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绣娘富了:30万绣娘受益“锦绣计划”

多彩贵州网讯 贵州具有久远的民族文化历史渊源,是贵州文化遗产的宝贵传承。去年贵州两会上,多年从事民族工艺品生产的省政协委员、晟世锦绣公司经理余英提出了“加速民族手工企业产品化与市场化”的提案。

委员提案:加速民族手工企业产品化与市场化

提案建议:整合资源、产业互动、全力支持和推动多彩贵州产品化落地;推广“企业+大师”模式共创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手工办职能,扶持龙头企业跨区域发展。

一年过去了,余英的提案落实得怎样?带着疑问,1月13日,记者走进贵州省丹寨县。

绣娘富了:30万绣娘受益“锦绣计划”

59岁的老绣娘张普发

记者回访:30万绣娘受益于“锦绣计划”

在丹寨县晟世锦绣公司的办公室里,59岁的老绣娘张普发正围着铁炉子聚精会神地做着绣活。“我从11岁就开始学绣,到今年都绣了48年咯。”张普发边绣着苗绣,边和记者聊天。“现在年纪大咯,有点看不清了,手脚也没以前灵光了。”

张普发告诉记者,她的4个子女,有三个都在读大学,最小的一个还在读高中。“没办法啊,家里要用钱,在家坐起也是坐起,还不如来这里补贴点家用。”如今,老伴出去打工,儿女都在外读书,家里没有了牵挂,张普发一个月做苗绣还能挣1500元。“过去绣点花也就是给自己、给姑娘穿戴哈,从没想过还能挣钱。”贵州加大了对传统工艺的开发,凯里职业学院还请张普发去培训过学生,她的学生有的还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上获过奖。

和张普发一样,在贵州有近30万绣娘受益于“锦绣计划”。她们不再外出远门打工,就近就业在家就业。一个中等技能的绣娘年收入约3万元,相当于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多。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锦绣计划成了引领贵州绣娘致富的惠民工程。除了绣娘,贵州还重点培育成长了包括晟世锦绣公司等30家优强企业和100家专业合作社。

2015年以来,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从产品的创意研发、生产销售、市场渠道建设入手,聚合产业链上的生产要素,打通民族民间工艺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着力推动销售网点建设,在省内各旅游景点、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火车站站前广场设立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文化产品专销店(专销区),建设贵州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电商平台。

“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中,今年我们将推出更多面向大众和市场化的产品。”今年两会上,余英委员对记者说,晟世锦绣就计划通过电商,扩大销售渠道,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和合作。

“传统工艺创新是必须的,但要保留其‘根’”,在余英看来,还应从艺术创作和人性化方向发展,“我们应该邀请艺术大家到工艺品产地实地采风,为中小企业出‘命题作文’来刺激工匠们的创作灵感。”

“下一步,贵州拟在全省重点培养1—2家省级非遗传统手工艺技能大师工作室,进一步发挥技能大师的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看到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给自己的回复,余英高兴地说,我相信贵州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会越走越远,既能保护传承好,又能实现产业化发展。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