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扬州“小金山”:漫话宋元之际的小金山

在现今国家级名胜瘦西湖景区的景点中,得名最早且颇有名气的莫过于二十四桥和小金山了。有关介绍二十四桥历史的文章颇多,无须我饶舌,但言及小金山历史的文章却鲜见或语焉不详,故笔者愿意在此谈谈它的来历。

文/李保华

你所不知道的扬州“小金山”:漫话宋元之际的小金山

小金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北宋的小金山并不在今天的瘦西湖中,而是在今长征西路扬州国家安全局后身西北角的一块高地上。《扬州画舫录》称其“圆如伏釜,四周环水,远近十里中,皆埋铁镬“。铁镬是古治水者用来镇水之物,但不知为什么要把铁镬埋在那儿,始终是个谜。也许正是因为地埋铁镬,挖出来的泥土就地堆放,聚而垒之,就成了四处皆水,其地独高的土阜了。

北宋时的小金山已有亭台之建,虽未成为著名胜迹,然多自然之野趣,因而引起诗人们登临的兴味,诗人曾几即是个中的一位。靖康年间(1126),年已42岁的著名诗人曾几任淮南东路提举一类的小官,负责茶盐之类的事务,公务之暇,曾登小金山游目骋怀,于是我们读到了他的五律《登扬州郡圃小金山遥碧亭》一诗。诗云:

登扬州郡圃小金山遥碧亭

绝岛浸中零,飞来枣叶轻。

碧天围斗野,红日下芜城。

山作修眉翠,人添老眼明。

园林多胜地,独爱小峥嵘。

郡圃

乃是州官衙署的花园,当年韩琦帅府淮南,曾发生四相簪花的趣事就出于扬州郡圃,为后人所艳称。

晚唐至五代,因战乱频仍,州官的郡圃已从蜀冈山移至蜀冈下,后又“屡易其地”,靖康之后,宋金战争频仍,扬州成为边防前线,破坏更甚,郡圃兴废当然也就更见频繁,几经更替,终于迁至今虹桥坊以东、红园花木巿场以北的一块地域了。

因此读曾几诗至少可以获知如下的信息:

一、至迟在北宋的靖康年间,小金山已经得名,且是州官花园的一部份。或者可以说,小金山周围一带曾经在靖康年间是州官衙署的所在地;二、小金山斯时为扬州城内除蜀岗外少有的高地,且早就四面环水,形如孤岛,一如后来《扬州画舫录》所写之状,几百年来几无大的改变(南宋至元时除外);三、此时的小金山上建筑物并不多,最高点建有“遥碧亭”。登此亭可见蓝天笼罩着属于斗星分野的平原,远山如葱翠的眉黛,这当然是指绵延的蜀岗;

城衔落日,城则是指从蜀岗上迤逦而下的北宋州城。

小金山之名,此为笔者于乡邦文献中所首见,在此之前从未见诸著述,故笔者认为小金山成为景点且得名,当在北宋后期,且是开发较迟的景点,这和该地成为郡圃大有关系。

时至南宋,扬州已成为宋金战争的疆场,不可能再有闲情逸致筑亭垒石。诚如南宋宝丰年间纂修的《宝祐志》所云:“而后刺是州者,率以边务倥偬,废而不埋”,因此作为北宋后期的景点,.不可能有多大规模,其声誉也难与平山堂等名 胜相比,或许正因为它的单纯、僻处一隅,才显 得幽静。诗人才有“园林多胜地,独爱小峥嵘”的感叹和愉悦。

小金山一改旧观且声誉鹊起已是南宋后期。从靖康年问直到宝佑初年,在这长达1 20 年的时间内,小金山如闺阁中的少女一直默默无闻。作为州官衙署花园中的一部份,它在金人的多次入侵中被破坏自是意料中的事,“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小金山有可能也遭此厄运,因而从诗人的笔下悄然消失。

直至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那个后来断送南宋王朝的一代奸相贾似道,此刻正以两淮制置大使 兼淮南东西路安抚使、知扬州军州事兼管内劝 农营田屯田使的煊赫身份驾临扬州,成为淮南东西路的最高军政长官,炙手可热,权力很大。斯时金国在蒙古与南宋政权的夹击下已经灭亡,蒙古人成为南宋王朝最强悍的敌人,因此贾似道在扬州不得不作一些增高城墙、挑挖护城河,以御敌军进犯的防务之事。宋时,扬州阅兵 练武的地方过于逼仄,操练甚多不便,难以展示 军容,身为军政大员且生性好大喜功的贾似道 很不满意,乃将演武场(后来称为教场)迁到“州治之北”的小金山附近,因为此时小金山又成了“州宅”(州官衙署)的郡圃,贾似道举步便可从州署的内宅进入演武场,检阋起来当然更为方便。

众所周知,贾似道是个喜欢逸乐冶游的主儿,尽管此时边务紧急,戎马倥偬,蒙古人虎视眈眈,然而贾似道不忘的却是挪用宝贵的军费,大造楼台亭阁供自己享受。小金山本来规模就小,加之劫后余灰,贾似道更看不上眼,但小金山周围的地域却颇为广阔,大可利用,于是他就趁增城挑河的机会大兴土木,将城西北早就颓圮了的云山观复建于小金山。按云山观原名云山阁,北宋元祐年间(1086)州官陈升之所建,位于今扬州农科所的玉钩斜附近,“岁久阁圮”。淳熙年间(1174)郑兴裔筑玉钩亭将阁“增而大之”,改名“云山观”,后又倾圮,贾似道不辞辛劳,将云山观东移复建,加上郡圃中的原有景 点和新建景点,此时的郡圃园林亭台之美远非昔日的州官衙署可以比拟的了。小金山成为郡 圃中的突出部份,高耸于诸多亭台之中,掩映于绿荫修篁之内。

贾似道的郡圃花园幽深而又曲折。虽然《宝祐志》介绍得甚为简略,今日读之仍然令笔者神往。文章中说:从州官衙署的东面绕墙而人,走百步可见二亭,东边名翠阴,西边名雪芗。从 两亭间一直往北有淮南道院,道院后有两庑廊,可通竹西精舍。精舍后有小阜,称梅坡,坡上有茅草修葺的亭子叫诗兴亭。在梅坡东北隅还有个亭子称友山亭。循着一道曲径东行仰望,可见“飞檐雕楹缥缈于高阜之巅”,那就是著名的云 山观了。人观须先走过一道小桥,桥之北翼有亭,名依绿,桥之南则有两个小亭相对:一名弦风,一名箫月。再高走百余步,踏若干级危阶就到了若仙宫似的云山观。从云山观俯瞰,其下四周为池沼,绿波沦涟,深广可舟。山脚下有二亭,名濠想、名剡兴。其南有钓矾悬浮水上,可握竿 垂钓;其北有砌台建于水侧,为游者憩息之处。池水外侧为长堤环绕,朱栏相映,垂柳摇曳。在云山观的南面有亭名面山亭,观之东有亭二,名留春与好音;观之西亦有二亭,曰玉钩、曰驻 屐。从云山观向北,有画栋层出,乃郡圃之淮海堂;云山观之东,有巨竹森然蓊郁,其间有亭名对鹤。再往东有道院,贾似道常在此休息,名半闲堂。堂之后有复道可登,其高处可与云山观并 峙且可以远眺,贾似道为此起了个颇为雅致的名字,称平野堂,希望能与欧阳修的平山堂一同不朽。从堂名推想,斯时四周必定有开阔的旷野和湿地,可看到牛眠绿草,人歌采莲。这大致就是贾似道四年来精心经营的郡圃概貌,虽然比不上他后来在杭州西湖所造园林之宏大华美,但在金人蹂躏后的扬州能有此建筑,也可称得上美仑美奂了。《宝祐志》还说,每到春光烂漫花 木争艳之际,贾做道并不专享,喜欢“与民同 乐”,他命仆从打开园门,游览者尽可人内观赏不予阻拦,直到春尽乃止,这倒也难得。小金山 虽然规模增大,却并未失掉往日的幽趣。然而煞风景的是,蒙古人疾如飚风的铁骑已轰鸣于耳际,南宋小朝廷危若累卵,当宝祐五年(1257)贾似道离开扬州时,蒙古人慓悍的战马已踏入天府之国,开始向长江下游逼进,人们已无闲情逸致去领略园中的风光了。

襄阳吕文焕的降元使长江中游失去了屏障,元兵顺流而下,“所过迎降”,宋德祐元年(1275)三月,李庭芝、姜才率所部固守扬州,与元兵展开了殊死的战斗,敌久攻不克。次年七月,李姜二人赴召至泰州,没想到扬州守将制置副使朱焕却献城投降,李姜英勇殉国。因为没有发生破城巷战之事,扬州城得以保全,包括城内的所有建筑物,其中自然也包括郡圃内的所有景点。

贾似道精心营造的小金山终于在元代大放光彩,一跃而为人们经常玩赏休憩的旅游热点。人们鄙视贾似道的所作所为,但这并不妨碍游人对小金山由衷地喜爱。至此,它的芳名重又展现在骚人墨客的笔下,为人们传唱,其中最引入注目的要算元曲家乔梦符所撰杂剧《杜牧之诗酒扬州梦》。在剧中第一折里,作者假借剧中人杜牧之口,对扬州的繁华富丽和旖旎风光作了全景式的饱含激情的描绘和赞颂,读来堪称回肠荡气,美不胜收。

笔者不避冗长抄袭之嫌,全录如下:

混江龙

江山如旧,竹西歌吹古扬州。

三分明月,十里红楼。渌水芳塘淨玉榜,

珠帘绣幕上金钩。列一百二十行经商财货,

润八万四千户人物风流。

平山堂、观音阁, 闲花野草;

九曲池、小金山,浴鹭眠鸥。

马市街、米市街,如龙马聚;

天宁寺、咸宁寺, 似蚁人稠。

茶房内,泛松风,香酥凤髓;

酒楼上,歌桂月,檀板歌喉。

接前厅,通后阁,马蹄阶砌;

近雕栏,穿玉户,龟背球楼。(注一)

金盘露、琼花露,酿成佳酝;

大官羊、柳蒸羊,馔列珍馐。

看官场(注二),惯軃袖,垂肩蹴鞠;

喜教场,善清歌,妙舞俳优。

大都来一个个着轻纱,笼异锦,齐臻臻的按春秋;

理繁弦,吹急管,闹吵吵的无昏昼。

弃万两赤资资黄金买笑,拚百段大设设红锦缠头。

笔者以为这可是元代人称颂扬州最辉煌瑰丽的文字了,迄今仍以巨大的艺术魅力震撼着读者的心弦。

作者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描摹了斯时扬州的迷人景点、市廛风光和作为消费城市娱乐场所的繁华风貌,为我们了解元代扬州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无论从社会、经济、商业、建筑、民俗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斯时作为重要名胜的小金山赫然名列其中,虽着墨不多,但作者却将小金山与平山堂相提并论,并且用“浴鹭眠鸥”四字,写出它绿水萦绕的幽闲与宁静。使人感到惊奇的是,在这首曲子里,作为主人公的诗人杜牧之,身在唐代,他所吟诵的景物却全然与隋唐无关。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杨花飞舞的隋堤和“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的迷楼,以及令杜牧魂牵梦萦的二十四桥,诗人却把他的满腔诗情倾注在宋和宋以后的景物平山堂、观音阁等景观之中,这虽与史不合,却颇有道理。因为时至乔梦符时代,隋唐遗迹早已化为云烟,能够引起人们兴趣且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多为宋元的胜迹,因此这首混江龙与其说它是唐代扬州城的赞美诗,毋宁说它是一幅元代扬州的风俗画更为确切。在这里,作为元代扬州的重要景点,小金山与蜀岗上的九曲池同以水上景观闻名于世,它们与其他景观一起组成了出扬州北门直至蜀岗的如清明上河图似的长幅风光带。

不无遗憾的是乔梦符的大作只将小金山一笔带过,未免简略。但元代另一位与乔同时代的散曲大家张可久却慧眼独具,他以一首《双调折桂令·小金山》的小令,展现了彼时小金山的风采:

拂栏干仙袂飘飘。堂占波心,缆解松腰。露满螺杯,风香翠袖,月冷鸾箫。 比江上金山小小,望天边银海迢迢。醉依红桥,休说江南,西子妖娆。

曲中描写的是一个迷人的夜晚,诗人与朋友在四周环水的小金山云山阁上欢宴时的情景和观感。面对斟满美酒的螺杯和轻歌曼舞、裙袖飘飞的美姬,以及直到夜深仍未停歇的箫声,诗人不禁心醉神迷。他带着几分酒意,斜依在阁边的栏干上,望着天边由月光、灯光和水光相互摇漾辉映而幻化成的“银海”,几疑身在蓬莱仙境。诗人认为扬州小金山虽没有扬子江上的金山豪壮,然而它的娇小玲珑别具一番迷人风韵,它的美丽妖娆较之杭州的西湖也未必逊色。诗人以轻灵的笔触,从浓艳的场景里,为我们勾勒出小金山所特有的那种远离尘嚣的幽闲与静谧。一句“缆解松腰”,含多少闲逸与脱俗!

小金山在元代能够同时得到两个大散曲家的青睐是值得庆幸和骄傲的。这大概是小金山有史以来最为靓丽的日子。此后随着战乱和元明之交的战争,扬州又坠人兵乱与劫火之中,小金山未能逃脱此劫,再次从诗人的笔下消失,建筑物几乎荡然无存,只留下李斗那句极为简略的“圆如伏釜”的记载而外,我们再也找不到有关它的史料了。这实在是令人遗憾而又非常奇怪的事情。我想之所以如此,除了因为岁月已经流逝了数百年,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小金山遭劫后遗存极少,加之在风霜雨雪的侵袭和人们的蚕食下,高度已大为减低,只剩下一抹光秃的土丘和枯树昏鸦,久而久之,使得人们淡忘了扬州历史上还曾经有过这么一座小金山。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忘却,例如康熙年间有位名叫胡斯恒的诗人,写了一首《云山阁》的诗大发感慨,他先赞美云山阁“杰阁起城隅,军营绕花柳”的瑰丽,继而大骂贾似道,喟叹“北郭小金山,阁毁但重阜。流传凡几姓,不复知谁某。回思五百年,真同驹过牖。万古一长嗟,骚人枉搔首。”观此诗句他甚至连小金山的遗址都懒得光顾,只是发了一通江山易主,胜景难再的牢骚而已。

然而美好的事物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尽管时至清初,宋元的小金山已成为明日黄花,予以恢复也十分困难,但它的形象并未完全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终于它在乾隆年间,从保障湖(今瘦西湖)中的长春岭上获得了新生。

瘦西湖中的长春岭原是蜀岗中峰余脉的延伸,一个不高的耸于湖中的土阜。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迎接弘历皇帝的第二次南巡,扬州绅商出巨资对保障湖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整治疏浚,并开挖莲花埂新河使御舟可直抵平山堂。-位名叫程志铨的绅商出资20万两白银修葺长春岭,命民夫将挑河之泥垒积长春岭上,使岭增高许多,然后“竖木三匝,上建关帝庙。庙前叠石码头,左建玉版桥,右构岭上草堂。堂后开路上岭。中建观音殿。岭上多梅树,上构方亭。岭西复构小屋三楹,名曰‘钓渚”’。这项工程上马时水土极易流失,走了一些弯路,花了三年功夫方才筑成,仍以长春岭名之。但人们认为重新构建过的长春岭四面环水,其形极似大江中之金山,同时出于对宋元郡圃中小金山之怀想,便以小金山呼之。《扬州画舫录》对此有相应的记述:“近称长春岭为小金山,与此小金山(指郡圃之山)异。”《扬州揽胜录》则称:“长春岭,俗称小金山。”此后,瘦西湖中的小金山愈叫愈响,为众认可,原名长春岭知者反而不多了。

瘦西湖中的小金山曾毁于太平天国与清兵的拉锯战中,光绪年间复建,又增添了不少景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小金山多次重修,叠石加土,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使其成为瘦西湖中的最高景点。登山顶最高处风亭远眺,南望瓜步,北眺蜀岗,左右湖山,尽收眼底,确实令人心旷神怡。

笔者忒喜欢风亭上那副空灵的首字嵌亭名的对联:

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似?

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

些许数字,尽得风流,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端的是文章高手!

注一:龟背球楼,指饰有六角花纹的木鬲子长窗。

注二:官 场:三人蹴球的游戏。明王志坚<表异录·言行》:“白打,蹴鞠戏也。两人对踢为白打,三人角踢为官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