节目参与者的选拔具体要求,寻找或者培训的过程,是节目可看性的重要保证。

节目的制作日程,包括拍摄日程和后期制作日程。制作日程是非常精确的,并且团队需严格执行的。目前国内虽然也会有制作日程的安排,但是并不会不会严格按照日程去完成。

成功节目模式的四个特点

1、外化的表现形式,强调冲突性,目标性。

因为这一特点,在全球的节目模式中,益智类、选秀类、竞技类节目较多,相反生活改造类节目就很难全球性流行,因为此类节目与当地的背景文化有比较深的结合。

2、建立在人们原始的经验和情感本能基础上。

这就要就我们在开发节目的时候,要考虑节目到底满足人的什么欲望?例如社会比较的欲望,像《非常勿扰》节目,可能你在看节目的时候,你或者你身边的人会不自觉的将你与节目中的嘉宾比较,这是非常自然的心理。

一线解析丨克服“水土不服”,如何做一档成功的模式节目

3、基于个体而不是团体的竞争。

这主要指的是欧美的模式,与当地的文化环境有非常大的关联。

4、无时效性。

处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节目,可以高效率的录制。

节目模式本土化的关键点在哪里?

文化折扣——节目模式跨国流动的障碍

因为各国文化差异,导致很多的模式节目不能够直接拿过来用,文化折扣现象就会产生。文化折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运作模式上,原版模式的坚持。模式方处于节目的品牌连续性考虑,可能不允许制作方进行过多的更改。例如《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个节目,模式方就要求不允许做调整,要与原版一模一样。

一线解析丨克服“水土不服”,如何做一档成功的模式节目

第二,各地方文化背景不同。节目模式的构成框架、游戏规则、主要卖点往往蕴含一定的文化因素,例如在欧美大热的模式《最弱一环》,到了香港地区的电视台以及南京电视台就出现不太成功的表现,甚至在香港引起观众的抗议,要求电视台停播节目,因为原版节目亮点是主持人对选手的嘲讽、批评,以及选手间的相互攻击,但这是不符合东方文化特性的。

第三,观众欣赏习惯。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很好概括了欧美节目与日韩和中国节目的区别,这也是在本土化改造的时候要非常关注的。

亚洲国家属高语境文化,人与人之间交流要赋予语境,为了顾及别人的面子而隐藏个人真实的想法;欧美属低语境国家,特别直接将自己的反应真实表达出来。语境不同模式节目的呈现方式也不同,东方的节目都是团队分组对抗,但是欧美的节目主要是个人竞争。

电视节目模式成功的基础是文化本土化

在节目模式全球输出的过程中,本土化是必经的过程,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的本土化,它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因素:

当地的制作条件,其实也就是有没有钱,能不能将模式执行到位,例如很多欧美模式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的时候,就不得不做出简化。

当地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例如《价格是对的》这个模式在欧洲国家播出时,会提供非常大的奖项,但在出现经济危机的阿根廷,就将巨额奖品拆分成小的奖项,通过这种方式抚慰民众。

当地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潮流现象,与当地的热点结合在一起,会很好的推高节目的影响力。

当地的文化背景。以《中国好声音》为例,这是对节目的还原度较高的一档节目,但还是做了调整,一是为了收视效果,加大了盲选的力度;二是对学员背后故事、与导师间的情感关系深度挖掘和渲染。

一线解析丨克服“水土不服”,如何做一档成功的模式节目

对于中国的电视节目而言,从早期简单的鹦鹉学舌式的模仿,到保留原版节目内容而将节目形式重新包装这种浅层次的本土化,再发展为现在的保持节目形式不变,而将内容逐渐进行本土化。节目的模式只提供一个框架,是一个执行手段,而其真正的血肉要根据本土的文化和观众的收视习惯来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中国的节目市场正在逐渐与国际节目市场接轨,学习国外的节目,引进来,然后最终走出去。

本文为“节目一线”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关注微信公众号“节目一线”,获得更多一线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