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侯瑞鹤丨妈妈偷偷离开是对宝宝依恋关系的损伤!宝宝黏人怎么破?

导读:

依恋关系的质量,是婴儿以后人际关系的基础。

侯瑞鹤丨妈妈偷偷离开是对宝宝依恋关系的损伤!宝宝黏人怎么破?

了解多点儿童心理学 ,创造自己的育儿经!

文/侯瑞鹤(紫藤亲子育儿)

在和宝宝经历了几个月的形影不离的照顾之后,也许有一天妈妈要因有事外出、或者重新上班,不得不离开宝宝了。而面对离开时哭得撕心裂肺的宝宝,你除了不舍和暗自落泪外,你会怎么做呢?

妈妈偷偷离开,留给宝宝的却是惊恐不安

我的一位朋友,休完产假就要重新上班了,一想着要离开朝夕相处几个月的宝宝,她就感觉非常的痛苦和焦虑。在离开宝宝上班的那天,看着宝宝撕心裂肺地哭着要妈妈,她用尽了各种办法试图安抚宝宝,但都没能让宝宝平静下来。

无奈之下,为了避免这种生离死别的场面,她就趁宝宝不注意,偷偷溜出了家门。等宝宝回过神来找妈妈时,她已经上班走了。

但自此以后,却出现了她意想不到的状况。在此之前宝宝还可以自己玩会儿,但现在即使她在家,宝宝只要一眼看不见她就会不停地找妈妈,神情非常的惊恐和慌张。

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呢?我们该如何面对婴儿的分离焦虑呢?我们先了解一下出现分离焦虑的婴儿,内心经历着怎样的发展过程。

绝对依赖阶段的宝宝,不会出现分离焦虑

最初,婴儿与母亲处于未分化的合一状态。

小婴儿刚出生到3个多月左右,分不清自己和母亲的区别。此时在小婴儿的世界中,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这时母亲提供的任何悉心照顾,对于婴儿来说,都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这是一种绝对依赖的状态,但绝不是依恋,因为依恋的心理条件此时还未出现。

此时的婴儿不认生,不会主动选择照顾对象,也不会表现出对某个照顾者的明显依恋。

逐渐地,婴儿开始意识到母亲和自己并非一个人,开始区分“我”和“非我”。

随着婴儿的成长,母亲对婴儿的照顾和回应必然地会有忽略或延迟的时候,婴儿会因此而愤怒而攻击,比如,咬乳头等行为。结果发现,自己在攻击过后,温柔的母亲仍然还在,并没有消失,就得到一个印象,母亲和我是两个人,在发展了“非我”的同时,“我”也逐渐开始由一堆器官整合起来。此时,婴儿也开始发展出担忧和关心的能力,进入了相对依赖阶段,即学会等待一小会儿,开始在合理的情况下接受有规律的哺乳,当然这个前提是曾经得到过敏感的照顾。

这个时候,婴儿由于记忆的发展,开始可以区分母亲和其他人,出现了最初的认生,但仍然没有明显的分离焦虑。

婴儿出现分离焦虑,是依恋关系建立的开始

分离焦虑,是婴儿的智力发展上的一个新成就。

在心理学上,这个智力成就被称为“客体永久性”。简单而言,即婴儿原先认为,如果一个东西自己看不到了,那就是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所以,当你从小婴儿眼前拿开物件,婴儿再喜欢也不会去寻找。慢慢地,婴儿知道,即使移出视线的东西,自己看不到了,但仍然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就是“客体永久性”概念的获得。

这时婴儿会开始寻找移开的东西,表明开始真正地玩“躲猫猫”游戏了,并且百玩不厌。如果你想俘获一个六七个月以上的宝宝的心,就陪他玩这个游戏,保准他一会就会喜欢上你,因为这是他此时心理发展的任务。

获得客体永久性,是婴儿依恋的前提条件。

因为我们不会去依恋一个不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母亲,而会与一位虽然有时看不见、但一直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母亲建立情感依恋,以获得安全和保护。这个依恋关系的质量是婴儿以后人际关系的基础。

婴儿在离开母亲或主要照顾者时出现焦虑情绪,即预示着依恋关系的建立阶段开始了。分离焦虑和依恋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所以,婴儿出现分离焦虑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成就,母亲要理解这个过程,把这个过程当作婴儿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就不会像我那位朋友一样,面对婴儿的焦虑,最终自己hold不住,而把恐惧和不确定感抛给了婴儿来独自面对和承受。

宝宝出现分离焦虑的时间,并没有一致的界定。

关于出现分离焦虑或者开始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时间,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婴儿出现分离焦虑的时间。约从6个月到9个月不等,更早的也有四五个月的,每个宝宝不一样,父母也不必刻意关注时间。

另外,有的宝宝可能会没有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这通常是孩子有多个依恋对象的缘故。父母也不要因此以为宝宝不需要你而觉得挫败,也不必故意制造分离,因为自然生活的本身必然会有分离的机会。

妈妈请愉快地和宝宝道别

母亲暂时离开宝宝时,要平静地温柔地告诉孩子,“妈妈去上班了,下班了或者天黑了就回来哦”,然后可以亲一下孩子,愉快地说再见。孩子哭,允许他哭会儿。但是,相信孩子,这是他人生的功课。只要母亲能够hold住,孩子就可以慢慢把分离看成生活中一件自然的事情。

对于孩子而言,妈妈忽然不知道去哪了,不知何时回来,这种不确定的恐惧感会大大损害孩子的安全感。

当然,需要强调一下,以上所指的分离是生活中自然的暂时离场。如是把婴儿寄养在别处的分离,则可能是创伤事件,不是婴儿必然要面对的分离。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转载请获取授权。亲子育儿咨询加微信号:zitengqinzi

【紫藤亲子育儿】

一位中科院儿童心理学博士妈妈的育儿心经,普及科学的亲子育儿之道,让您创造属于自己的育儿经!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