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引 言

当前,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争执不休、陷入胶着,两国关系持续紧张,日趋冷淡。自民党安倍政府上台后,一改过去历届自民党政府在外交、安全问题上的谨慎稳重,对华采取强硬态度,步步进逼咄咄逼人。这种表现背后蕴含着日本政治家新世纪以来重大战略意图,具有深刻地、结构性地战略动因,必须准确深入研判,才能有力有效应对。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网络截图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1日本大国意识根深蒂固,全力争当世界大国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网络截图

在日本政治、外交领域中,一个突出现象是以“大”自居。

前首相麻生太郎说:“日本是与世界系统稳定有生死攸关的利害关系的大国。像日本这样的大国,现在世界上所有地方发生的事情都与我们有关。”其他领导人也多次发表类似表述,最典型的是明治时期制订的宪法更取名为《大日本帝国宪法》。这种现象既不符合传统东方国家的谦逊、低调、内敛,也远超西方同类质国家的张扬、直率,展现出强烈的大国意识和冲动,也给世人带来相当的困惑和疑虑。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网络截图

观察日本大国意识,有三个特点

一是由来已久。早在1300年前圣德太子执政时,就推行与中国对等外交。向隋朝递交的“国书”中就有“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内容,将天皇称“日出处天子”,而称隋皇为“日没出天子”。同时,只派使臣朝贡而不接受册封,显示优于百济、新罗等周边小国的地位。当时日本刚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而中国进入封建时代已近千年,用华夏文明视角观察日本正由蛮荒时代走来。这种对等意识显现了无知无畏、无法无畏的蛮力冲撞。

二是与实际有反差。纵观世界,大国者或有大国意识者,有的是综合国力强大,无论科技、经济、军事、文化都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如超级大国美国;有的是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即便科技、经济略逊,也因总量大而在世界或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如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再有就是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始终希望恢复历史上的辉煌,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综合国力,如土耳其、伊朗等。反观日本,无论是在世界文化图谱中分量、还是国土资源世界排名、抑或是国家制度独创性先进性,均不足以支撑大国梦想。日本面积37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59位,唯一能引以为傲的是其经济,过去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完全以力量冲撞逼迫国际认可接受的方式让周边国家很难认可和接受。

三是屡败屡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者虽一度为世界霸权,但一旦衰落后便风流不再,但能坦然处之,没有死缠烂打,再不顾实际地追求老大。日本却不抛弃不放弃,即便经历二战惨败,却始终梦想重当世界大国。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日本二战截图

日本可不可以当大国?日本追求大国地位有什么危险?

这种大国冲动的持久性、顽强性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动因和隐秘的思维逻辑和内涵。表面上强烈的民族进取精神,潜藏着由于文化缺乏足够进化所无法褪尽、洗脱的诸多野蛮、原始和落后因素。有评论家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与早期社会进化论的复杂混合物,而揭开现代文明的外衣观察其内幕,全是原始氏族政治和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野蛮和原始。”所以,既要看到日本把追求大国地位作为国家基本战略的必然性,更要在反常的大国冲动中警惕其深藏的危险内核。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网络截图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网络截图

①丛林法则

日本历来坚持功利原则和强弱胜负的价值观念,近代又引进杂合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殖民理论。这种理论将人类社会比拟为动物界,宣扬“各种族争取生存的斗争”、以“优胜劣败”划分民族优劣的种族主义思想,为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道德解脱。明治时期日本战略家和政治家,以此建构国家观、世界观,其核心就是弱肉强食,国家不是成为大国吞噬他国,就是因衰弱而被列强吞噬。福泽渝吉说:“文明既有先进和落后,那么先进的就要压制落后的,落后的就要被先进所压制。”在《外交论》中更论述“世界各国相互对峙,处于禽兽相食的形势。如果说,食者为文明之国人,被食者为不文明之国人的话,那么我日本国则加入食者行列,与文明国人共求良饵。”“对待中国朝鲜之方式,不必因邻国之故特别和善,应按西洋人对待之法予以处理。”这种价值观赋予侵略扩展的正当性,消解了罪恶感,使侵略者更大胆、彻底地对弱国实行掠夺,而不会有丝毫的同情怜悯。比较而言,进化论虽然出自英国,却在日本扎下根,表现在侵略中极端残暴和贪婪。这其中很重要原因在于日本缺乏足够的思想精神进化历程,没有经历各种价值观的比较、冲撞、思辨,在学习中华文化中没有传承大同、仁爱思想,在接受西方文明中没有全面继承平等、自由、人权的观念。在这种思想体系中,以生存为最高目标,敢于突破常规、打破常理,敢于向传统大国、强国挑战,甚至不择手段、不惜任何代价。丛林法则在经过60年和平洗礼后,尽管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暴力程度可能有所下降,但文化根脉依然在发挥作用。

三个表现

①不讲政治伦理的政治外交行为,肆意打破两国历史默契,以冲撞挑衅的蛮力方式企图突破现有秩序。近年来,日本频频发生下克上的过去传统现象,首相如走马灯般频繁调整。在民主党内,其创党元老小泽一郎被其党内少壮派逼走。

②经济动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不顾国际责任,专注经济不断侵吞各国势力范围,而不顾其他国家感受,提携支持不够,完全一副暴发户形象。

③围堵中国,强化自身价值观,缺乏和平共处理念。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日本的等级制度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网络截图

②等级秩序

日本文化十分强调以等级制为基础建构秩序,渗透到日本政治、宗教、军队、产业乃至对世界秩序的设想各个领域。日本学者指出“我国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就好比有钱的商人想成为武士团体的正式成员一样”。以等级秩序视角解读大国意识,只有大国、小国之分,而无国与国之间平等;必须努力向上位攀登,否则就要遭受上位国压迫、掠夺;世界和平建立于秩序上,各国被划分出不同等级,一旦超越其特权范围将受到惩罚。这种大国观本质上是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实施类似封建的家长制、等级制,固化国际间层级,巩固自己上位优势。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日本全力争当大国,只是谋求下位国的顺从、追求上位国之特权。小泉纯一郎曾公然宣称“只要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搞好了,那么日本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就得以维持”。这种“唯美论”,丝毫不顾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感受,是典型的等级观。

但日本对此毫不在意,因此冒天下大不韪,多次在慰安妇、参拜靖国神社等敏感问题上挑衅刺激周边国家人民的感情。这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也得到印证。日本学者中根千枝说:“日本人和朋友一起时,对圈外人态度很冷。对方如果比自己劣势,特别是自己有优越感的时候,对外人的无理很明显。”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进入巅峰状态,大大刺激了大国意识,感觉身居上位则狂妄叫嚣,根本不把世界其他民族放在眼里。“美国衰退了”、“美国世纪结束”、“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日本世纪”等议论甚嚣呈上。前首相中曾根更说“日本人比美国人聪明,美国被黑人、波多黎各人和墨西哥人压低了总的教育水平,所以美国智力水平低于日本”。相反,在日本秩序观中,身居下位是不可想象、也决不能接受的。可以预测,日本接受中日国力变化将是极其艰难的心路历程。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日本的《明治宪法》

③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就是指国家利益至上,为了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和形式,不受任何约束。日本有着极强的国家主义思想根基,其来源从封建集权制度萌生,而近代借鉴德国俾斯麦式的集权专制制度,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国家主义。日本在近代开展了大规模向西方学习活动。在政治上,其统治者认为日本今后的发展道路“尤可取者以普鲁士为第一”,伊藤博文认为“对日本社会和历史最为合适的不是共和制,而是君主立宪制;不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而是普鲁士式的,以皇权为核心,以行政权威主导的君主立宪制”。

日本《明治宪法》,就是以普鲁士宪法为基础,在德国法学家指导下完成。这种国家主义分两个层面,对内强调国家至上、服从国家,民众对国家无条件牺牲奉献;对外则强调国家利益,谋求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有利位置,甚至不惜牺牲他国利益。这种思想具有极强的蛊惑性和国家动员能量。如果说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的时候,激发这种力量是健康的理性的,但在和平时期保持如此的精神能量,或有意识激发这种力量,其意图就值得周边国家怀疑与考虑。战后,日本各界一度对引发战争的国家主义进行了清算。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国力重新恢复,国家主义又逐渐出现恢复的迹象。日本一些右倾政治家企图以这种具有强大国家动员能力的思想武器,推动国家正常化,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日本发现中国国力快速崛起,又试图用国家主义凝聚民心,搞危机动员。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日本《明治宪法》(网络截图)

总之,只有看到混合着丛林法则、等级制度和国家主义的政治糟粕的思想核心,我们才能理解今日日本越文明越冷酷,

越自重越鄙视,越自律越疯狂的特有二元悖离现象,才能始终保持深刻、持久的警惕。日本宣布考虑加入禁止核武器条约,并不是彰显和平,而是消除西方国家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担忧,以此换取对突破和平宪法的忍让,对发展常规武力的认可,强化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限制,这样在常规冲突中发挥日本科技、信息优势,放手一搏,赢得对中国可能冲突的胜利。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2日本海洋意识日益强化,全力争当海洋强国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日本海洋地图(网络截图)

海洋国家意识

是指受海权论影响,认为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应该发挥海洋国家的优势,发展海洋和贸易事业,特别是应该强化海军实力,成为海洋强国。日本海洋战略不是历史上与生俱来的。事实上,1633年德川幕府颁发锁国令,实施200多年的海禁。其海洋战略是在历史过程中各种战略比较、冲撞、反思中逐渐形成和坚定的,受多种因素驱动,到了现当代来得更为深刻自觉。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网络截图

①海洋威胁启蒙

现代国家启蒙有两种,一个是内生型,随着经济、科技、军事发展,不断形成适合本国的国家战略,如英国、美国;一个是外力型,在遭受外国侵略殖民的同时,被动接受外来文化,实施战略反思,完成战略启蒙,近代中国、日本属于此类。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军舰驶入日本江户湾口,兵临城下,并于第二年签署《日美亲善条约》,后西方列强纷纷效仿,签订利于通商的各种亲善条约。当时,佩里舰队船体为黑色,喷出黑色浓烟,发出巨大轰鸣,犹如神话中怪兽一般,被日本人称为“黑船”,恐惧惊吓不已,纷纷逃离江户。历史诡谲的是,日本人不把“黑船事件”视为侵略,相反看成是文明开化的起点,立碑纪念,伊藤博文亲自撰写碑文。佩里事件给了日本沉重一击,但由于毗邻富饶中国,西方列强始终未把主要精力用于日本,其亲善条约大都为通商条款,掠夺资源、赔款类条款甚少。这给了日本喘息之机,没有遭受重大损失。而另一方面比之如中国由于遭受多方向侵略,为塞防、海防纠结时,日本由于国土狭小,深刻地感受海洋强国的力量,感受到来自海上的威胁,其海洋战略得以迅速发生,抓住了极为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在东亚形成了先发优势。尽管日本一直存在大陆派和海洋派的争端,但它对海军的建设一直没有放松,始终居于亚洲前列,这也是它敢于挑战和最终击败俄罗斯远东舰队和清朝北洋水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其看抗日神剧不如拿手术刀解剖它(一)

日本加紧掠夺海洋资源(网络截图)

②海洋地理决定

马汉认为“濒海国家的历史不是由政府的精明和深谋远虑决定的,而是它的位置、范围、自然结构、人口和民族特点,一句话称之为自然条件决定的”。日本国土面积为37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陆上资源特别是支持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战略资源如石油、钢铁、铀、天然气等严重缺乏,有的甚至几乎为零。但另一方面日本的周边海域,即包括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在内由它支配的海域面积却达到400多万平方公里,是其领土面积的12倍,位居世界第6。北海道海域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

因此,从地理上讲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岛国。但它的海洋意识与地中海诸多岛国不从事农耕,依靠海上贸易生存、海洋意识与生俱来的情况有所不同,日本海洋意识是在后天逐渐成长。在日本早期,其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状态,比一般岛屿大得多的日本本岛给其先民足够的耕作场所,所以日本早期并没有深刻感觉海洋的重大意义。在与中、朝军队在白江村大海战结束后,日本甚至采取修筑沿海长城等方式抗拒海上贸易,防止海上进攻。而走向工业化后,其岛内市场、资源的局限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向海洋发展的必然性。另外一个重要背景是,由于中国完全崛起,日本像过去那样依靠大陆攫取资源满足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已经断绝,而中国经济强大磁吸力让日本加剧了危机感,必然更加主动向海洋发展,以海洋经济的发展抗拒大陆经济的磁吸。

作者:钟山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