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痛在身上口难开听障人士看病窘

痛在身上口难开听障人士看病窘

一名听障人士手语翻译和手写病情并用,仍很难与医生沟通。广州日报记者莫伟浓 摄

文/广州日报记者谭秋明 通讯员杨希

一支笔,一块手写板,颤颤巍巍地写下病情,医生想多交流几句,旁边候诊的病人就开始催促了。63岁的听障人士老陆,因患眼球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等病,每周至少要跑4趟医院,每次求诊都格外艰辛。广州有11万多听障人士,都面临着相似的窘境。

前天下午,老陆照常去复诊,这次还有一位聋人朋友吴姨陪伴他。因为医生写在黑板上的字,总是太小,老陆看不清,要吴姨在旁边打手语“翻译”给他看。由于老陆眼睛不好,写病情很吃力,意思表达也不周全。医生在写字板上写下的问题,他看了很久,也答不上来。用笔沟通似乎不怎么奏效,旁边的候诊病人也开始有点微词。医生只能如常开了医嘱,嘱咐老陆多休息,然后,请下一位病人上来问诊。

“医生不了解我们想说什么。”吴姨在小黑板上写下这句话。原来,听障人士因为没有听力和语言能力,即使识字,但表述能力所限,只有通过手语沟通才更为顺畅,但遗憾的是,没有哪家医院专门配有手语翻译为他们提供服务。

高级手语翻译人才缺口大

在一次残疾人协会工作座谈会上,广州市聋协主席方磊通过手语翻译,给大家讲述了一位听障人士看病的新办法。

日前,这位年迈体弱的听障老伯,因连日心口作痛,由同有听障的老伴带去医院看病。当时老伯已痛得伏在诊台上,老伴慌忙在写字板写下了一串老年病、慢性病。但医生初步诊断,这次的不适似乎都不是这些旧患引起的。老伴心急如焚,请求医院派一个手语翻译来帮忙。但医院并没有手语翻译。后来她通过微信找到了一位之前认识的懂得简单手语的义工,通过视频担当翻译,才完成了这次问诊。

这件事很快在广州的听障人士中流传开来,大家似乎找到了一个看病容易些的办法。但是,拥有智能手机又会使用视频通话的聋人本来就不多,找一位好的手语翻译志愿者太难了。

“能够胜任高级手语翻译的人才非常短缺。”在建立广州市聋人服务中心的提案里,聋人朋友吐露了这样的心声。不仅看病盼有手语志愿者帮助,日常办事方面,他们也有迫切的需求。而目前广州拥有高级手语翻译证书的健全人士不足百人,日常要工作、学习,不一定能及时提供帮助。

还有不少聋哑人士反映,健全人士打的手语,他们未必看得懂。“手语有中国(普通)手语和地方手语,广州聋人多数用广州话手语,要看学习者学的是哪一种。”方磊解释,“健全人士学手语缺少和聋人实际交流的经验,有时会出现高级手语翻译打手语,聋人却看不懂的情况。”

方磊称,手语教育在广州已发展了20多年,广州市民曾一度很热心学习手语,但健全人因平常使用不多,基本是学得快,忘得快。如果普通市民有心学手语,可以到广州手语研究会或者残疾人培训中心的手语培训班学习。

本月起,广州市手语研究会的教学也有了革新,教授手语课时,让聋人和健全人士一起学习。而广州市聋协也正在酝酿组建一支为聋哑人士服务的手语志愿者队伍,为聋人日常生活提供帮助和服务。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