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剑门路西段社区 一纸“居民公约”拉近邻里关系

剑门路西段社区 一纸“居民公约”拉近邻里关系

尊老敬老,社区其乐融融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杨兰 记者 蒋琳琳 文/图)“自觉做到孝老敬亲、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做到睦邻友好,避免噪音扰民”;“争当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这是朝阳街道剑门路西段社区《居民公约》中的一些条款。

如今,这些条款正式执行已经快一年了,公约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社区的邻里关系有何改变?近日,记者来到剑门路西段社区,一探究竟。

制定“公约”

维护居民共同利益

近日,记者来到剑门路西段社区,红色砖墙的公示栏上,巨幅的《社区居民公约》格外显眼。记者看到,《社区居民公约》共有10条,分别涉及到居民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护公共卫生,不乱倒杂物垃圾,不乱搭乱建,不饲养家禽;倡议邻里守望,相互尊重,居室装潢或维修时,要事先与四周邻居打好招呼等等。“社区居民公约”是如何出炉的呢?社区党总支书记邓国清说:“我们社区破产改制企业集中、老旧小区多、下岗失业人员多、流动人口也特别多,不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还带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不文明行为仍时有发生。加上一些新小区住户陌生感强,左邻右舍互不往来,需要更好的氛围。为了促进邻里和谐,维护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去年4月,我们邀请了各个小区和楼栋的居民代表,征集居民公约意见,通过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让社区更有家的感觉。当时在绵阳的社区中,我们还是第一个制定居民公约的社区。”

三易其稿

“公约”更加人性

记者发现,公约注重强调了尊老爱幼、扶贫助困、团结谦让等,其内容详尽,十分人性化。通读《居民公约》中的10条,记者没有发现“禁止”等强硬语言,原因为何?采访中,邓国清告诉记者,去年4月,社区就开始邀请各小区和楼栋的居民代表征集制定“公约”,其间,大家集思广益,由居民代表上门征求居民意见,多次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并三度修改形成。最终将数十条的内容精缩为现在的10条条款,于去年10月25日正式实施。公约中没有用“禁止”一类语言,目的是为了不让居民对公约反感,而当成自自然然的习惯。

居民代表杨宗荣参与了制定公约的全过程,他告诉记者,对于这段特殊的经历,他至今都记忆犹新。“居民公约没有说教式,让居民很容易接受,涉及许多与居民日常生活和邻里关系的细枝末节,人人都可以办到,带来的却是大变化。现在社区居民大都能够按照《居民公约》来行事,居民生活和谐,邻里之间和睦,我们居民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效果明显

“公约”促进和谐

如今,“居民公约”执行一年多了,社区邻里关系确实和谐了许多。记者在粮机厂家属区看到,该院落干净整洁,无论是过道里还是花坛里,都没人乱扔垃圾。“如果回到一年以前,这个小院可就是另外一个景象了。”住在该家属区的居民石林对记者说,这个小区属于老旧小区,一些居民下岗后生活条件差,居民随意在楼道里堆放杂物的现象十分普遍,公用花坛和绿地成了少数住户的私家菜园,楼道里到处都是垃圾。去年10月底,一些居民就此找到了社区,社区接到居民反映的情况后,进行了实地查看。发现该小区确实存在垃圾乱丢的行为,便召集小区居民代表开会,并挨家挨户地宣传《居民公约》中提到的“注意环保”和“爱护环境”。最终,小区居民达成一致:爱护公共卫生,不乱扔不乱堆放垃圾,不占用公共场所。“《居民公约》并不是法律,就算不照做也不会承担什么责任。但它来自群众,为广大居民所认可。有了公约,小区里一旦出现不文明现象,就会有人站出来批评。”石林说。“公约”出台后,社区里参加志愿者的居民也逐渐多了起来。家住海珂三千城许模英老人是个热心人,她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发放宣传单、整治环境卫生、参加社区防灾减灾演习活动,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为孤寡老人发放二维码胸牌和爱心药箱……许模英总是一个不落下。如今,剑门路西段社区里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和谐了,居民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了。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