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特写」研支团:撬动西部的复旦力

「特写」研支团:撬动西部的复旦力

若楠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十月的开头,我们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播种与收获的故事——研究生支教团在西部。看看一种比较成熟的支教模式所展现的风貌,尤其是,这股延续了十七年的作用力从何而来?如何生效?最后又将走向何方?

让我们拭目以待。

* * *

主笔 ❖ 林芊蔚

记者 ❖ 巩持平 李福馨 吴懿瑶

编辑 ❖ 周程祎

在一条被命名为“复旦路”的三、四米宽水泥路上,陈洪平已经走过了无数个日夜。但有一天,这路似乎多了一层含义 —— 2013 年9 月,他经由复旦路,走出九庄镇,踏上了前往复旦大学报到的火车。

对陈洪平来说,他的母校、复旦百年校庆时在贵州省援建的乌江复旦中学,也许才是心底那条真实的“复旦路”。他从息烽到上海的路程是 2918 公里,然而从乡村到大学的路程比这更漫长。

所幸,我们在视频《一片因复旦改变的土地》中,看到研究生支教团的到来多少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留守儿童有了丰富的课余活动、农民通过模拟面试的练习考取了警察证、乡村中学教师得以来到上海接受培训。

那么这股作用力从何而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国家西部计划的组成部分,每年九月初开始报名,通过层层筛选,选出二十余名研究生(包括本科毕业生)到新疆拜城( 2013 开始 )、贵州息烽( 2006 开始 )、宁夏西海固( 1999 开始 )三地的六所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从 1999 年宁夏王民中学算起,迄今已是第十七届。

新设备和老乡村

“这么好的条件,还需要支教啊?”

贵州支教点的刘淑君在社交网站上晒出支教地的照片时,收到一片这样的评论。在她的预计中,支教地的学校应该艰苦困厄,有掉漆的黑板和破旧的桌椅。然而,当她已经下定了吃苦的决心时,乌江复旦让她“失望”了,她眼前的教室不仅桌椅完整,就连电子白板和投影仪都已成为标准配置。

如她所见,支教地的硬件早已有了很大改善,贫穷不再和与世隔绝、一贫如洗画上等号。在三个支教点中条件最艰苦的宁夏,“吃饭”也早已不成问题。虽然队员们依旧要用旱厕、餐餐吃土豆、每一两周到县城洗一次澡,但电视、电话、网络一应俱全。

支教学校的设施水平在当地达到突出的高度。在联合国认证“世界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将台中学甚至由政府配备了一个奥特曼形状的削面机器人。奥特曼手起刀落,面条准确地飞入锅里,一分钟能削三碗。这个食堂里的米饭流水线是 2008 年奥运会的配餐系统,将台中学除了负责本校两千多名师生的配餐之外,还负责周围二十几个村小学的午餐配送。

「特写」研支团:撬动西部的复旦力贵州息烽九庄镇复旦路

同样与想象不符的,还有孩子们。

支教地的孩子身体基本健康,不似过去海报展示的那般“营养不良”。在条件相对较好的贵州乌江复旦,刘淑君看到,即使学校有免费的营养餐,但因为食堂菜品不好,方便面盒子、各种零食小袋和校外餐饮的纸碗会塞满校园的垃圾桶。在衣着打扮方面,有统一的校服,也能看到时尚气息的日系、韩系或者欧美风着装;课堂上还有不少典型 EXO 样的发色偏红的男生,也常常能找到几个佩戴美瞳、精心装扮的女孩子。这样的生活不是少数同学的奢侈,而是随处可见的日常。

乍一看,这所学校与其它发达地区的学校没有太大不同,然而支教队员发现,他们面临的是另一种困境。

一方面,如同大部分乡村一样,支教地教师流失的情况严重。城市化大发展将乡村挤到社会边缘,乡村教师的工资提高缓慢。就如优秀学生想要去更发达的地方念书一样,对于一些优秀的乡村教师来说,跳出“落后”的地方,似乎不仅是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事实上,填补教师空缺,保证教学正常开展,正是支教队员的到来的重要目的。

16 届茅泽希在贵州乌江复旦教地理,他一直记得一个高二的学生无奈地笑称“我们这学期已经换了四个地理老师了……”茅泽希嘴上安慰他:“以后应该不会再换了。”心里却不由得为他们难过。而一年的支教期满后,他也将要离开。

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也不让人乐观。16 届贵州点的范佳秋,在开学初收作业时察觉全班大部分同学的作业都是抄来的;相似的情况发生在14届宁夏点的王冕身上,有一天他发现全班三十二个同学,竟有二十多个不写作业。

而现实背后是“读书无用论”的潜流。15 届贵州支教点的李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发现,典范式“穷而有志、学能有成”的学生只占少数。许多代代都重复着种地为生的生活的人,没有想过跳出生活的惯性。不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孩子们无心向学,他们的“野劲”常常令支教老师们十分头疼。即便是有志于学习的学生,努力之后也不一定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升学失败的学生们,在乡村生活的能力却不一定优于读书少的同龄人,这无形中又强化了“读书无用”的观念。

即使身处设备先进的学校中,支教队员亦不得不面对乡村教育的通病。

教学“生力军”

作为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支教队员们在前往支教地前都要经过一年的培训,前几届支教的队员、复旦二附中的老师都会参加。听课、试讲,填报志愿,到了支教点之后分配科目。一年的流程走下来,他们怀抱着自己对教学的“理想主义”,走向属于自己的课堂。

开学第一天,新疆拜城二中的徐驭尧拿到了七年级的历史课本,他在社交软件上写下:“看着书里从上古到南北朝的内容,脑子里翻腾的是徐老师的国史概要、马老师的秦汉史。这些课程里学到的内容,能融入这本薄薄的七年级上册历史书里吗?”

他的前辈李路却在评论里给他泼了冷水:“以我的经验,放弃吧,把兴趣调起来就不错了。”

李路在支教一段时间之后,意识到自己原来的理念有偏差:学生们的问题不在于只会考试,而在于他们连考试都还不会。

的确,在总体学风不佳以外,让支教队员犯愁的还有学生薄弱的学习基础。在宁夏,学了两年英语的学生分不清 am、is 、are;在贵州,学生在考卷上写下“明代的汉高祖刘邦”。

王冕在宁夏教授六年级英语。第一天上课,他给学生们出了三道题:一是按顺序默写 26 个英文字母的大小,二是写出能记起的十个单词,三是写出任何一句能记起的句子。

结果,全班32个学生中大概有 10 个人做完了,完全正确的不超过 5 个人。

为了“调动兴趣”,也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支教队员在教学上尝试新的方式:更多地使用多媒体,以便于节省板书时间,播放相应的纪录片;让学生分小组竞争,尽量要求更多学生回答问题;向孩子们传授学生时代自己学习和记忆的“小秘技”,如此等等。

「特写」研支团:撬动西部的复旦力彭珅在新疆带领孩子们看望远镜

王冕在英语课上说起了当地方言。“大家跟我念,节约(当地发音约为 you)的约——约——对,o 的发音差不多就是这个字的后半部分。”他找出英语音标中和当地方言相似的音节,努力使学生们多记一些。

14届贵州点的唐荣堂总结的一套“历史年代记忆法”,在后来的支教队员中流传:“夏商周”后面是“秦皇汉武”,中国朝代,有西必有东、有南必有北,所以西汉接下来是东汉,《曹操》歌词里说“东汉末年分三国”,所以接下来就能写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接下来就回忆电视剧《隋唐演义》,然后就能写出“唐宋元明清”。

可“支教教学”和“当地老师”的教学并非截然不同。重复、刷题仍然是所有老师通用而且常用的方法,不管是语文、英语还是数理化的公式,甚至题目的解法都免不了一再的重复。

范佳秋承认:“教学方法上面我们是新手,我们会做新的尝试,也愿意做新的尝试,但这些尝试很难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同样“非主流”的,是轮岗式的研支团模式。有一些经验可以传递,但更多的方法需要每一年初来乍到的老师们重新摸索。

在孩子们心中,支教老师的特殊似乎也确实不在于教学手段。被问到支教老师上课有什么不一样的时候,平峰中学的小姑娘们给出了“比较亲切”、“和我们关系好”、“很负责”、“有耐心”这样的答案。对他们来说,最期盼的是支教老师的家访。

孙月莉是个认真学习的女生,她觉得,支教老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不打人”,再问她打人应不应该,她想了一会儿,说:“我觉得有时候有些男同学破坏课堂纪律的时候,可以打。”

支教不止“教”

努力的孙月莉还没有想好未来自己想要做什么,她的目标是考上当地比较好的六盘山中学或者固原中学。

拜城二中的小姑娘董司宇也不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但和孙月莉相比,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走出去”。

她在明信片上一笔一画地写下:“您好,我看到你们写的信了,在那边好吗?好想去看看啊!”她是班上英语、音乐课代表,学生会成员,成绩一直排名班里前五。

“信”来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背面有美丽的图片。从这些“信”里,孩子们听说了有着高大棕榈树和漫长夏天的加州、夜色璀璨的广州、空气咸丝丝的青岛,听说了有一座高高的楼的复旦、还有巴塞罗那的著名建筑米拉之家。写信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祝福他们都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好好努力,实现更多的梦想。

彭珅是在背后推动这一“多地书”交流的成员之一,他在新疆拜城县第二中学教八年级历史。他深感历史作为副课,难以从学习上推动学生习惯的改变。课下,他会在夜里带学生看星星,还会经常找学生来聊天,问问学生们对将来的想法。学生们普遍没有出过新疆,甚至没有离开过拜城,他们的理想大都简单,譬如司机,又譬如厨师和军人。

这也不坏,但彭珅觉得,如果让孩子们看到更大的世界,或许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奋发起来。

这给了队员们“一张明信片”计划的灵感:新疆支教队员们向世界、全国各地的伙伴们发起了倡议,号召他们在空闲时间写一张明信片,寄到新疆鼓励孩子。17 天内,他们收到了 299 张明信片。

「特写」研支团:撬动西部的复旦力孩子们在看明信片

三个地方的支教队员都为扩大学生的视野付出了许多努力,比如新疆的队员倡议为当地的孩子捐赠科普书,贵州乌江复旦中学把当地学生送到上海来做交流活动,宁夏的支教队员组织学生们和新加坡的学生通信,成为笔友。

在那么多的学生中,董司宇是少有的会直接表达走出新疆的豪情壮志的一个,当被问到梦想时,她会豪气冲天地大叫:“将来无论做什么,我一定要走出新疆去看看!”

但是在给哥哥姐姐们回了信之后,跟董司宇最亲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半身瘫痪。老师和家里人编织了善意的谎言,告诉她父亲很快就会好起来。作为家中的独女,父亲的重病无疑会是董司宇脚步的牵绊。

热情回信的孩子们不一定真的能“像蒲公英一样飞向远方”,但是就像彭珅说的,“一张明信片就是一个窗口”。

董司宇或许能够通过学习走向更大的世界,但是一个班级里毕竟不只有“前五名”。

经历了一年的支教,16届宁夏的范圣男总结出的重要经验是,教学上不能想着“一个也不能少”。她逐渐发现,支教地所需要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那些能在正规教育体系上脱颖而出的学生,更需要引导其他学生过上健全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支教队员能带给他们的仅仅是“知识”,对学生们的帮助微乎其微。

比她早一年支教的李路同样意识到这一点。不同的是,李路所在的贵州乌江复旦,教师资源与宁夏相比更加充足,不承担主课教学任务的队员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李路曾经带着学生们操办十佳歌手大赛。办大型比赛,拉赞助是一件麻烦事。但是到后来,李路逐渐发现,“没钱有没钱的办法”,海报可以用A4纸彩打,设备只要一个推车的音响和一只话筒。学生需要的只是这场比赛存在。

在最后的一场比赛,李路和伙伴们找到了一家教育基金的赞助,在乌江复旦的操场上搭起舞台,请来息峰全县的中小学生。大喇叭响彻校外的街道,还吸引了不少镇上的居民前来观摩。活动结束,“大家都很快乐。”

除了十佳歌手,文学比赛、话剧、读书会、运动会等各种类型的校园活动都被移植到了西部。李路知道,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考试和学习中尝到“被肯定”的滋味,所以他希望“这样的舞台能够给学生们一点自信,告诉他们,即使成绩不好,也并非一无是处”。

「特写」研支团:撬动西部的复旦力贵州乌江复旦的十佳歌手大赛

不妄言改变

叶树梅是乌江复旦的学生,学生会主席。

在李路眼里,她办事能力很强、很会处理人际关系,也很有想法。叶树梅喜欢唱歌和主持,想走音乐的道路。但是受到成绩的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一切都似乎可望不可即。就算有了支教队员的帮助,她的起点远低于东部的学生。东部的孩子可以从小学钢琴,买乐器,请老师,而这对于西部的孩子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李路感慨,“同样的一个学生,如果能拥有东部的学习环境和物质环境,也许不会差于任何一个东部学生,但是当他来自生活更加艰辛的西部乡村,他的人生规划就不免少了许多自由。”

这是支教队员要去弥补的教育落差。这样的教育落差要支教队员怎样弥补?

面对城乡教育的落差,“西部计划”是政府的一个选择,寄望在支教运动体制化的过程中,能推动西部基层教育问题的改善。的确,对于陈洪平们来说,支教队员的到来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轨迹。

「特写」研支团:撬动西部的复旦力宁夏王民中学支教队员榜

但支教队员在谈及自己带来的改变时,依然是谨慎的。就像王冕所说:不敢说自己给了他们多大的影响,可能只是帮助他们了解外界,鼓励他们向往外界,让他们形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待人处事的习惯,至于成绩,“那是次一级的。”

团委书记高天在回访宁夏时也曾经问过当地的老师和官员:“复旦支教这么多年,你觉得带来了什么样的收获和改变?”

当地人的回答,不是复旦建设了多少项目,给他们带来了多少钱和物;他们说,支教队员来了之后,“村里女娃娃上学的多了很多。”

硬件条件可以被迅速改善,但是观念的改变是缓慢的,复旦在宁夏支教十余年,才收获了“更多女孩子开始上学”的结果。幸运的是,相对于蜻蜓点水式的短期支教,研支团的支教是接力式的,队员们可以一年接一年地撬动坚如磐石般的西部乡村。

正如李路所说:“可能我们没有办法让我们的学生都走出县城,考上很好的大学,但是很多年后我们回头再看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他们的父辈只有小学文化,他们这一代有了初中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也许没有离开他们生活的县城乡镇,但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态度,可能就跟他们的父辈不一样了。”

关于作用和改变的问题,也许更多支教队员认同的是第九届的王崟在《我的青春我的团》里面写下的话:

“不要带着改变什么的理想出发,当抱着一定要改变什么的心态的时候,你只会错过改变自己的机会。我们不要有改变的理想,但一定要有改变的责任感,这样,影响就一定会发生。”

他还说,即使有一天我们必须等待,我们也愿意在等待中保持希望、传播希望,因为“人类一切的智慧”,都包含于“等待”和“希望”。

(应当事人要求,文中孙月莉为化名)

特别感谢微信公众号“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复旦支教在新疆”、“复旦支教在贵州”提供文中部分信息。

* * *

往期精彩

「特写」研支团:撬动西部的复旦力

联系我们:

如果您想要投稿,请直接发送邮件到 jiushijiudumag@163.com ,邮件标题格式为「栏目名-作者名-文章名」。

如果您想要转载我们的图文消息,请先通知我们的微信后台,得到许可之后方可转发。转发时,图文消息的前后须各注明一次来源,并且不能在未经我们同意的情况下删节内容。

如果您对于我们发送的消息有异议或者建议,请直接回复到我们的微信后台,会有值班主页君答复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