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他钟爱的老四朱棣?

上回:朱元璋屠戮功臣用心良苦,可世事并非总如他预料的那样

作者:龚令民

根据相关资料,晚年的朱元璋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做出了一些相应的补救措施,但那时侯他已经老了,是真的老了。早在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死的时候,他一边抚摩这孙儿扁平的头颅,一边说“吾老矣!汝独不怜我哉!”。

这个时候,诸王尾大不掉之势已经形成,更加棘手的是诸王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人脉,锻炼出来的胆识,谋略是永远无法逆转的。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受封北平的老四——燕王朱棣。这位老哥不仅兵精将强,实力雄厚,而且老谋深算,颇具野心。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他钟爱的老四朱棣?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卷十《御对》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朱皇帝与众儿孙在宫中观看跑马游戏,朱皇帝触景生情,遂出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众儿孙对下联。皇长孙朱允炆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毡”。

而燕王朱棣给出的下联竟然是“日照龙鳞一片金”。燕王这一对“颇合圣意”。朱皇帝很是高兴,认为这个四小子像自己,以至于在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死后,在确定新的王朝继承人的问题上《太宗实录》出现了这样的记载。

戊寅(太子死后第二天),上御东角门召廷臣谕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燕王朱棣)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预立天子,何如?”而据同一本书记载,在之前他与皇后马氏的对话中也说“诸子中,燕王仁孝,有文武才略,能抚国安民,吾所属意”。

但可以肯定的说,后一则材料纯粹是后人的伪造。因为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卒于洪武一十五(1382)年的八月初十,而太子朱标卒于十年之后的洪武二十五年。在当时太子尚在而且并无夭折征兆的情况下,雄才大略如朱元璋者绝不可能说出这等没来由的话,那么可能的话答案只有一个,即朱棣登极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而特意命人制假贩假,赔道德的成本以赚取天下人的吆喝。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他钟爱的老四朱棣?但前一则材料却在很多文献如《明史纪事本末》《明史》中都有体现。从情理上推测,在当时朱允炆年仅16岁,而且过于仁弱的情况下。朱皇帝的确有可能从老朱家长远利益出发,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犹豫。

那么,当朱元璋把这一棘手的问题抛给廷臣又是如何处理这个老皇帝亲手掷出的仙人球的呢?据《太宗实录》记载,当时的东角门大会气氛异常紧张,随手抓下一把空气都可以拧出廷臣的汗来。与会的所有人都清楚老皇帝的脾气,谁都不愿意冒这个险,拿吃饭的家伙开玩笑。过了半天,还是以耿直闻名的翰林学士刘三吾打破了可怕的沉默。

他说“陛下言是。然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也?”语气很委婉,但道理却剖析得很清楚,按照儒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老大朱标死后,老四朱棣前头还有两个哥哥。如果把他立为合法继承人,那他的两个哥哥又该摆在什么位置呢?当时的史书记载,朱元璋闻言,沉默良久“大哭而罢”。胳膊终究还是没拧过大腿!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他钟爱的老四朱棣?

于是在这一年的九月,朱元璋诏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按说,生米既然已经煮成熟饭,大伙也应该没什么异议了。但是随着洪武二十八年(1395)七月,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秦晋二王,也就是的朱棣两个哥哥相继去世。

事情又一下子又变得微妙起来了。这样的状况不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但对于生死这回事即使你万能如耶酥同志你又能做些什么呢?现在老皇帝必须尽快清醒过来,为他的皇太孙,为他穷尽毕生尽力的大明王朝做些什么。

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但是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他能采取过去用过的老办法吗?他忍心从肉体上一劳永逸的解决对手吗?如果没人愿意走到那一步,那么摆在他面前的路就只剩下一个字了——防!但话又说回来,天下的事防得尽吗?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当道高一尺的时候,魔为了混个脸熟自然得跟着水涨船高,魔高了,道也不能坐以待毙,不管是吃增高钙片,还是敲断骨头只要能高过道就行。按达尔文的说法,这是一个“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按香港警匪片的演绎,这应该是一出经典的《暗战》或者《无间道》。

但无论如何,朱元璋还是应该做点什么。(未完待续)

(本人郑重声明,本号所有文章均系本人原创,所选图片皆出自网络,在此致谢)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