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我市出台实施方案为创新驱动发展添柴加薪

一项服务创新,卖西瓜搭售勺子,让瓜农销量猛增;一项制度创新,让企业员工干事热情更足、效率更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然到来,不少人发现,原先看似遥不可及的“创新”,实则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创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可助力企业赢得市场,更能推动一个地方发展。

今年4月7日,市委、市政府出台《惠州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为我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绘出了“路线图”、列出了“时间表”、指明了大方向。为贯彻落实《意见》,由市委政研室会同市科技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等部门制定的《惠州市创新驱动发展“六大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印发,进一步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添柴加薪”。

至此,我市创新驱动发展“1+6+N”系列文件中,“1+6”已印发实施。据市科技局透露,创新驱动系列配套文件(即“N”中的7个配套文件)也将于近日印发实施。

日前,记者采访了负责《方案》起草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其进行解读。

为何要出台《方案》?“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袁清山分析说,因为科技创新既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培育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惠州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意见》,《方案》的出台进一步解决了怎么做、谁负责做的问题,并细化了具体的工作目标,更具可操作性。

记者看到,《方案》总字数超过2万字,按创新平台构建、创新能力跃升、创新企业培育、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成果燎原、创新环境优化“六大行动”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六大行动’各板块以创新链、产业链为主线串联,既遵循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又集中体现了当前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实需求,将成为今后支撑我市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一份重要方案。”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说。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还对多个创新重要指标明确了具体定量目标。可以预见,创新驱动发展“六大行动”方案的实施,必将助力惠州创新腾飞。

创新平台构建行动实施方案

打造平台培育优秀创新种子

为培育优秀的创新“种子”,我市将潼湖生态智慧区、仲恺高新区和环大亚湾新区视为最好的“沃土”,希望通过打造平台,助力我市提升创新能力

我市最好的创新“土壤”来源于潼湖生态智慧区。根据《方案》,我市力争把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成为珠三角创新要素集聚区和惠州智慧城市引领区。为确保“土壤”持续拥有足够的“肥料”,《方案》提出,2015~2017年,市财政每年对每个起步区安排5000万元,智慧区内新增税收收入市级留成部分拨付给仲恺高新区,全额用于科技创新。按照《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17年年底,潼湖生态智慧区GDP将达到10亿元左右;到2020年年底,GDP达到50亿元左右,三产比例3︰47︰50。

记者发现,《方案》针对仲恺高新区和环大亚湾新区两大平台各自发展特征,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仲恺高新区着重完善创新发展政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创业企业群落和促进人才集聚;环大亚湾新区则将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着重加快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构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

《方案》还提出,鼓励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采用市场化运行机制,自建或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创新能力跃升行动实施方案

每年投2000万元用于高校科研

为了提升创新能力,我市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引育人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并抓住建设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和实施省的重大科技专项的契机,使我市总体创新能力跃上新的台阶

创新驱动发展,我市还可以“借力”。所谓“借力”,就是抓住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的落户惠州,以及实施省的重大科技专项的契机,实现我市跨越发展。据了解,目前有两套国家重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我市正重点实施2个省重大科技专项,参与实施7个省重大科技专项。根据《方案》,市财政按照省重大科技专项投入的50%对立项项目进行配套,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优先支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提升创新能力,我市近年来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交流。根据《办法》,为加强与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我市参照国家及省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国际科技合作资金,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购买国际科技服务等。

每年安排超3000万元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

积累人才资源,既要靠 “就地取材”,也要“引进活水”,惠州一直深谙此理。《方案》提出,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增加高校科研投入,每年投入2000万元。力争到2020年,将惠州学院建设成为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引进1~2所国内外知名大学来惠州合作办学;申办惠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建一批专门研究院,形成“2(本科院校)+5(高等职业技术学院)+N(多个专门研究院)”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光靠本地培养人才还不能完全“解渴”,对外引进科研人才也格外重要。《方案》提出,深入实施全市重大人才工程,推进实施人才“双高”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充分利用 “天鹅计划”等人才优惠政策,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大力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

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实施方案

首次认定高新企业可获10万元补贴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加快引进培育科技企业,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更要为初创型企业打造完整的孵化链条,让“金蛋”变成“金鸡”

“初创的企业,往往就像金蛋,孵化得好可以变成金鸡,为我市生产更多的金蛋。”市科技局高新科负责人比喻道。《方案》提出,打造“创业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孵化链条,形成从项目初选到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一体化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凡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国家级培育单位)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市科技专项经费中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扶持资金100万元、60万元和50万元。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3家。”该负责人说。为培育更多科技企业,《方案》提出,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助和所得税减免政策,对首次认定、复审(含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5万元的资金补贴。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成为传统优势产业“凤凰涅槃”的不二选择。《方案》提出,实施“互联网+”战略,制定《惠州市“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云计算+制造业”云服务和 “互联网+工业设计”等新模式发展。支持家电家具、纺织服装、制鞋等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

创新动力激发行动实施方案

市县科创投入3年不少于30亿元

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激发企业的创新自觉,既要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也要引导社会资金在创新领域投入,构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机制

R&D(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是体现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数据。据市科技局综合计划科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这一比重为2.3%。“这一比例依然不够,还要更加努力。”

如何才能提高这一比重?《方案》提出,2015~2017年,市、县两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总量不少于30亿元,其中市财政3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各县(区)投入总共不少于15亿元。

钱要用在刀刃上,因此科技投入方式是否契合企业需要也十分关键。《方案》提出,改变科研经费投入模式,由事前立项资助转变为事前资助、事中贴息、事后补贴多阶段扶持,由无偿资助为主转变为无偿资助、股权投资、落实国家税收减免政策等多形式扶持。

《方案》还提出,在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有条件的专业镇探索实施创新券后补助制度。据了解,今年5月起,仲恺高新区率先在全市试水创新券后补助制度,该区今年投入200万元,规定同一申请单位每次发放创新券的总额最高为10万元,同一年度发放总额最高为20万元。

创新成果燎原行动实施方案

力争两年内创成知识产权示范市

我市将通过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和智慧惠州建设,全方位搭建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展示平台等,努力使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据市科技局知识产权管理科负责人介绍,我市专利申请量从2011年的6029件增至去年的18359件,三年增长2倍,增幅连续六年居珠三角第一。去年我市发明专利申请量3347件,位居全省第六位。在这一良好的基础上,《方案》提出,强化“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知识产权战略。力争到2017年、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分别达到25000件、33000件,年均增长10%以上。“按计划,我市力争在两年内成功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市,目前创建工作正在全面推进中。”该负责人说。

我市作为全国首批20个智慧城市试点之一。根据《方案》,到2015年年底,力争实现在政府、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提供免费公共WiFi接入服务。到2017年年底,将在政务、公共安全、教育、医疗、交通等涉及民生领域内建设高效便捷的智慧城市服务体系。到2020年,将我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展示平台列为国内重要展示交易平台。

在往年 “惠货全国行”、“惠货全球行”的基础上,我市今年继续“走出去”。《方案》提出,加强“惠货全国行”、“惠货全球行”两大内外销平台建设,到2017年,每年举办一次“惠货全球行”和“惠货全国行”展销会,挑选优质企业和优势产品参展,进一步展示我市科技成果。

事实上,展示更是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案》提出,将我市“云博会”、“中国手机创新周”培育成为惠州的“城市名片”和创新资源聚集的重要载体,力争构建业界一流的成果发布、产品交易、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形成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创新环境优化行动实施方案

后年全市普遍建立科创服务中心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我市一直致力于创造优越的创新环境,为企业提供贴心的创新服务,也希望以此留住创新人才,让他们“来了就不想走”

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方案》提出,在惠城区、仲恺高新区建立“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吸引研发机构、总部经济、孵化企业、中介机构等进入服务中心,加速中心城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为做好环境优化,《方案》还提出具体建设目标:力争到2017年,全市普遍建立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到2017年和2020年,全市分别建成科技服务超市10家和20家。

科技灵感需要思想的碰撞产生,“创客空间”便是创客与各企业、科研机构交流的平台。《方案》提出,依托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等,建立“创客空间”,为创业者与投资人、专业管理机构提供交流和合作平台。据了解,我市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在惠城区、仲恺高新区各建成“创客空间”2家以上,其他县(区)各建成1家以上。到2017年和2020年,全市计划分别建成“创客空间”15个和30个。《方案》还提出,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和创新创业需要,每年承办两次以上国家或省创新创业大赛行业赛,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来惠展示才能,增强社会公众创新创业意识。

统筹 本报记者游璇钰

采写 本报记者游璇钰 程秋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