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沂蒙山、西柏坡高校的育人之道

编者按:井冈山、宝塔山、沂蒙山、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圣地,由此诞生的“三山一坡”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无论是强调“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还是浸染“鱼水深情”的沂蒙精神,仍是当代中国的民族和时代精神。

“三山一坡”精神诞生地的4所高校——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临沂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多年来,将“三山一坡”精神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将之融入育人工作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本报今天集中刊发4所高校致力弘扬“三山一坡”精神,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

井冈山大学:多年开展“红色采风”活动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红色资源宝库。井冈山大学长期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让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在红色资源的哺育下茁壮成长。

2004年,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和思政课教师,编写出版《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校本教材,使学生系统把握井冈山革命史,学习井冈山精神,坚定做井冈山精神的传承者,跑好“传承红色基因”的接力赛。

从2007年开始,学校坚持开展“红色采风”系列活动,暑期组织大学生深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在县、市,记录当年红军感人事迹1000多篇,陆续出版了《井冈山的红色传说》6册。艺术学院学生将部分传说改编成动漫和连环画,校团委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红色故事会。

在井冈山大学,演戏、看戏都是必修课。学校牵头创编音乐舞蹈诗《井冈山》,融汇了舞蹈、声乐、戏剧、朗诵、情景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全景展示了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2006年3月公演以来,12届数千名音乐、舞蹈专业学生和国防生参加了演出,大一学生在修习校本课程“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时必看,其他年级学生在观看节目同时参加摄影、绘画、文学评论、观后感等比赛。

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徐磊从大一下学期到毕业,先后50次参与了《井冈山》在各地的演出。他说,《井冈山》让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懂得了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延安大学:请老红军老八路给学生做报告

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15年12月25日晚,延安大学2015年“祖国·社会·人民与我”演讲比赛决赛举行,12名选手依次登台,抒发爱国情怀,阐述延安精神,展望人生未来。这项发端于1986年的赛事,已经走过了30年。

为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锻炼学生意志,延安大学从建校初期就要求学生出早操,全体学生上早操的壮观景象在这里持续了70多年。延安大学的学生军事训练,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也已经坚持了40多年。军事训练中,学生们把校徽印上军旗,把校训当作口号,把校歌作为比赛内容,把窑洞广场作为练兵场,磨炼意志品质。

延安大学把延安精神教育当作责任,在抓好本校师生教育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校和延安的历史资源和人才优势,拓宽延安精神教育的范围。1990年,陕西省委把延安大学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陕西省教委、共青团委和延安大学联合创办的“窑洞大学”也于1991年暑假开学。随后,共青团中央把延安大学确立为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自1991年以来,“窑洞大学”已对全国各地数百所院校的10多万名师生进行了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延安大学的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参观革命旧址,请老红军、老八路、老校友做报告和开展校史教育,成为对学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切入点。学校建设校史陈列馆,确立了“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同时,学校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延安精神,在实践教学中将延安革命纪念馆和革命旧址作为教学基地。

临沂大学:真实的沂蒙故事感动学生

沂蒙精神就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临沂大学把沂蒙精神融入校园精神,加强文化育人。学校的校训、校风、校徽、校歌等无不渗透着地域特色和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涵。临沂大学开通了校内沂蒙精神育人电视频道和数字广播,在学报、校报开辟沂蒙精神育人专栏;创作了一批红色雕塑、沂蒙精神长廊等校园文化景点,全面推进沂蒙精神“进校园”。此外,临沂大学还以电影、话剧、歌舞等载体在学生中宣传沂蒙精神,鼓励、支持并指导学生组建沂蒙精神社团、开展社团活动,全面推进沂蒙精神“进头脑”。

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沂蒙精神教育,临沂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校本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沂蒙精神与沂蒙红色文化”,研发编写相关教材,开展系统的、专题性的沂蒙精神教育。目前,该课程已成为临沂大学最有活力、最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程之一。“这些课程中有很多很多的案例教学,有很多离我们很近的真实的沂蒙故事,生动而又让我们感动。”临沂大学大二学生陈思说。

为把沂蒙精神融入学科平台建设,加强理论育人,临沂大学成立了沂蒙文化研究院、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对沂蒙精神、沂蒙文化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临沂大学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确定了建设“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提出了“六个全面推进”的战略布局,确立了着力建设的四大体系,以实现把沂蒙精神融入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育人的目标。

河北师大:师生自创自编自演《西柏坡》

西柏坡精神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创作过程有如亲历共产党人在西柏坡的光辉岁月,参加演出实践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让我更加坚定了入党信念。”在参与本校师生创作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后,河北师范大学青年舞蹈教师芦航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多年来,河北师大深入挖掘西柏坡精神及其时代内涵,将西柏坡精神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资源,通过建基地开展实践体验、进课堂系统学习、成立中心研究引领等形式铸魂育人,收到积极成效。“西柏坡精神已经成为我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丰富资源。”河北师大党委书记赵月霞说。

河北师大很早就与西柏坡纪念馆建立合作关系,将西柏坡作为本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并在教育方式上坚持“三个融入”,将西柏坡精神通过理论教学、日常教育、实践体验,助力本校宣传思想工作深入开展。

在理论教育方面,河北师大以组建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为依托,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将西柏坡作为党史教育、革命精神教育和中国道路教育的“点”,深入挖掘,系统分析,使理论有现实支撑,变得可感、可信。

2015年初,为纪念中共中央进京“赶考”66周年,河北师大音乐学院400多名师生自创、自编、自导、自演的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于3月20日晚在石家庄人民会堂成功首演,得到近2000名社会各界观众的一致好评。“如此形式,打开了革命历史情怀在青年人中有效传播的新思路。也激励我们怀揣‘西柏坡精神’,努力实现中国梦。”该校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同乐说。“吟唱《进京赶考》,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力量感和使命感。”主演刘枭同学激动地说。

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沂蒙山、西柏坡高校的育人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