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红楼里的那些事儿:轻黛玉重宝钗,元春也是个大俗人

元春在《红楼梦》里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其中着重墨描写的就是她的省亲。

在第二十八回里,元春对贾府众人赏赐端午节礼中,宝玉与宝钗的一样,黛玉与二、三、四小姐一样,节礼规格区分明显。

对这次明白无误的指婚暗示,宝玉却傻乎乎地问:

“这是怎么个原因?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吧?”

不会错,另外两个当事人黛玉、宝钗马上就领悟到了并作出反应。黛玉把昨儿与宝玉怄气的事都丢下了,只顾眼前这件事,一大早就来查看动静。而宝钗更为心领神会——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了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看,宝钗立刻就想到了婚姻上。宝钗的“没意思”,包含着复杂的心理,既有害羞,更有难言的无奈痛苦——她深深地知道,宝玉爱的是黛玉,而黛玉对宝玉的一片痴情,冰雪聪明的宝姐姐,最是了然。

红楼里的那些事儿:轻黛玉重宝钗,元春也是个大俗人

乍一看,这个情节的确有些突兀,有点不合故事情节的发展逻辑。因为,元春省亲时,对宝钗、黛玉评价等同——

“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娇花软玉一般。”

“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那么元春又怎么会忽然毫无来由地就把黛玉贬到了下一个等级?

连王蒙先生在《红楼启示录》中也提出这样的疑问:

“元妃在宫中,怎么掌握信息?怎么认同了老太太的意图?怎么如此明白无误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外交姿态?她要介入和引导弟弟宝玉的婚姻大事吗?她急匆匆地一次会面就得出了取钗弃黛的结论吗?”

红楼里的那些事儿:轻黛玉重宝钗,元春也是个大俗人

元春的指婚暗示是个重大事件,它导致后来许多人,包括宝钗、黛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凤姐儿等,在宝玉婚姻上态度发生微妙变化,并引发一系列互动。

其实,这个情节一点也不突兀。

元春之所以采取这个行动,并非仅凭省亲时的一次见面就下的判断。这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那就是王夫人无数次的进宫省视元春,为元春提供了大量宝、黛的信息。

在书第十六回里,元春被封为贵妃后,贾琏在与凤姐、赵嬷嬷聊天时谈道:

“除了省亲之外,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

后两回里元春也道:

“不须记挂,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瀚,一月许进宫省视一次,见面是有的。”

这就是说,眷属每个月都能进宫去省视元春,这是皇家的制度或定例。

进宫去看元春的眷属包括什么人,书上没交代。但去的最多,最为名正言顺的人,当是其母王夫人,这个判断应该不会错的。

贾母当然也不可能被排斥在外,但以她的身份和年龄,进宫的频率绝不会盖过往夫人。至于男性,包括贾政和宝玉,恐怕若没有特别恩准,是不会像女眷那么方便的。

红楼里的那些事儿:轻黛玉重宝钗,元春也是个大俗人

一个月一次,一年十来次,几年下来,王夫人的话语权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娘俩的知心话,包括宝玉的婚事,肯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在宝钗与黛玉两个人中选谁做在自己的儿媳,王夫人的态度是不言自明的——她绝不会选黛玉。

那么为什么王夫人要采取迂回的方式,让元春来作指婚的暗示呢?

原因很简单:她不愿与贾母公然闹分歧,但却可以让元春出面,由“上级领导”钦定,让贾母无话可说。

依据王夫人点点滴滴的,带倾向性的介绍,日久天长反反复复,元春对宝钗、黛玉谁是宝二奶奶的合适人选的判断就会越来越明晰,进而赞同其母王夫人的意见。

红楼里的那些事儿:轻黛玉重宝钗,元春也是个大俗人

总之,元春的指婚暗示,并非轻率之举,而是建立在对大量的信息研判基础之上的,更重要的是,那信息来源于自己的母亲,具有十二分的诚信度。如果认为元春仅凭一次见面,就做出取钗弃黛举动,那是太低估了在深宫里也能出人头地的贾家大小姐的智商了。

王夫人与元春的互动,这是曹雪芹一个十分重要的“暗笔”。

这母女二人的互动,不仅干预宝玉的婚事,还在其他方面发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