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郭富城章子怡的电影《最爱》中,还有一位你可能忽略的超级明星

郭富城章子怡的电影《最爱》中,还有一位你可能忽略的超级明星

郭富城章子怡的电影《最爱》中,还有一位你可能忽略的超级明星

郭富城章子怡的电影《最爱》中,还有一位你可能忽略的超级明星

“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咱们开书~~~”

入夜时分,村头的场院上。简板一打,坠胡响起,一人一桌,把文韬武略、忠臣孝子演绎得跌宕起伏。围作一圈的农人,专注地跟随着坠子艺人的嘴,或唏嘘感叹,或眉飞色舞……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童年时期乡村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忽然想到这段儿,是因为最近看根据阎连科艾滋病题材小说改编的电影《最爱》,顾长卫导演,郭富城、章子怡影帝影后突破性出演,很令人期待。在电影开头,画面还没亮起,就飘出了嘶哑高亢的坠胡声,以及熟悉的河南坠子唱腔。仔细一看,演唱者正是民间很知名的盲人坠子老艺人郭永章,唱的是他的代表作《吹牛》。这个段子贯穿全剧始终,郭富城演的男主角,在勾搭章子怡时,多次用港台腔的河南话唱:俺本是老天爷嘞他干爹。

这是传统艺术在大众艺术领域的一次露脸,类似的事儿,很多大导演都干过。比如,姜文的《鬼子来了》,里面就有乐亭大鼓艺人的多处客串,还有京味儿电视剧《四世同堂》《大宅门》,京韵大鼓、单弦更是成了配乐的主旋律。

但这也只是点缀而已,无法改变曲艺不景气的现实。作为一个地方曲种,河南坠子又是不景气里更不景气的了。在专门的鼓曲专场中,坠子也是可有可无的一种,总是被京韵、单弦等京津曲种抢了风头。这也可以理解,一个河南的地方曲种,能在京津扎下根,还顽强生存到现在,已实属不易。

这首先要归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一批优秀的坠子演员。当年在天桥,有个艺人叫“车大麻子”,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很多北京人听不懂,但是只听那个腔儿,就把他捧红了。给坠子带来全国声誉的,还要推“盖河南”乔清秀。一个唱河南坠子的演员,不靠打官司搞绯闻炒作,当时红的程度却不亚于今天的歌星大腕。在北京吉祥戏院演出,几千人的场子场场爆满。乔清秀的大红大紫,也带火了河南坠子这个曲种,当时京津的坠子演员很多,男有大老黑、张永发、王元堂,女有程玉兰、董桂枝等都是一时之选。

那是曲艺的“黄金时代”,如今盛景不再,即使京韵大鼓、八角鼓等大曲种,也都听者寥寥、无以为继,况坠子乎?再多几个郭德纲,怕也无力回天。

郭富城章子怡的电影《最爱》中,还有一位你可能忽略的超级明星

“坠子皇后”乔清秀

郭富城章子怡的电影《最爱》中,还有一位你可能忽略的超级明星

山东的河南坠子演员郭文秋

郭富城章子怡的电影《最爱》中,还有一位你可能忽略的超级明星

青年坠子演员李玉萍

现在,即使专业的曲艺演出,也很难见到坠子演员的身影。即使有,也是垫场居多,花篮和掌声最少的那个。老演员纷纷退隐,天津的乔月楼、北京的马玉萍都已几十年不登舞台。如今,专业的坠子演员几乎要绝迹了。文爱云算一个,但也是一把年纪了才拜师乔月楼,唱得实在一般,再加上到处走穴演电视、唱歌,能不能继承好乔派,还得另说着。中青年演员里,天津有个张楷,当初都说是个好苗子,现在也几乎不唱了,倒是在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见她露一小脸。我当初认识一个天津曲校的小姑娘,跟现在崭露头角的唱京韵的李想、唱西河的陈娜娜是同班,学的是坠子,毕了业没饭,早就不干这个,去美容院上班了。

抛开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因素,我还坚持一个看法,戏曲曲艺等舞台艺术,都是个人的,一个人走了,就带走了一个流派甚至一个曲种。梅派就是梅兰芳的,后人的继承,也只是比谁学得像而已。同样,乔清秀走后,学乔派者众,但已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周日的演出,85岁高龄的乔月楼先生还唱了一段《蓝桥会》。但嗓子和气力明显跟不上,估计耳朵也不行了,弦师怎么也逮不着她的腔儿,唱得几乎都不再调儿上,我在下面听得只想哭。

话又说回来,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乔清秀成就了河南坠子,但也因此把它引上了一条狭窄的不归路。此话怎讲?因为同是曲艺,也有雅俗之分。即使是相声,也有穷艺人撂地的相声和文人玩的“清门相声”之分。在所有的曲艺形式中,八角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可以算阳春白雪,唱词多出自八旗子弟文人墨客之手,曲调曲牌也繁复多变。而西河大鼓、快板快书、河南坠子当属来自民间的土玩意儿,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原生态”。

河南坠子唱的多是帝王将相长篇大书,面向的是劳苦大众,为的是博人一笑,顺带着劝善去恶。而从乔清秀那时开始,坠子演员与大鼓、八角鼓演员一起演出,也纷纷改演小段和风花雪月的段子,如红楼、西厢的段子就占了很大比重。用怯口的河南土话演唱,高亢嘶哑的坠胡伴奏,这样出来的红楼段子,显然失了不少韵味。乔清秀嗓音甜美,婉转动听,才能博得众人喜爱。那时候,还有唱大书的演员,以及被相声讥讽的动不动就打人的“武坠子”演员。后来,人人皆学乔清秀,在京津,这类的坠子逐渐绝迹了。

1949年后,坠子与其他曲艺形式一样,服务于革命和建设,创作了一批新段子,也带火了一些演员,如马玉萍、姚俊英。七十年代,马玉萍的《两个大鸡子》《韩英见娘》等红极一时。北京曲艺团马玉萍的坠子经过更大的改良,离本来的坠子更远,所谓“河南的味儿,北京的字儿”。有意思的是,文革后马玉萍巡回台湾和世界各地演出,最受欢迎的段子还是脱胎于长篇大书的《穆桂英指路》和来自民间“土得掉渣”的《借髢髢》,歌颂军民鱼水情的成名作《两个大鸡子》等已经很少有人提。

这或许能解释我家乡的情况。值得庆幸的是,在河南坠子的故乡,坠子并没有死。本文开头的那种演出场景虽早已绝迹,但是长篇大书的坠子光盘、盒带却卖得很火。

郭富城章子怡的电影《最爱》中,还有一位你可能忽略的超级明星

民间坠子大师郭永章在自己家中

郭富城章子怡的电影《最爱》中,还有一位你可能忽略的超级明星

河南马街书会的坠子演出

在我家乡的县城,随便到一家音像店,坠子和豫剧的带子都放在显眼的位置。吴宗俭、乔双锁、郭永章……这些民间坠子艺人都是庄稼人眼中的明星。尤其是一些上年纪的人,不管有没有文化,讲话都能多少带出一些典故来,说是“坠子里唱的”。而且,我还听说,如今坠子已经从曲艺发展成了戏曲,有了分角色扮演的“坠剧”。看来,京津坠子的这些乡下“亲戚”,或许更有生命力,因为它更接近地气。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