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行囊去丹麦“世界遗产”走一走,是个不错的选择


去年丹麦新增两处世界遗产。我们来到这个安静国度,犹如置身《权力的游戏》场景中。

带上行囊去丹麦“世界遗产”走一走,是个不错的选择

耶灵

假如你嫌《权力游戏》中杀戮太过,比乔治.R.R.马丁更心狠手辣的是历史真实:南丹麦大区瓦埃勒以北的小村庄耶灵(Jelling),在维京时代,共有19位国王继位者在短时间内一个一个被家族近亲谋杀。但是置身这片公元10世纪时建起的蓝牙国王“秀场”,你会发现维京人的残暴也只是多种维度的其中之一。这里两块巨大卢恩石上的雕刻会告知,丹麦当年如何迫于欧洲教会的威胁,不得已从对北欧神祗的信仰转向皈依基督教。直到19世纪欧洲革命时期,丹麦也曾是被欺凌的弱势王国。包括耶灵、克里斯钦费尔德这两处“世界遗产”在内的多处领土都曾被德国占领。复杂的民族矛盾与历史线条,随着我走访每一个落脚点时纤毫毕现。

带上行囊去丹麦“世界遗产”走一走,是个不错的选择雨天时到达耶灵,最先进入视野的是春季遍开的郁金香,以及现代丹麦人心目中蓝牙国王的肖像浮雕。旅游访问中心接待处有块大黑板,一个机器人正在上面逐寸“想象”蓝牙国王的模样。简直是再没有比这更妙的搭配!这是因为,蓝牙国王当年克服宗教与领土纷争统一了挪威和丹麦;1994年普及全球的无线“蓝牙”技术正以这位丹麦国王命名,寓意实在有意思。

耶灵也早在1994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元十世纪时蓝牙国王统一丹麦、促使丹麦皈依基督教,这个小村庄也就成为丹麦王国的发源地而闻名世界。来这里必须看耶灵的古代皇家坟冢、记载第一个手写“丹麦”字体的卢恩石,以及千年前建造的教堂:里面的花窗玻璃是维京人见白基督的象征。

带上行囊去丹麦“世界遗产”走一走,是个不错的选择瓦登海

在欧洲大陆西北部到北海之间的一片浅海与湿地,这处形成于大约5000年前的特殊地貌,是丹麦与德国、荷兰共有的一处世界遗产,全长约500公里、一万平方公里。丹麦是这个全球最大湿地之一的最北部起点。低潮时,水域遍布浅滩,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当地就有人开始徒步穿越海床。到达时,4月天气虽然湿冷,我们依然套上胶水鞋,带上鱼叉、渔网,大步跨入湿地,见识湿地清道夫“泥蟹”、比小指的指甲还微型的“泥蜗牛”,对着湿地中随处可见的大蚝、泥鳅、海虹、水母大呼小叫。据说到了每年10月时,游客可以带上香槟到此捕蚝,就地割开了就配酒吃喝。

每年6月至9月,徒步穿越海床的游客极多,但行前必须注意潮汐时间,一旦来潮,往返之路都被淹没,极有可能遇上危险。

湿地位于日德兰西南部、丹麦最古老的小镇里伯(Ribe)附近,这里也是14-16世纪丹麦王国的心脏地带。这里的芦苇沿着田地一路疯长,候鸟成群迁移。湿地自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从去年开建一座新的瓦登海游客中心和展览馆,这幢由丹麦女建筑师Dorte Mandrup设计的大房子,计划在今年10月落成。该建筑全部用当地随处可见的天然“建材”——稻草建造,我们参观时,看到屋顶和两面墙已盖满了稻草。得知丹麦也有“天人合一”的建筑传统概念,还是前一晚在里伯小镇时,我得知丹麦日德兰地区在过去400年间一直有海虹壳混合建材建造教堂和民宅。这令我联想到了国内岭南近水乡一带,在过去800间就存在以蚝壳混和红糖、糯米黏在一起建大屋的传统。

带上行囊去丹麦“世界遗产”走一走,是个不错的选择克伦堡城堡

16至17世纪时期的欧洲君主曾经时兴“流动宫廷”:国王人在哪里,宫廷就在哪里。1420年初建于哥本哈根以北西兰岛Helsingor的克伦堡,从1574-1580年建成后,就一直是丹麦国王们处理国事的三个城堡之一。可惜最初城堡内大部分珍贵精致的挂毯、古董等装饰物,都在17世纪丹麦与瑞典的战争中流失。今天,这幢北欧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城堡,主要因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而闻名于世:这部名剧中丹麦王子的城堡,就设定在此。至于莎翁自己有没有亲自到过这里,一直没有定论。但这不妨碍每年夏天在这里举行露天的莎士比亚戏剧节。尤其今年是莎翁诞辰400年,城堡的露天内庭将连续两个月迎来欧洲各地的剧团。

克伦堡城堡位于波罗的海入口,丹麦国王从15世纪就开始向经过的北欧各国、俄罗斯船舶征收船税。1629年城堡遇大火遭重创,为了保住父王伟业,克里斯蒂安四世于是提高船税以获得重建城堡的成本。

从城堡出来,旁边的红砖工业厂房Værftshallerne内忽然传出重型鼓点的摇滚乐声,原来这幢旧船厂大楼在两年前已改建成为音乐演出现场,平时也作为排练场出租。现在城堡对面有个建于2008年的现代军事博物馆。克伦堡城堡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带上行囊去丹麦“世界遗产”走一走,是个不错的选择北西兰岛的帕尔佛斯狩猎地

这处入选“世遗”不到一年的景观,与克伦堡城堡的关系千丝万缕,因此安排前后脚参观最为合适。不知情的游客如果偶然走进来,只会看到满眼树林和荒地,绝想不到现在这里仍然是皇家狩猎场。当年丹麦国王在法国看过路易十四狩猎的排场,回国后也开始兴建自己的狩猎场。狩猎时一日只允许猎杀一头鹿,捕到了猎物只是作为一种权力的炫耀,目的并不在于食用。据说由于近年来欧洲人对于食物的来源更加讲究,打猎又逐渐成为趋势。但是外人要是想进来这片林子里打猎,是需要先得到丹麦女王玛格丽特首肯的。

带上行囊去丹麦“世界遗产”走一走,是个不错的选择罗斯基勒主大教堂

位于丹麦东部西兰岛的小镇罗斯基勒(Roskilde)名声在外,首先因为每年7月的摇滚音乐节。也许在非节庆时间到访,你才会注意到屹立在波罗的海旁边高地上的丹麦第一幢哥特式红砖建筑:历代丹麦皇家墓地所在的罗斯基勒大教堂。

在走进教堂之前,门上抽象的“12门徒”浮雕首先吸引我的视线。进门后,我又注意到了另一道门上风格相同的“基督受难”浮雕。这些作品都出自当代艺术家Peter Brandes之手。在丹麦历代君主长眠的空间内邂逅当代艺术,这点惊讶还在继续:今日在位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钦点了她最喜欢的艺术家Bjoern Norgaard为她设计好了石棺,石棺的微缩版已经摆在教堂里、将来玛格丽特女王的墓室之位。椭圆半透明的石棺上面装饰着权力的象征:一头金色的象,艺术家希望这个椭圆的石棺象征种子、果实、在孵的蛋,或者细胞,他解释这个设计“透明”的涵义所在:死亡并非尽头,而是走向永生。

带上行囊去丹麦“世界遗产”走一走,是个不错的选择走出大教堂,我注意到在朝海的方位,有一个被围起来的露天墓地,地上刻着锚。原来这是一位喜欢出海的丹麦国王,生前嘱咐:不喜欢被葬在室内。于是他就长眠在此地,日夜与海相望。

带上行囊去丹麦“世界遗产”走一走,是个不错的选择斯泰文崖

这个名叫Stevns Klint的悬崖,是如今世上一个罕见的考古宝地:六千万年前陨石撞击地球,造成包括恐龙在内的半数生物灭绝。当时陨石灰沉积海洋,与岩石混杂形成“鱼粘土”(fish clay)。这种珍贵的考古材料,目前只有在丹麦的斯泰文崖能看到和触摸到,其次就得到北极去,但要接近这种“鱼粘土”极其艰难。

但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光是站在波罗的海沿岸30米高的边上,看着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凿的大弧度悬崖,就值得从哥本哈根开一小时的车过来。悬崖附近有一个13世纪建成的红砖乡村教堂,据说是一位名叫Stevn的维京人在海上获救后所建。教堂很小,里面的石板地已经在800年的脚步下陷落,墙壁上还能依稀辨认得出最初的粉笔画。据说现在经常有各国的情侣来这里举行简单的婚礼:外国人在丹麦只要待上3天就可以注册结婚。

带上行囊去丹麦“世界遗产”走一走,是个不错的选择克里斯钦费尔德

我们坐在斯钦费尔德小镇里一幢18世纪“自梳女”(即终身不嫁的女子)聚居的房子里,想像当年女子们织布、抄乐谱、唱歌、弹奏竖琴的生活。小镇在1864年至1920年间被德国占领,建筑经历两次大战而未损毫发。现在这幢大房子依照摩拉维亚教派简单生活的准则,改建成了内外都是纯白色的教堂和访客中心。

这个似乎随时昏昏欲睡的日德兰南方小镇于2014年申遗成功,归功于从中世纪开始聚居此地的新教派“摩拉维亚弟兄会”。进入建成243年的小镇后,也同时进入了神秘兮兮的“摩拉维亚人”故事会。一切都从17世纪欧洲的反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开始,摩拉维亚弟兄会被迫转入地下,散布在数个低地国家,过去两百年间在全球各地开枝散叶,目前最大的弟兄会在坦桑尼亚。最早踏足北欧的摩罗维亚人出现在1732年的格陵兰岛。如今全丹麦只有450个注册的摩罗维亚人口。

带上行囊去丹麦“世界遗产”走一走,是个不错的选择与同样在“世遗”名录的上百个拥有钟楼的欧洲北方城镇相似,克里斯钦费尔德与多个拥有摩拉维亚人聚居历史的欧洲城镇集体入选。站在镇中心,视线无论沿着哪条街看过去,都能一直看进远处的绿色自然。将人居建筑建在大自然的中央,这也是摩拉维亚人的理想生活规划。不过在绕了几圈后我发现,克里斯钦费尔德没有欧洲常见的咖啡馆文化,周围都静悄悄的,如同一个暮年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