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空心砚失传八百年 终被五台老乡复活

“温氏空心澄泥砚”,宋时便享誉盛名,只可惜,明清之际开始失传,令无数文人墨客唏嘘慨叹、遗憾不已。

幸好,我们不用再在假想中描画其形其韵了——“温氏空心澄泥砚”技艺的第46代传人、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上红表村农民温松康,耗时八年,潜心研究,终于重新烧制成空心澄泥砚,令这项失传800多年的古老技艺再现光彩。

空心砚失传八百年   终被五台老乡复活

阎锡山赠还宝砚

山西,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的主要产地。据 《西清砚谱》《钦定四库全书》等记载,汉、唐、宋、清的多位皇帝,都特别喜欢温氏制作的澄泥砚。

从《温氏家谱》上考证,温松康是 “温氏澄泥砚”的第46代传人,其家至今珍藏着一方宋代的 “荷叶蟾蜍”温氏澄泥砚。这其中还有一个完璧归赵的故事。

1947年春节前,温松康的爷爷在家正给乡亲们写对联。突然,一伙阎锡山部队的官兵闯进家来搜查共产党。其中,一个上校团长见案头上放着一方模样奇特的砚台,想要买,遭到老人拒绝,之后强行将其抢走。后来,该团长为了升迁,把此砚献给了阎锡山。

阎锡山对此稀世之宝爱不释手,继而发现砚台背后刻有“温氏澄泥”字样,便向部下温玉如询问,并得知此砚台是温氏祖先制作,技艺已失传。为了能让部下安心效命,阎锡山忍痛割爱,将砚台转赠给温玉如。此后,因战事吃紧,温玉如担心砚台落入他人之手,便将其送回上红表村老家,让父亲代为保管。

温松康介绍说:“这块砚台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25厘米,好似一朵出水荷叶,蟾蜍在荷叶上正汲着甘露,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空心砚失传八百年   终被五台老乡复活

1、掺料和泥

空心砚失传八百年   终被五台老乡复活

2、把做好的粗坯放入模具待风干

13工序8年完成

据史料记载,温氏祖上温笠舟为宋徽宗制作“空心砚”堪称独一无二。“既然老祖宗能做出的东西,作为后代的我怎么就做不出来。”一次偶然,让温松康决定重拾这门手艺。

起初,他在家里的小作坊里烧制一色的普通澄泥砚,在父亲的帮助下又烧出了黑色、黄色、土色等十多种颜色的砚台。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烧制空心澄泥砚的,是一封从兰州寄来的信。 “对方收藏着一方砚台,长方体,上面有两个黄豆大的孔,刻有‘正其体,虚其心,洁如玉,盎如春’等字,署名为‘笠舟铭宋澄泥砚’。他问我,这砚台是不是空心砚?”温松康回忆说,“这方空心砚正是祖宗温笠舟为宋徽宗制作的空心砚……左思右想下,我就想尝试恢复这门手艺。”

要做出好的空心澄泥砚,就要找到适合的澄泥。“有一天,我坐车从太原回家,路过五台县槐荫村时,看到护路工堆在路边的土似澄泥。我立即下车察看果然是澄泥,用手一捏,细润而又有柔性。”随后,他顺着拉土的痕迹找到了一处土崖,那里仅有约5厘米厚的土层为澄泥。后经化验,泥中含有硅、铝、铁、金刚砂等20余种矿物质,正是温松康要找的澄泥。

接下来,他开始按着传统工艺流程的13道工序制作起来。掺作料揉泥坯,放入模具成型后用竹刀简单地雕刻了一些图案,待其干燥后就要放到窑里烧制。然而,每次烧出的砚台都不是空心的,这让温松康再次陷入困境中。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天夜里我突然梦见自己烧成了空心砚,梦醒后便赶紧照着梦里砚台的样子做出粗坯。就这样,烧了三天、焦急地等了三天。没想到,一出窑还真烧成了。”2003年,经过8年的反复钻研,温松康终于制作出了温氏空心澄泥砚。

空心砚失传八百年   终被五台老乡复活

3、在风干的粗坯上雕刻图案

空心砚失传八百年   终被五台老乡复活

4、把雕刻好的粗坯放入窑中烧制

制砚手艺获专利

2009年祖国 60华诞之际,温松康献出了刻有开国盛典图案的椭圆形空心砚作为国礼。2010年,温松康的空心澄泥砚又走向了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山西展区,展品是一方牛头鼎砚,通体呈青铜色,三足鼎立的造型,空心鼎身,前来观展的游客无不惊叹。

温松康说,温氏空心澄泥砚最大的特点就是,砚腹中加满水后,储墨不涸、发墨益毫、质坚细腻,改变了传统砚台墨汁易干、易腐臭的弊端,因此倍受文人墨客喜爱。之所以称 “空心”,因为砚台内膛中空,上方有两小孔,注清水入孔洞,砚台肚腹中的清水通过澄泥渗透出来,使得砚台上的墨汁永不干涸,墨香永留。

2007年,温松康为这项发明申请了国家专利。到2008年底,他在砚台领域里,共申请了19项专利,其中2项实用专利、17项外观专利。

现在,温松康早已把手艺传给了儿子。“几百年前,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生计,我们的手艺失传了。现如今,我又重新烧制出失传 800多年的空心澄泥砚,就要让今后的温氏家族子孙都会制作空心砚。这样一代代肩负起传承的责任,我们的瑰宝就再也不会失传了。”

山西青年报:田璐/文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