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双语诗人--哈尼族诗人哥布

在云南的土地上写作的双语诗人 ——哈尼族诗人哥布

—— 边缘的守望者 ——

双语诗人--哈尼族诗人哥布

哥布,男,哈尼族,1964年12月生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热水塘村。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红河州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1984年学习诗歌创作,1986年开始在《大西南文学》、《滇池》、《诗刊》、《民族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用哈尼文和汉文创作,出版诗集等8部。

双语诗人--哈尼族诗人哥布

作品集:诗集:《母语》、《遗址》、《少年情史》长诗:《神圣的村庄》散文集:《空寨》长卷文化散文:《大地雕塑——哈尼梯田文化解读》、《祖传的词——一个哈尼诗人的自述》

获奖情况:获第一、二、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第五届骏马奖、《民族文学》年度奖等。散文《歌声的梯田》入编全国民族类高等教育统编教材《大学语文》。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会议和中国作协第五、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参加鲁迅文学院第四届高研班。诗刊社第22届“青春诗会”。其文学成就被《中国文学通史》收录。

哥布是一位用汉文和哈尼文双语创作的哈尼族青年诗人。他的诗作饱含着今日诗坛所匮乏的那种独特的文化精神,他将诗歌的视点向内集中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以“一位在大地上歌唱的孩子”的真诚唤起人们的感动。摆脱了“朦胧诗”的话语权力,摆脱了大范围文化强加的思维习惯和感觉习惯,哥布诗歌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质朴、纯净、真诚的世界。

【我们的寨子】

要是远远地看

象一窝鸡雏

我们亲爱的寨子

天上的白云一样

山野的风一样在山间流浪

如果细细地倾听

猪狗的叫声也仿佛能听见

当一天黑下来的时候

我们亲爱的寨子

好象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

在大山母亲的腿上熟睡了我的眼前一片黑暗

内心也空寂

双语诗人--哈尼族诗人哥布

哥布是一个用哈尼语写诗的诗人,这对他很重要。哈尼族有着悠久而发达的语言传统,但哈尼族文字的出现却是近60年前的事,那是中国政府为帮助哈尼族的发展在1957年创制的。用这种古老的语言和年轻的文字写诗,是他生命中最光荣最亮丽的事件,不仅仅因为他是第一个用哈尼的文字写诗,还因为母语的写作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内心的无比愉悦与充实,更让他感觉触摸到了祖先的呼吸、潜回到了部族文化的最深处。他呼吁每一个诗人都应该潜回自己的血液里,写出真正属于自己、带着祖先声音的诗歌。

【 遗址 】

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去,在一个山凹里,与一个从前的村庄邂逅。曾经是火塘或是睡处的地方,正长起比烟筒还粗的树木。也许曾是个热闹的村庄:孩子和猪牛鸡狗一起放在门前,女人升起炊烟,男人们抬着大树回家……如今只有几堵残缺不全长满青草的墙,能让人依稀想象出这一切。也许是一场瘟疫、一次大火,或者别的什么灾难,摩匹的咒语和村头的寨神都不能保佑村庄的安详宁静,骨卜蛋卜筷卜之后,村里最老的老人说:“走吧……”于是,男人们默默地走了,女人们流着泪走了,背着没出过门的婴儿,牵着牛马牲口,这个悲凉的远足队伍,一步一回头,直到望不到那可爱的家园……可是,在这个世界上,何处能找到安宁的居所?我至今不知道他们去向何方,也不知道这里埋了多少老人,生下过多少孩子,有过多少喜庆的日子,我只看见静默的树、沉默的石头和残缺的墙,风无声地吹过。

在全球化背景的云南大地上,哥布选择用哈尼语写诗。他说:“无意阻止人们崇尚时尚的虚妄,更无力挡住社会像无头苍蝇似的乱奔,只是企图捍卫一种智慧和美丽,尽量提示和呈现与众不同的诗意的存在。官方和文学权威人士应该鼓励各民族作家的母语创作,通过激活语言的创造力、不断充实完善语言信息来推动人们思维的发展,从而实现族群的整体推进,同时获得文学的丰富性和审美的多元化。”

【向晚的梯田】

我记得一个黄昏

故乡的夕阳

开放在高高的山巅

是谁藏在山谷里唱情歌呢

我的心接受了这声音的邀请

该做什么已想不起

多年前那个黄昏

我和我的鸭群

丢失在祖先的梯田

至今没有找回

哥布不但是诗人、作家,也是哈尼文化方面的学者,他领导的红河州哈尼族文学研究会,积极引导哈尼族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认真发掘和宣传哈尼梯田文化,努力推广普及哈尼文。哥布在创作中始终关切的是怎样才能建构期望中的、理想的、属于民族自我的文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哈尼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思考。

哥布正在准备把他的哈尼语长诗《神圣的村庄》刻录成光盘出版,送到大山里哈尼族人家里。有人已经多次催促,让他尽快做好送去。第二件他最想做的事是创办一份哈尼语文学期刊,这件事他也想了多年。“一本刊物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通过刊物不断培养作者群和读者群,文学的养分就会逐步扩散。文学是一个火塘,我把火烧起来,希望更多的人围拢来取暖。”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